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9届北京各区高三期末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
B.甲乙两段文字对陆羽姓名出处的表述大体一致,但对具体命名人的表述有所不同。
C.陆羽耻于削发,又不愿接受伶师一职,故几次逃离,最终专于读书、交流与著述。
D.陆羽孤傲,陪饮李季卿,不仅没有接受李的赏钱,还写了《毁茶论》来宣泄不快。
12.请根据甲、乙两则文字,概述陆羽为什么会被奉为“茶仙”或“茶圣”。(5分)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3题。(共5分)
13.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部分断句。(5分)
安得友赁寓京师,偶通名刺。所求长吏令其制雄赋,为京中纨绔恶少者寿。友固厌其恶少,以此复嫌其长吏,于是弃而去之或问曰盍少贬其身哉友曰瑰然一面未敢厚也彤乎寸心安能玷乎口腹投靠者可脱售心寄生于篱下则斩斩不可也。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2分)
8.(3分)【答案】B(优:古代宫廷滑稽谈笑与表演者)
9.(3分)【答案】C(此处主语是“鸿雁”,上下句为顺接关系,“然”字表转折,故错) 10.(3分)【答案】A(“号称”于原文无据,又略有贬义倾向;“其羽之谓乎”是揣测疑问句,正确译法为:“恐怕是说陆羽这种人的吧?”)
11.(3分)【答案】D(“不仅没有接受李的赏钱”一说,于原文无据) 12.(5分)【答案示例】
1著《茶经》,总结茶道茶艺。2推广茶文化。3推动了茶叶种植。4促进了茶叶经济发展。5爱茶而不求名利。 【评分标准】共5分,一点一分。 13.(5分)【答案】
安得友赁寓京师,偶通名刺。所求长吏令其制雄赋,为京中纨绔恶少者寿。友固厌其恶少,以此复嫌其长吏,于是弃而去之∕或问曰∕盍少贬其身哉∕友曰∕瑰然一面∕未敢厚也∕彤乎寸心∕安能玷乎∕口腹投靠者可∕脱售心寄生于篱下∕则斩斩不可也
【评分要求】满分5分,错一处扣0.5分,扣完为止。 【参考译文】 【文段甲】
陆羽,字鸿渐,人们不知道他的父母是谁。当初,竟陵的僧人智积在河边捡到一个婴儿,就把他当作自己的弟子来养育。小时候,(偶然)得到张衡的《南都赋》,(不识字)不能阅读,却端坐着学小孩子念念有词的样子,禅师抓住他,让他割草。当他背诵经书的时候,糊里糊涂好像有所丢失一样,过了一天还是无法记住,禅师鞭打他,陆羽感叹说:“时间流逝了,怎么还是不会写呢!”伤心不已。等到长大后,就用《易经》为自己占卜,卜得《蹇》卦中的《渐》卦,卦上说:“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器。”他才用陆羽做自己的姓名。(后来)他耻于当和尚,就逃离寺庙,躲进了一个说唱搞笑的优伶班子,还撰写了几千字的诙谐文稿。天宝年间,官府任命他为优伶的老师,没办法,又跑了。古话说,有人品性高洁,可行为表现却很糟糕,恐怕是讲陆羽这种人的吧?
第 5 页 共 12 页
上元初年,陆羽在苕溪上修建了房子,闭门读书。有时也与闻名的僧人或隐士往来,
成天宴饮,交谈学问。陆羽相貌丑陋,说话结巴,却很善辩。他听到别人的美德,就像自己具有这种美德一样高兴。(他)若跟人有约定,即使被再大的困难或危险阻挠,也会坚持前往。他常常驾着小舟在在山寺间来往,敲打着林间树木,戏耍着河中清流。有时独行在旷野之中,吟咏古诗,来往徘徊直到月亮下山,兴致尽了才痛哭着回家。
陆羽嗜好喝茶,创制了茶道的精妙理论,著有《茶经》三卷,论述茶道的根源、茶道的方法、茶道的器具,被当时的人称为“茶仙”,天下人由此渐渐懂得喝茶了。卖茶的店家用瓷土陶制出陆羽的塑像,奉为神来祭祀,每当有人买茶和茶具多的时候,就送一具陆羽的塑像。当初,御史大夫李季卿到江南任宣慰使,他喜欢喝茶,知道陆羽的名声,就派人召陆羽来。陆羽身穿农夫衣裳,拎着茶具,进到衙门去侍茶。喝完茶,李季卿吩咐家奴给陆羽赏钱。陆羽认为这于自己是一种羞辱,写了一篇《毁茶论》(宣泄不快)。
【文段乙】
茶,当初叫做“荼”。它的品类包括槚、蔎、茗、荈等,混杂而繁多。到陆羽先生,才单单选了一种叫“茶”的南方美树进行研究。他推崇茶叶有助健康的效果、净化肺腑的作用,滋养容颜的功能,平静身心的美德,确定茶的专有名称,概括茶的定义,撰写成一部《茶经》,全面介绍了茶叶文化的起源、用具、炮制、器物、冲泡、品尝、生产、流通、简史等九个方面的知识,并且绘成图画,系统地加以说明。(这样)文字书写相同了,事务意义统一了,老百姓也都称之为“茶”了,尤以浙江、福建、湖南、湖北、云南、贵州所属地区为胜,于是茶道茶艺在社会上得到广泛流传,大力发扬。从这开始,以种茶、卖茶为生的人越来越多了。现在写“茶”字,呈现的是上面草字头,下面木字底,人在草木之间的形态。(试想,)草木的叶芽在春天苏醒,美得如诗如画,农人在其中忙着采摘,有动有静,天人合一,如此巨大的生活意义寄寓在一片新生绿色,采摘秀美的芽尖正合于天下人品饮,此中妙处真是说不尽啊!由此看来,创立茶道这等取源于自然的文明学说,耗费提倡推广、发扬光大的心血,理当占有不可磨灭功劳的人,一定是茶圣陆羽了!
历史记载,茶圣陆羽在婴儿时就被抛弃在江岸边上,浑身发抖,眼看快死。这时一群大雁为他栖落地下,用宽展的翅膀遮着他,发出长鸣,仿佛要告诉附近的人(这里有个婴儿)。智积方丈听到叫声,就前去拾起这个孩子,把他揣在怀里带回寺庙,每天喂些米浆茶水,终于让孩子活了下来。(老方丈)又根据《易经》占卜,得到一句卦辞说:“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大雁栖落陆地,它的一根小小羽毛也是可以当作赠礼的)。”于是让这孩子姓陆,名羽,字鸿渐。有人写了一首诗评赞道:“陆羽啊,出生平凡低贱,实为天之骄子;母亲生而不养的弃儿,成人后竟然如同神仙下凡一般可敬。茶叶啊,一片羽毛那样轻微,却深得百姓万民的珍爱;一片细小的叶芽儿,却能助益人们万寿无疆!”
【断句译文】
安得友租住在京城,偶尔向某权贵递上名帖。可这位长官让他写一篇大赋,给京城里一个品行恶劣的无赖少爷庆贺生日。安得友本就讨厌那恶少,因此又不喜欢那个官员了,于是转身离去(不再有所求)。有人(劝他)说:“为何不稍稍降低一下你的姿态呢?”安得友说:“(我)干净光鲜的容颜,不敢厚着脸皮求人;
第 6 页 共 12 页
(我)红彤彤的一颗心,怎么能受玷污呢!为了填饱肚子,有所投靠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出卖良心而在人家屋檐下当寄生虫,那就断断不成!”
2019海淀高三期末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2题。
杂说 欧阳修
夏六月,暑雨既止,欧阳子坐于树间,仰视天与月星行度,见星有殒者。夜既久,露下,闻草间蚯蚓之声益急。其感于耳目者,有动乎其中,作《杂说》。
蚓食土而饮泉,其为生也,简而易足。然仰其穴而鸣,若号若呼,若啸若歌,其亦有所求邪?抑其求易足而自鸣其乐邪?苦其生之陋而自悲其不幸邪?将自喜其声而鸣其类邪?岂其时至气作,不自知其所以然而不能自止者邪?何其聒然而不止也!吾于是乎有感。
星殒于地,腥矿顽丑,化为恶石。其昭然在上而万物仰之者,精气之聚尔。及其毙也,瓦砾之不若也。人之死,骨肉臭腐,蝼蚁之食尔。其贵乎万物者,亦精气也。其精气不夺于物,则蕴而为思虑,发而为事业,著而为文章,昭乎百世之上而仰乎百世之下,非如星之精气。随其毙而灭也,可不贵哉!而生也利欲以昏耗之,死也臭腐而弃之。而惑者方日:“足乎利欲,所以厚吾身。”吾于是乎有感。 天西行,日月五星皆东行。日一岁而一周。月疾于日,一月而一周。天又疾于月,一日而一周。星有迟有速,有逆有顺。是四者,各自行而若不相为谋,其动而不劳,运而不已,自古以来,未尝一刻息也。是何为哉?夫四者,所以相须而成昼夜四时寒暑者也。一刻而息,则四时不得其平,万物不得其生,盖其所任者重矣。人之有君子也,其任亦重矣。万世之所治,万物之所利,故日“自强不息”,又日“死而后已”者,其知所任矣。然则君子之学也,其可一日而息乎!吾于是乎有感。
7.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仰视天与月星行度 行:运行
B.抑其求易足而自鸣其乐邪 抑:抑制 C.其精气不夺于物 夺;改变 D.其动而不劳 劳:疲倦
8.下列虚词填入文中第二段横线处,最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 A.故 B.亦 C.以 D.然 9.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3分)
而惑者曰:“足乎利欲,所以厚吾身。”
10.作者认为,人“贵乎万物者,亦精气也”,请根据文意解说这里“精气”的含义。(4分)
第 7 页 共 12 页
11.请根据文章第四段的内容,分析作者是如何从“日月天星”的运行中得到生命感悟的。(5分)
12.作者说“人之有君子也,其任亦重矣”,请你结合所积累的名言警句或参考下列链接材料,谈谈对“君子之任”的认识。(6分) 链接材料: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春秋-曾子)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宋·张载) 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明·杨继盛)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清·林则徐)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 7.(3分)B 8.(2分)D
9.(3分)然而糊涂的人说:“满足(自己的)利益、欲望,以此来厚待自己。” 10.(4分)精气是指人不为利益、欲望等外物所改变的品格(人格、操守等)(2分),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及利国利民的担当精神(2分)。(意思对即可) 11.(5分)作者从“日月天星”各自一刻不停的运转(1分),担负平衡四季、生长万物的重任(1分),悟得人之君子应学而不止(自强不息、死而后已)(1分),以担当使万世太平、为众生谋福利的重任(2分)。(意思对即可) 12.(6分)评分要点:结合恰当的名言警句或链接材料(1分),解说君子所担重任的内容(2分),谈自己对“君子之任”的意义、价值等的理解、思考(3分)。
附录:文言文译文
夏天的六月,暑雨过后, 我(欧阳子为作者自称)坐在树间,仰望天空与月亮、星星的运行,看到有星星陨落。夜已深,露水滴落,听到草丛间蚯蚓鸣叫之声更加急促了。耳闻目睹这一切,我的内心有所触动,于是写下了这篇《杂说》。 蚯蚓吃泥土、喝泉水,它们的生活简单而又容易满足。然而它们(仍会)把头探出穴外鸣叫,像在悲号又像在呼唤,似在长啸又似在歌唱,(难道)它们也有欲求吗?抑或是它们的欲求容易得到满足而自得其乐呢?或是为自己鄙陋的生命感到痛苦而悲叹自己的不幸呢?再或是喜欢自己的声音而得意地鸣叫给同伴听呢?又或是它因节气的变化而气血运动,既不明白自己为何而鸣又不能停止鸣叫呢?它为什么会如此聒噪不止啊! 我对此深有感触。
第 8 页 共 12 页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