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非遗文化传承与高校双创人才培养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非遗文化传承与高校双创人才培养研究
作者: 余雁鸿
来源:《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年第06期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是当今大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非遗传承可以作为一种载体促进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本文从非遗传承融入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入手,以贵州非遗培训基地为例,分析了目前非遗传承融入高校双创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并从培养目标、实践体系、课程设置、师资队伍等方面探索其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非遗传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9)06-0007-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6.004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一、非遗文化融入高校双创人才培养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
(一)非遗文化融入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可行性。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技艺、技能、知识和智慧,这些丰富的内容不仅可以使大学生学习各种传统文化知识,还可以学到古人的严谨细致、坚忍执着的优秀品格,而这跟高校双创人才培养的目的是一脉相承的。通过对非遗文化的学习和传承,使大学生学习如何完成一件传统作品的雕刻或者制作,在制作过程中体验古人的智慧,培养学生的创意能力,磨炼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非遗文化融入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基地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依托,以创新“文化符号”的本土文化创意来诠释非遗文化的传统性与现代性、民族性与世界性,这样既能促进非遗的传承,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创业技能。从非遗的传承发展人手,将其引入到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中,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这在创新创业教育思想引领方面是具有重要意义的。目前,各学校虽然持续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开展了创业竞赛活动,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也有所提高,但是这种创新能力在实践中转化为服务地方性经济的能力还比较弱。在非遗传承中,使学生养成创新创业的思维和意识,并达到创业思维的生活化和实践化,这对于高校通过双创人才培养以促进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目前非遗文化融入高校双创人才培养的现状
本文选取贵州K校的国家级非遗培训基地和T校的省级非遗培训基地为例进行介绍目前非遗文化融入高校双创人才培养的现状。K校的非遗培训基地为我国首批非遗传承人研修研习基地,其在传统技艺类(特别是银饰、刺绣、蜡染等项目)的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上效果突出。T校的省级非遗培训基地主要以雕刻、刺绣等项目为主,其每年举办一次非遗培训班,已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