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理学试题
A. B.具有极大易变性 C. D. E.
1. 2. 3. 4.简述神经-
5. 6.简述胆碱受体的种 7. 8.
9.低位脑干有哪些调节内脏活动的中枢? 10.简述迷走-胰岛素系统的生理意义? 11. 12. 13. 14. 15. 16.何谓脑电的同步化和去同步化? 六、论述题 1. 2.试述突触前抑制与突触后抑制的主要区别 3.内脏痛是怎样引起的?有何特征? 4.试述牵张反射的类型及产生原理。
5.试述牵拉肌肉时,肌肉收缩的调节过程。 6.试述植物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特征。 7.试述脊休克的表现及产生原理。
8.何谓锥体系和锥体外系?它们各有何生理作用? 9.何谓特异与非特异投射系统?各有何功能?
1. 2.存在于突触后膜或效应器上的一种特殊蛋白质,能选择性地与神经递质结合,产生一定生
3.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相接触的特殊分化部位,即神经元彼此相互联系、传递信息的
4.以释放化学递质为中介传递信息的突触,它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隙三部分组成。 5. 6.指中枢神经系统内,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它们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不同
7.指调节许多基本生命活动的中枢。在人类指延髓,该部位有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呕吐
8.运动神经元轴突末梢与骨骼肌之间形成的功能性联系称神经肌肉 9.由一个α 10.
11.指快速叩击肌腱时引起的牵张反射。由于该反射的效应是受牵拉的肌肉发生一次快速收
12.a纤维→α
13.与脊髓保持正常联系的肌肉,如受到外力牵拉而伸长时,能反射性地引起该被牵拉肌肉
14.当脊髓与高位中枢突然离断,在离断水平以下的部位,一切反射活动暂时消失,进入无
15.当交感神经兴奋时,常伴有肾上腺髓质分泌增加,故生理学上把两者看作一个功能系统。 16. 17.因内脏活动一般不能由意志控制,故调节内脏活动的神经结构称为自主神经系统。它包
18. 19.
20.在安静时,大脑皮层未受任何明显外加刺激情况下产生的一种持续的节律性电活动,称
21.人类在社会劳动和交往中产生了语言、文字,它们是具体信号的抽象,由这些抽象信号
22.在条件反射建立后,如反复给予条件刺激而不再与非条件刺激相结合(强化),条件反射
23.左侧大脑半球在语言活动功能上占优势,所以称之为优势半球或主要半球,右侧半球为
24.兴奋通过突触所发生的时间延搁。反射中枢通过的突触数目越多,则中枢延搁时间越长。 25.刺激停止
26.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在递质作用下发生去极化改变,使该突触后神经元对其他刺激的兴奋
27.突触后膜电位在递质作用下产生超极化改变,使该突触后神经元对其他刺激的兴奋性下
1.神经系统 内分泌系统 2.脊髓
3.传入(感觉)神经 传出(运动) 4.兴奋性中间神经元 5.兴奋性
6.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7.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局部去极化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8.乙酰胆碱 去甲肾上腺素 肽类 9.去甲肾上腺素 10. 11.α β
12.单线式 分散式 会聚式
13.突触后抑制 突触前抑制 传入侧支性抑制 14.痛觉 温度觉 15.乙酰胆碱 N2 16.深压觉 17.对 18.躯体感觉
19.脑干网状结构 上行激动 20.经络观点 神经观点 21.肌紧张 腱反射 紧张性牵张反射 22.平行 23.腱
24.躯体感觉和随意运动 25.抑制 26.锥体系
27.α 运动神经元发动肌肉收缩 28.骨骼肌 心肌 29.交感 30.摄食中枢和饱中枢 31.α波 β波 δ波 θ 32.增加
33.慢波睡眠 快波睡眠(异相睡眠)
34.现实的具体信号 第一信号 现实的抽象信号 35.轴突始段(或轴丘) 36.突触 37. 38.枕 39. 40.Ⅰa 41. 42.意向性 43.肾上腺髓质激素 交感-
44.β δ 45.快波
1. Χ2. Χ3.√ 4.√ 5. 6.√ 7.8. Χ 9.√ 10.√ 11.√ 12.√ 13.Χ 14.15.√ 16. Χ 17.√ 18. Χ 19.√ 20. Χ 21. Χ 22.√ 23. Χ 24.√ 25.√ 26.Χ 27.√ 28. Χ 29.Χ 30.√ 31. Χ 32.√ 33.√ 34.
(一)
1.B 2.C 3.B 4.C 5.A 6.C 7.D 8.C 9.B 10.C 11.A 12.D 13.C 14.A 15.A 16.A 17.C 18.A 19.A 20.C 21.C22.A 23.B 24.C 25.D 26.D 27.B 28.D29.D 30.D 31.B 32.A 33.D 34.C 35.D36.D 37.B 38.D 39.A 40.C 41.B 42.C43.C 44.A 45.D 46.A 47.B 48.D 49.B50.C 51.B 52.D 53.D 54.B 55.D 56.D57.A 58.B 59.A 60.B 61.B 62.D 63.A64.C 65.B 66.C 67.A 68.C 69.C 70.D71.C 72.A 73.A (二)
1.ABCDE 2.ABCD 3.ABC 4.ABE5.ABCD 6.ABDE 7.ABCDE 8.ABCE9.ABCDE 10.AB 11.CDE 12.ABDE13.ABE 14.BD 15.CE 16.BD17.ACE 18.AC 19.AD 20.ABD21.ABCDE 22.AE 23.ABCDE 24.BE25.ABCD 26.ABCE 27.BC 28.ABCD29.CE 30.AB 31.CD 32.ABC33.ABE 34.ABCE 35.AE 36.ABCE37.ACDE 38.ABCE 39.BD 40.BCD41.ABCD 42.ABDE 43.ABCE 44.BCE
1.
2.单向传递;中枢延搁;总和;后发放;兴奋节律的改变和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以及易疲劳性。 3.
4.属化学性传递,呈单向性;终板电位本质上是去极化电紧张电位,是1:1的传递;接头
5.确定神经递质的基本条件①能够在突触前神经元合成;②合成贮存于突触小泡内并在神经冲动到来时被释放到突触间隙;③能与突触后膜上的相应受体特异结合产生特定生理效应;
④在突触部位存在使该递质失活的酶或摄取回收机制;⑤该递质的拟似剂或受体阻断剂能增
目前确定的外周神经递质有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和肽类。中枢神经递质有乙酰胆碱、单
6.胆碱受体分为两种,即M与N受体。M受体又名毒蕈碱样受体:分布于胆碱能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器细胞膜上,如瞳孔括约肌,胃肠道平滑肌,支气管平滑肌,各种分泌腺等。N 受体又名菸碱样受体:包括N1受体,分布于自主神经节细胞膜上;N2受体,分布于骨骼肌终板膜上。
7.由感受器发出冲动,沿特定的传入通路达丘脑感觉接替核,换元后投射到大脑皮层特定区域,具有点对点投射特点的传导系统,称特异投射系统。其功能是:引起特定感觉,激发大脑皮层发出传出神经冲动。 8.锥体系分别控制脊髓的α
者在于调节肌梭的敏感性以配合肌肉运动。另外还有保持运动协调性的作用。 9.延髓网状结构有心血管活动中枢,呼吸中枢以及与消化功能有关的中枢;脑桥有呼吸调整中枢;中脑有瞳孔对光反射中枢等。
10.迷走神经兴奋时可引起消化管运动增强和消化液分泌增多,以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呼吸,同时伴有胰岛素分泌增多,从而加强肝糖原合成和促进血糖利用。机体在相对安静状态下,副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占优势,此时迷走-胰岛素功能系统的活动增强,从而起着促进消化吸收、储备能量、修复和保护机体的作用。
11.①原始小脑即小脑绒球小结叶部分,与前庭核的活动相协调,从而维持姿势平衡;②旧小脑,尤其是前叶与肌紧张调节有关。在进化过程中,小脑前叶肌紧张抑制作用逐渐减弱,而肌紧张的易化作用逐渐占优势;③新小脑主要是小脑半球,与随意运动的协调有关。 12.(1)中央后回的体表感觉投射特征为:交叉投射,但头面部为双侧投射;倒置安排,下肢代表区在顶部,头面部代表区在底部,但头面部代表区内部安排是正立的;投射区域大小与
(2)人中央前回与岛叶之间,有体表感觉的第二感觉区,其投射呈正立安排,双侧性投射,
(3)肌肉本体感觉投射至中央前回(4区)
(4)内脏感觉:可投射到第一、第二感觉区,运动辅助区和边缘系统的
(5)视觉投射到枕叶皮层内侧面距状裂上、下两缘,一侧皮层接受同侧眼颞侧视网膜和对侧
(6)
(7)嗅觉和味觉:嗅觉投射区为梨状区皮层前部,杏仁核的一部分等区域;味觉投射区在中
13.在中脑上、下丘之间横断脑干,动物就表现出头尾昂起,四肢伸直,呈角弓反张状态等动物主要由于中断了大脑皮层、纹状体等中枢部位与脑干网状结构的功能联系,使抑制区失去了高位中枢的下行始动作用,以致其活动减弱,而易化区的活动则受到的影响较小,以致其活动相对增强。下行易化作用,首先提高了运动神经元的活动,使肌梭敏感性提高而发放传入冲动增多,转而使α运动神经元的活动增强,导致肌紧张增强而出现僵直,这称僵直。由前庭核下行的作用主要是直接或间接促进α运动神经元活动加强,α 14.睡眠可分为快波睡眠和慢波睡眠两个时相。慢波睡眠是由觉醒转入睡眠状态的必经时相,表现为脑电活动呈同步化慢波,感觉功能减退,运动反射与肌紧张减弱,副交感功能占优势,生长素分泌增多,此期有利于机体体力恢复和促进生长。快波睡眠又称异相睡眠或快速眼球运动睡眠,其表现为:感觉功能进一步减弱,肌肉几乎完全松弛,脑电呈去同步化快波,间断性眼球快速运动,自主神经功能不稳定,脑内蛋白质合成加快,与梦境有关。此期有利于
15.①对摄食活动的调节;②对水平衡的调节;③对情绪反应的影响;④对体温调节;⑤对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