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吉林西部湿地文化研究中心 - 图文
吉林西部湿地文化研究中心设计方案
此方案设计拟从进门的左手边开始,包括前言、湿地文化的形成、湿地的文化发展、湿地文化的萎缩、湿地文化的新生、后记,共六个部分。循环一周结束。
前言:(包括两块展板) 展板一:
前言:湿地是吉林省西部特有的草原文化,吉林西部地区的湿地文化资源丰富,主要表现为沙地景观、水域风光、珍惜的黄榆、众多的鸟类、浓郁的民风、悠久的历史遗存以及动人的传说七大类型,既具有地域特征又具有人文特征,是白城文化现象的核心、精髓和灵魂,是独具地域特色的吉林西部文化现象,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神奇独特。吉林西部湿地文化现象,出现在九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近百处古遗址出土的陶器、陶片和细石器等林林总总的文物,充分证明五千年前我们的先人就生息繁衍在这块土地上,留下了厚重的文化印迹和清晰的文化踪影。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我们的先人创造了灿烂的湿地文化。吉林西部这方得天独厚的仙鹤迷恋的土地,经过沧海桑田,沿着文化的阶梯不断地攀登,崇尚和谐,追求文明的文化现象比比皆是,鲜活而又具体,生动而又辉煌,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在熠熠生辉的吉林西部湿地文化中,年画、摄影、文学、楹联、书法、工艺、考古、戏剧、生态、旅游、出版、健身等文化现象已成为主流文化,代表着吉林西部湿地文化的发展方向。
吉林西部湿地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凝聚了白城人几代人、几十代人乃至几百代人的心血和汗水,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化现象。目前,吉林西部湿地文化正步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全面和谐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吉林西部湿地文化的崛起、发展和弘扬,预示着白城文化的春天已经到来。奋力实现吉林西部的腾飞离不开湿地文化的振兴。热爱文化、展示文化、丰富文化,已成为白城师范学院人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已成为吉林西部和谐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春风化雨,春华秋实。我们相信:吉林西部湿地文化资源挖掘、开发、利用之时,必将是吉林西部崛起、腾飞、辉煌之日。让我们为之感动、为之振奋、为之拼搏!
展板二:
主题一:湿地文化的形成(包括十块展板) 展板一:
吉林西部湿地的形成
早在46亿年前,居于吉林西部的松辽平原是一个巨大的沉降带,被地质学家称为“松辽沉降带”。到了中生代三叠纪的后期,即距今1.95亿年,受印支运动影响,大兴安岭东麓出现了大范围的深层断裂,使松辽沉降带变成了了巨大的陆地沉积盆地,即古松辽盆地。由于断裂构造作用,东坡陡峭和西坡平缓的地理形态,四周的河流注入盆地。这些河流主要包括今天的嫩江、洮儿河、霍林河和白城周边的流经通辽市的新开河、西辽河、东辽河等。古松辽盆地在接受了众多的河流后,很快形成一个大湖,被地质学家称为古松辽大湖。现在的吉林西部就在古松辽大湖范围之内。中更新世末期,在断裂的影响下,古松辽大湖出现了地壳隆起,并逐渐抬升,最后变成了陆地,由于众多河流的冲击作用,逐渐形成了松辽平原。古松辽大湖彻底消失,而古大湖残存的湖水,在原来的形成了许多的沼泽和湿地。白城境内的大安月亮湖、新荒渔场、五间房水库、莫莫格、向海、同发湿地等都是由此而来。在距今十万年前,吉林西部的湿地开始形成。
展板二:
一江两河
在白城的历史上,最早见于史书记载,有明确标定的就是流经白城这片土地的嫩江、洮儿河和霍林河。也正因为这些河流的名字,使白城这一地域最早见于中国历史,并流传至今。“一江两河”及其周边广袤的草原、众多的泡泽,形成了良好的自然环境,为白城历代人民的繁衍生息提供了基本条件。流经吉林西部的“一江两河”不仅是哺育我们时代白城人的母亲河,而且对于我们今天研究吉林西部湿地上的历史、民族、文化、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展板三:(图片+文字)
流经白城的嫩江
嫩江:蒙语意为“碧绿的江”。古名难水,清初名诺尼江。源出黑龙江省大兴安岭支脉伊勒呼里山,南流在嫩江县以上接纳大兴安岭东坡和小兴安岭西坡流出的许多支流,河水清澈。在镇赉县丹带乡流入白城市境内。嫩江流经坡度很缓的松嫩平原,河道曲折,形成许多湖泊、沼泽。白城境内长184公里。
展板四:(图片+文字)
流经白城的洮儿河
洮儿河:嫩江右岸最大支流。位于中国内蒙古兴安盟境内与吉林省西北部。源出内蒙古大兴安岭阿尔山东南麓高岳山白狼林业局九道沟。东南流经科右前旗、乌兰浩特市、洮南市、镇赉县,在大安市北部注入月亮泡,再流入嫩江。长553公里,流域面积3.08万平方公里。白城境内长285.83公里。
展板五:(图片+文字)
流经白城的洮儿河
霍林河:发源于哲里木盟扎鲁特旗格罕山西麓。流经霍林郭勒市、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等地,流入吉林省洮南市。全长590公里,流域面积为27840平方公里。白城境内长234公里。
展板六:
吉林西部的远古文化遗存
1982-1988年对原白城地区所属的九个市县进行的大规模文物普查后的资料显示, 早在一万多年以前白城大地就印上了古代先民的足迹。在这次文物普查中发现了较多的哺乳动物化石。据统计这类化石出土点有近20 处, 并还有陆续发现的可能。这些化石的年代属于地质时代的更新世晚期或人类历史的旧石器时代晚期, 距今约两万余年。披毛犀、猛玛象, 做为生存在松嫩平原上的动物群, 被认为是旧石器晚期与人类共存的指示性动物。这些化石为人们了解和认识当时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与环境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可惜的是, 当时没有经过科学的发掘, 化石大部分被毁,这就使我们失去了很多寻找并认识我们白城远古先民的机会, 不能不令我们遗憾。尽管如此, 当年王侠先生曾据这些化石标本预言, “ 在白城地区找到旧石器晚期人类遗迹和遗物, 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 在目前的发掘中最具代表性的为镇赉白沙滩大坎子遗址。
展板七:(图片+文字)
镇赉白沙滩大坎子遗址
1988年春, 吉林大学考古学系的部分师生在镇资县丹岱乡北约2 公里的嫩江左岸, 地理坐标东经123°54′, 北纬4 6° 17′,当地俗称“ 大坎子” 的地方发现了旧石器时期遗址。1999 年春, 又对其进行了复查。两次调查共获得石制品86 件, 哺乳动物化石4 5 件。其中采集的动物标本化石, 可鉴定的种属有驼鸟、草原早獭、普氏羚羊、野马、河套大角鹿、骆驼、披毛犀、猛玛象、野驴、野牛等10 种, 均属于东北更新世晚期猛玛象一披毛犀动物群。其中有河套大角鹿、猛妈象、披毛犀和野牛四种为绝灭种属, 其余为现生种属。两次采集到石制品86 件, 对这些石器进行细致的观察, 所见石制品表面棱脊清晰, 未有水冲磨的痕迹,这些石器为我们认定白城远古人类活动提供了依据。镇赉白沙滩大坎子遗址揭开了吉林西部历史上新的一页。把吉林西部有人类活动的历史又一次提到了一万多年以前。可以肯定的说, 在白城大地, 在嫩江、洮儿河、霍林河流经的大地下面还深深地埋藏着许多远古文化遗存。这有待于我们去发现、去研究、去揭示。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