当前位置:首页 > 《劝学》《师说》同步练习
《劝学》《师说》同步检测
班级 姓名 得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 ) A.槁暴(pù) 輮使之然(r?u) 靛青(dìng) 舆马(yú) .... B.蛟龙(jiāo) 跬步(kuǐ) 骐骥(jì) 爪牙(zhǎo) .... C.镂金(l?u) 弩马(nú) 生非异(shēng) 洞穴(xu?) .... D.跂而望(qì) 锲而不舍(qì) 二螯 (áo) 参省乎己(xǐng) ....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輮.使之然也(弯曲) 其曲中.规(合乎) 砺.(磨刀石) B.假.舟楫(借助、利用) 声非加疾.(疾病) 劝.
学(勉励,鼓励) C.绝.江河(渡) 驽马..十驾(劣马) 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 D.金石可镂.(雕刻) 圣心备.焉(准备) 风雨兴.
焉(兴起) 3.选出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吾妻之美.我者 ②非能水.也 ③晋军.函陵 ④填然鼓.之 ⑤树.之以桑 ⑥既来之,则安.之 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⑧登泰山而小.天下 ⑨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A.①⑧/②③④⑤/⑦/⑥⑨ B.①②/③④⑤/⑦⑧/⑥⑨ C.①③/②④⑤/⑥⑧/⑦⑨ D.①⑧/②③④/⑤⑥⑦/⑨
4.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C.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D.蚯无爪牙..
之利,筋骨之强 5.找出与“蚯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不拘于时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D.句读之不知
6.下列句子中加点介词“于”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①青取于.蓝,而青于蓝 ②善假于.物也 ③于.
其身也 ④不拘于时,学于.余 ⑤师不必贤于.弟子 ⑥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A.①④⑤ B.①②③ C.③⑤⑥ D.②④⑥
7.下列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 ( A.金就砺则利 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C.輮以为轮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8.选出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 (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D.上.食埃土,下.
饮黄泉。 9.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正确的一组是 ( A.郯.子(tán) 六艺经.传(chuán) 贻.(yí) B.句读.(d?u) 苌.弘(chāng) 老聃.
(dān)
1
) ) ) ) ) ) ) C.阿谀(yú) 授之书(sh?u) 蟠(pān) D.或不焉(fǒu) 谄媚(chǎn) 嗟乎(jiē) ......10.下列句子停顿不正确的一组是 ( )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C.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D.吾从而/师之
1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12.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 A.圣人无常师 B.余嘉其能行古道 C.道之所在,师之所在也 D.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13.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 )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 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 ⑤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⑥年十七,好古文 .... A.全不相同 B.②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C.全都相同 D.①③⑥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14.下列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圣人无常师 .... C.吾从而师之 乃大惊,问所从来 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余嘉其能行古道 ....
15.下列各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 C.不拘于时,学于余 不拘于时,学于余 .. D.其皆出于此乎 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16.下列各句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韩愈,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 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 B.韩愈和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主张学习先 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C.韩愈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 家(韩愈、柳宗元、范仲淹、苏询、苏拭、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D.“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说”
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 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2
阅读选段一,回答问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7.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利:对??有利 .
B.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游水,游泳 .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一:专一 .
18.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 C.知明而行无过矣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
19.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在第二段中,作者用了十个比喻论证学习要逐步积累,要坚持不懈,要专心致志。 B.人们掌握知识、培养品德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步发展的过程。 C.木与金石相比,说明“不折”与“可镂”的关键在于“不舍”与“舍”。
D.蚯蚓的“用心一”和螃蟹的“用心躁”对比论证,意在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用心专一。
阅读选段二,回答问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刚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20.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与“不耻相师”中的“耻”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 . A.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B.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 C.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D.既来之,则安之 ..
3
21.在下列句中与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相同的句子是 ( )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李氏子蟠??不拘于时 D.古之人不余欺也
2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①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②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④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23.课文默写。(12分)
①故木受绳则直,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 ;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③故不积跬步,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④ ,善假于物也。
⑤孔子曰:“三人行, 。” ⑥位卑则足羞, 。
⑦是故无贵无贱, ,道之所存, 。
⑧ ,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 ,吾未见其明也。 题号 答案 题号 答案
4
1 12 2 13 3 14 4 15 5 16 6 17 7 18 8 19 9 20 10 21 11 总分
参考答案:
1.B(A项中“靛”读“diàn”;C项中“镂”应读作l?u,“生”应读作xìng;D项中“锲”应读作 qia)
2.C(A项中“揉”意为:使??弯曲;B项中“疾”意为:强;D项中“备”意为:具备。) 3.A 4.B(A项“博学”,古义是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今义是知识、学识的渊博。C项“寄托”,古义是藏身的意思;今义是托付。D项“爪牙”,古义是爪子和牙齿;今义是坏人的帮凶。) 5.C(与例句为定语后置句。A项为宾语前置,B项为状语后置,D项为固定句式。)
6.D(①于,介词,用在形容词后,表比较,并介绍出比较的对象;②④⑤⑥介绍动作行为发出的时间、处所时,可译为“在”“到”“从”等。③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对、对于。) 7.A (B项中“有”通“又”,C项中“輮”通“煣”,D项中“生”通“性”。) 8.C(A项中“水”名词动用;B项中“日”名词作状语;D项“上”“下”名词作状语。)9.D(A.传zhuàn B.苌cháng C.蟠pán) 10.D(吾从/而师之)
11.D(A.有—又,暴—曝B.生—性C.受—授) 12.C(判断句) 13.A 14.B 15.A 16.C 17.A(“利”应该解释为“使??走的快”) 18.D(两个“焉”都是兼词,相当于“于此”,可译为“从这里”“在这里”。A项,介词,表示比较/介词,相当于“向”;B项,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动词短语后面,组成名词性的结构,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意思/用在由结果推出原因的句子里,表示略作停顿,并提示下面要说明的原因;C项,连词,表并列/连词,表示顺承,相当于“就”、“于是”。) 19.C 20.D
21.A.更加B.以??为羞耻C.丢弃D.不屑一提,看不起
22.(1)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 (2)螃蟹有六只脚和两只钳夹,除了蛇洞和鳝洞就没有可以藏身的地方,(是因为)用心浮躁。 23.课文默写。
①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②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 ③无以成江海。 ④君子生非异也 ⑤则必有我师 ⑥官盛则近谀
⑦ 无长无少 师之所存也 ⑧句读之不知 小学而大遗
5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