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乡 愁》教 学 设 计
《乡 愁》教 学 设 计
一、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作者 ,写作背景,理解诗歌
能力目标:提高诗歌诵读鉴赏能力,能背诵本诗,学习将抽象情感寄托在具体意象上的写法。
情感目标:通过诵读体会作品深沉的思想之情和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体会独特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以及深沉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二、教法:
采用创设情境法、诵读感知法、讨论归纳法、合作探究法。 三、学法:
1、诵读法:让学生在读中品味,感悟,在感悟中诵读,从而达到加深理解的作用。 2、小组合作学习 3、自主探究学习法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写作背景,创设情境——走进乡愁
我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于是播放台湾宋楚瑜在湘潭祭祖的录像,并配以演唱。
课前,介绍作者的经历及作品。 二、诗歌赏析
第一个环节:倾听乡愁
1
播放配乐诗朗诵《乡愁》,让学生仔细的聆听,学生感受诗中的意境美和真情,边听变想象诗句呈现的画面,注意听朗诵的技巧。 第二环节:美读乡愁 整体感知
一首诗只有读出来,生命才算完成,朗诵者要像演奏家一样,把诗歌的潜在生命激发出来,这样才能吸引人。所以学习这首诗,指导好学生朗读是关键。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处理好重音和语速。这首诗抒发的是诗人思念家乡、思念祖国的忧愁。读时要用稍慢且舒缓的语速。四节诗中,第一节稍平淡、回忆的语气;第二节增加了遗憾,却又有一丝甜蜜的语气,第三节要体现出深深的失落和痛苦;第四节表现而今的怅惘。 第三环节:品味乡愁
1、 听着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诵,课堂上弥漫着浓浓的愁绪。通过
朗诵这首诗,我们可以体会到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中,那对故乡绵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让诗人怅惘叹息不已,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小组合作讨论:
明确: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2、 四个时间序词,代表那四个人生阶段?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
而愁?
明确:小时候(少年)——母子分离、 长大后(青年)——夫妻分
2
离、后来(中年)——母子死别、现在(老年)——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3、 乡愁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情感,作者余光中是怎样把
抽象的乡愁形象化、具象化的?
小组自主合作探究:运用了独特的比喻,把难以捕捉的抽象的离愁别绪化为具体可感的东西,诗人从亲历的生活中选取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物象来寄寓情感,这种取向看似平常,却蕴含深沉的诗情。
邮票” ——母子深情(浓烈)、“船票”——夫妻恩爱(热烈)、 “坟墓”——生死悲痛(巨大)、“海峡”——思乡哀愁(深沉)四个物象。 这种写法叫托物寄情。在许多古典诗歌中有类似的写法,如李清照在《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书云》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列举这些,让生明白,古人是如何将偶像的情感寄托在具体的物象中的。
4、 这首诗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来表现乡
愁。将抽象的情绪物化了。
李清照在《武陵春》一词中有类似写法。“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说“载不动”,而本诗却说“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并且用了“一枚”、“一张”、“一方”、“一弯”等量词,是不是说余光中的乡愁比较淡? (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经讨论后明确:正语反说,一枚、一张、一方、
3
一弯四个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深重的思乡情感。 邮票虽小,牵系绵长母子情;船票虽窄,负载重重夫妻情;矮矮的坟墓载不下巨大的悲怆;浅浅的海峡阻碍不小无尽的乡思,落笔虽小,诗情却极为饱满深重。
小结:全诗以时间变化组诗,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共同的特征,诗情层层推进升华,最后将乡愁上升到民族和国家的角度。 五、对比阅读 书写乡愁
1、思乡是游子共同的心声,下面请同学们欣赏另一位台湾诗人席慕容的《乡愁》,自由朗读,说说与《乡愁》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 提示:从诗歌的内容、结构、写法、诗意表达等方面进行阐述。 2、余光中说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席慕容说乡愁是没有年轮的树,那么若果你走出家门,你心中最惦记的是什么? 仿照乡愁,用最美的比喻句尽现你的感觉
乡愁是 理想是 3齐背诵《乡愁》 六、课总结 再悟乡愁
吟唱余光中的《乡愁四韵》乐曲 附录:乡愁 席慕容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4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故乡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5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