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氨》(第1课时)课堂教学设计 - 张才花

《氨》(第1课时)课堂教学设计 - 张才花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7/11 1:26:27

《氨》(第

1课时)课堂教学设计

参赛单位:赣南师范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参赛人: 2007科学教育(化学方向)本科班 张才花 指导教师:陈建文 胡乔生 张世勇 董文

*

一、教材分析

(一) 教材内容的特点、地位、作用

《氨》选自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教材中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第四节《氨 硝酸 硫酸》,本课题安排了较多实验,通过验证、探究、讨论、分析等活动得出结论。因此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

氨是一种重要的含氮化合物,前一节学习了氮的氧化物,这一节第2课时还将学习硝酸,所以氨的学习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氨及其产品还是工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化工产品,掌握好氨的性质对今后工作和生活也有重要的意义。

(二) 教学目标分析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了解氨的物理性质

(2) 掌握氨的化学性质和实验室制法 (3) 了解铵盐的性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组织学生分组实验与讨论,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2)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积极思考获得知识,让学生体验科学知识获得和形成的过程与方法,体会获得知识的乐趣

3、 情感目标

(1) 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积极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究的精神

(三)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1)氨的化学性质 (2)氨的实验定制法 2、难点:(1)喷泉实验的理解和应用 (2)氨与水的反应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经具备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基本方法,初步掌握了物质结构,氧化——还原反应等基本理论,但很难把理论的指导作用在化合物学习过程中体现出来,对“位,构,性”关系缺乏深入理解。他们已初步掌握了某些基本实验技能,且思维活跃,喜欢挖掘问题的本质,因此以此为契机,变“验证实验”为“探究实验”,变“老师演示实验”为“学生操作实验”,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教法分析

由本课题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学情分析,确定了如下教学方法: 1、分组实验 2、实验探究 3、分组讨论 4、对比分析

5、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本节课知识容量大,让学生思考的问题也多,为保证课时所安排的内容顺利完成,通过多媒体展示归纳的知识点以及思考的问题,既节省了时间,又让学生的思路更为流畅)

6、演绎推理法(由氨的化合价推出氨具有还原性) 7、阅读归纳法(铵盐的性质)

8、讲解法(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很大一部分原因取决于老师的讲解,教师适当的讲解可以帮助学生更容易、更深刻地接受新知识)

四、学法指导

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是教学过程中致力追求的一个目标。结合本课内容,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学习

1、 指导学生观察、实验、分析、总结氨的物理性质

2、 指导学生应用对比思维方法增进对新知识的理解,如将“液氨”和“氨水”对比,NH3与水和CO2与水反应的对比,氨与不同的酸反应的对比等

3、 紧紧抓住事物内部的因果关系,根据“氨的化合价”(因),推测“氨具有还原性”(果) 4、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将知识适当延伸,拓展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和应用(如:喷泉实验还能适用于什么物质)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2分钟)

由历史上诺贝尔化学奖两次垂青与合成氨有关的研究,讲述氨在合成化肥和合成炸药方面的巨大贡献,引出这节课的主角——氨。

【设计意图】由于炸药和化肥贴近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充分体现了化学学科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特点,突出这节课所要学习的氨在推动人类进步,促进社会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急切地想了解神奇的氨。

(二) 新课教学

由于本课题内容较多,故我把这节课的新授内容分七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3分钟):

1、 展示一瓶氨气(引导学生观察颜色、状态,指导学生如何闻气味,从相对分子质量的角度引导学生分析氨气的密度)

2、 多媒体展示图片:氨气泄露为何周围寒气逼人(引导学生思考出 NH3易液化) 3、 分组实验:把充满NH3的试管拔去胶塞倒置于盛水的烧杯中

【设计意图】学生在初中重点学习过O2和CO2,这样设计符合研究气体物理性质的一般思路,从而归纳出NH3的物理性质

第二阶段(8分钟):

1、 设问:你还能设计出什么样的装置来证明氨气极易溶于水呢?

【设计意图】学生在初中已涉及过很多证明CO2能溶于水的装置,在此学情下提出该问题能充

分调动学生设计实验的积极性。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设计出重要的喷泉实验,这样即突破了难点,还可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2、 教师演示喷泉实验(难度较大,故教师演示) 3、 多媒体展示有关喷泉实验的问题: ⑴ 形成喷泉的原因?

⑵ 喷泉停止后,为什么烧瓶不能被水全部充满? ⑶ 某学生做此实验时失败了,可能的原因? ⑷ 为什么烧瓶内液体呈红色?

【设计意图】加深对喷泉实验的理解,同时通过液体呈红色,自然而然地引出NH3的化学性质

第三阶段(15分钟):

1、 探究NH3是否与水反应呢?引导学生回忆初中所学的CO2与水反应的探究,设计出对比实验:

⑴ 将事先准备好的喷上酚酞的干燥小花伸入一瓶干燥的氨气中(不变色) ⑵ 将另一朵喷上水,伸入另一瓶氨气中(变红色)

⑶ 将变红的小花用镊子夹住在酒精灯火焰上烘烤(红色变回无色)

【设计意图】将初中所学的CO2与水反应的对比探究迁移至NH3与水的反应当中,使学生自主探究得出NH3能与水反应及反应实质,而且通过对比,能加深对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又突破了难点。

2、 教师演示对比实验:

⑴ 将一根蘸浓氨水的玻璃棒与另一根蘸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 ⑵ 将浓盐酸换成浓硫酸、浓硝酸继续实验,三个实验对比分析。

【设计意图】通过明显现象的实验,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理解了氨与酸反应这一重要化学性质,通过三个实验对比还可以巩固浓氨水、浓盐酸、浓硝酸强挥发性的性质。

3、 分组讨论:分析NH3中N元素的化合价,推测NH3还可能具有什么样的化学性质?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引导和启发,让学生自然获得新知,NH3的还原性由此得出。 第四阶段(2分钟):回顾NH3的性质,推测NH3的用途 【设计意图】构建性质决定用途的知识体系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氨》(第 1课时)课堂教学设计 参赛单位:赣南师范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参赛人: 2007科学教育(化学方向)本科班 张才花 指导教师:陈建文 胡乔生 张世勇 董文 * 一、教材分析 (一) 教材内容的特点、地位、作用 《氨》选自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教材中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第四节《氨 硝酸 硫酸》,本课题安排了较多实验,通过验证、探究、讨论、分析等活动得出结论。因此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 氨是一种重要的含氮化合物,前一节学习了氮的氧化物,这一节第2课时还将学习硝酸,所以氨的学习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氨及其产品还是工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化工产品,掌握好氨的性质对今后工作和生活也有重要的意义。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