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期末评估测试卷a含解析
期末评估测试卷A
(时间:60分钟 分值:10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Na—23 O—16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下列生产、生活中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C )
解析:冰雪融化是水由固态变为液态,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故A项属于物理变化;水的净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故B项属于物理变化;燃料燃烧时有新物质生成,故C项属于化学变化;风力发电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故D项属于物理变化。故选C。
2.有关硬水和软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A.硬水洗涤衣物不容易洗净 B.硬水通过蒸馏可以得到软水 C.硬水烧开后有白色沉淀产生 D.硬水通过过滤就可以得到软水
解析:硬水含有可溶的钙、镁化合物,不能通过过滤的方法得到软水。故选D。 3.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C )
解析:向试管中加入块状药品时,应先将试管横放,将药品放在试管口,再慢慢竖起试管;用天平称量药品时应遵循“左物右码”的称量原则;熄灭酒精灯要用灯帽盖灭;过滤时要用玻璃棒引流。故选C。
点燃
4.小明从化学方程式4P+5O2=====2P2O5中总结的信息有:①参加反应的物质是磷和氧气;②反应条件是点燃;
③反应前后分子的总数不变;④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其中正确的是( B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化学方程式可以总结的信息有反应物、反应条件、元素的种类、原子的种类数目等。故选B。 5.下图中的化学符号表示2个分子的是( D )
解析:N2表示1个氮气分子;2Na+表示2个钠离子;2H表示2个氢原子。故选D。 6.下列各物质按单质、氧化物、混合物的顺序排列的是( D ) A.冰、干冰、医用消毒酒精 C.水银、水、熟石灰
B.氮气、氧气、空气 D.石墨、干冰、食醋
解析:石墨为单质,干冰(CO2)为氧化物,食醋为混合物。故选D。
7.两同学围绕蜂窝煤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其中依据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B )
A.当煤燃烧正旺时将炉门关上,煤层上出现蓝色火焰。解释:此时氧气不足而产生的CO在燃烧 B.煤燃烧完后煤灰质量比煤的质量小。解释:煤燃烧后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气体逸出 C.在煤炉上方放一壶水不能防止CO中毒。解释:CO难溶于水 D.将煤做成蜂窝状就更易燃烧。解释:蜂窝状的煤与空气接触面积增大 解析:质量守恒定律反映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关系。故选B。 8.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
A.如果不加入催化剂,过氧化氢就不会分解 B.自然界中的物质都在不断运动
C.增大氧气的浓度能促进可燃物的燃烧 D.任何纯净物都有固定的组成
解析: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不能决定化学反应能否发生,若不加入催化剂,过氧化氢仍可分解产生氧气,只是反应速率较慢,A项错误;自然界中的所有物质都是由微粒构成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故物质也都处于不断运动的状态,B项正确;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有:增大氧气的浓度和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C项正确;纯净物有固定的组成,D项正确。故选A。
9.对下列现象的解释或者结论错误的是( C ) A.“花香四溢”——分子在不断运动
B.煤矿要禁止烟火并注意通风——是为了防止瓦斯爆炸
C.把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木条熄灭——瓶中气体一定是CO2 D.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CO2——是自然界碳循环中的重要一环
解析:能够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气体不一定是CO2,如N2、稀有气体等也可使燃着的木条熄灭。故选C。
10.某物质的着火点为t ℃,下图中该物质燃烧得最旺的点是( A ) A.Q点 B.N点 C.P点 D.M点
解析:Q点温度最高,氧气的含量最多,故该物质在Q点燃烧最旺。故选A。
11.如图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分别表示质子数不同的3种原子。下列有关该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乙中含有四种元素 B.反应前后分子个数不变
C.反应的本质是原子进行了重新组合
D.甲、乙相对分子质量之和等于丙、丁相对分子质量之和 解析:由乙物质的微观示意图
知:它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反应前有3个分子,反应后有4个
分子生成;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分子的破坏和原子的重组,故C正确;参加反应的甲、乙质量之和一定等于生成物丙、丁的质量之和,但相对分子质量之和不一定相等。故选C。
12.下列安全措施不正确的是( D ) A.燃放烟花爆竹时,远离人群和可燃物 B.天然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 C.燃着的酒精灯不慎碰倒,立即用湿布盖灭 D.正在使用的家用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浇灭
解析:A项可有效防止对人的伤害或防止发生火灾;B项可有效防止空气中天然气的浓度因达到爆炸极限而爆炸;C项隔绝了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可有效灭火;D项水能导电,用水浇灭可引起短路或触电事故,应先关闭电。故选D。
13.在一个密闭容器内有、Y、、Q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
物质 反应前质量/g 4 未测 Y 10 21 1 Q 25 9 反应后质量/g 6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 A.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C.中未测值为4
B.该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D.该反应中可能是催化剂
解析:根据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变化,可知反应的表达式及质量为: Q―→Y + 16 g 11 g 5 g
因此该反应为分解反应。故选A。
14.水是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下列关于水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明矾溶液可以区分硬水和软水
B.在自水厂净化水的过程中,发生的变化都是物理变化 C.水与过氧化氢的组成元素相同,均可用于制备氧气 D.为了节约用水,可以用工业废水直接浇灌农田
解析:区分硬水和软水用肥皂水,A错误;在自水厂净水过程中,杀菌消毒过程中产生新物质,是化学变化,B错误;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水和过氧化氢都可用于制备氧气,C正确;工业废水中含有对农作物有害的物质,不能用工业废水直接浇灌农田,D错误。故选C。
15.通过下列图示实验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是( B )
A.图1所示实验既说明甲烷具有可燃性,又说明甲烷中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B.图2所示实验既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又说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C.图3所示实验既说明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又说明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D.图4所示实验既可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又说明红磷不是可燃物
解析:实验过程中,甲烷安静地燃烧,说明甲烷具有可燃性,烧杯内壁出现水珠,说明甲烷燃烧生成了水,进一步说明甲烷中含有氢元素,但是不能说明甲烷中含有碳元素,A选项说法不正确;实验过程中,蜡烛由下而上依次熄灭,既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又说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B选项说法正确;实验过程中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进一步说明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但是水不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C选项说法不正确;红磷和白磷都属于可燃物,实验过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