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5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同步练习:第3单元 将进酒
目送征鸿飞杳杳,思随流水去茫茫。兰红波碧忆潇湘。
【注】 ①蓼岸:开满蓼花的江岸。②楚天:泛指今湖北、湖南一带。③杳杳:幽远。 15.词的第一句“蓼岸风多橘柚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首句写蓼花盛开,清风徐徐,橘柚散发着扑鼻芳香,描绘了一幅清新明丽、令人喜悦的深秋画面。作用:点明离别的时节、地点;以乐景衬哀情,第一句通过描写乐景(江边的美景给人带来享受),衬托出浓浓的依依惜别之情(在这样美好的景色中却要送客)。
16.词的上片情景交融,请找出其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字眼,并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孤。词人写帆影之孤,凸显离人行旅之孤,寄托了词人对朋友的眷恋(或:难舍)之情和别后的寂寞孤独之感。(答其他字眼,若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四、高考热点
17.生活是语言的源泉,留心观察,趣味无穷。请根据语境填空,或写带有“打”字的熟语,或解释熟语含义。要求所填的内容与原材料协调完整。
“打”是一个“一专多能”的字,其基本意义是“击”,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衍生出许多有趣的意思来。如:从旁帮人说话,叫“打边鼓”;没有固定的居所,四处凑合,叫“①________”;从中说和,调解纠纷,叫“打圆场”;②________,叫“打草惊蛇”;打击失去威势的人,叫“打死老虎”;③________,叫“打退堂鼓”;为避免出错事先忠告,叫“打预防针”;心无集体或大局,只为个人或局部利益打算,叫“④________”;形容人或物非常稀少或优秀,很难找得到,叫“打着灯笼没处找”;学习、做事断断续续,缺乏恒心,叫“⑤________”。
【答案】 ①打游击 ②事先惊动了对手 ③做事中途退缩或撒手不干 ④打小算盘 ⑤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18.有关研究调查机构共同实施了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生活意识比较”课题研究。调查结果表明,四国高中生学习生活意识各不相同。根据表格,回答问题。
学习意识 认为学习最重要 美国 韩国 日本 50.5% 50.9% 46.2% 关心学习成绩 87.8% 88.2% 74.1% 有金钱和打工意识 63.3% 70.7% 52.2% 生活意识 认为“能过上普通的生活就满足了” 63.3% 52.2% 70.7% 83.8% 73.3% 77.4% 幸福指数 ③
中国 80.6% 93.4% 45.8% 45.8% 82.7% (1)综合图表内容,以“中国高中生”为陈述对象,得出一个结论(不要出现数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人的综合素质发展的角度给中国高中生提出一点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中国高中生的幸福指数比较高,这与他们重视学习,没有经济压力,对生活有较高理想有关。
(2)示例:中国高中生独立自主和理财能力意识比较弱,应该把打工作为锻炼社会能力的方式,同时也应该注意对生活能力的培养。
19.依照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句式与示例相同。
面对清秋,欧阳修低吟“万叶千声皆是恨”,刘禹锡却高唱“我言秋日胜春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面对丽春,李煜感叹“流水落花春去也”,韩愈却轻诵“最是一年春好处”。面对皓月,张若虚浅诉“江月年年望相似”,苏东坡却高歌“月有阴晴圆缺”。
示例二:面对冷月,张若虚叹惋“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苏东坡却憧憬“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面对分离,柳永忧伤“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王勃却宽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五、读写创新
20.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任何事情都有其成本。经商者,若不将成本降到最低限度,他就甭想赚更多的钱,实现利润的最大化;搞建筑的,若不将建筑成本降下来,则势必会造成诸多人力、建材等资源的浪费,导致楼盘价格飙升,无法适应市场的要求。那么人生有没有成本呢?回答是肯定的。因此,关注人生成本,提高人生效率,应该是我们不能不思考的问题。
请以“人生成本”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题自拟,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向】
本话题的立足点应在正确认识人生成本,降低人生的无效成本,提高人生成效上。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考虑:一是人生需要有成本的付出。人生需要时刻重视成本、计算成本,以付出与得到的平衡关系来统筹安排人生。吝惜个人必要成本的付出,必然以损害其他方面的收益为代价。要想能使自己有成本付出,则必须重视一些必要成本的储备。一个一点成本储备都没有的人,是无法面对人生的。二是必须降低人生的无效成本。成本论中有个机会成本的概念,主要是说选择了甲就得放弃乙的收益,正如孟老夫子所说的“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那么,在机会成本中,我们该选择什么,又该放弃什么,这是很有讲究的。如何才能降低人生的无效成本呢?一是确立明确持恒的人生价值取向,二是增强人生进取的紧迫感责任感。
【佳作赏读】
做人的无效成本
做什么事都要成本,做人当然也不例外。这成本应分为两部分,一是必要成本,诸如知识积累、技能培养、体质锻炼等,另一种则属于无效成本,即做了不应有的投资。
这个话题是我日前看到人民网的一则报道想到的,报道的题目是《察“颜”观“色”——行家教你选月饼》。我不怀疑作者的一番好意,但又想,我花时间去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再花精力按图索骥去挑月饼,这等于增加了我购买月饼的成本。按说付出成本是要有回报的,可是哪家月饼厂商因为我花半天时间学习了采购月饼的知识而降低售价呢?所以为活着或为生活,这一笔成本的付出等于是白费的。
推开说去,其实在人的全部生活过程中,又岂止为购物付出不必要的成本?还有如申请职称,求人办事,维护自身权益,甚至打赢官司等等,都常常要付出量更大、质更高的不必要的成本。这些年哪儿都兴吃喝,这其中一部分假以饮食,商量一些问题,达成一些协议,也算有效益,而更多的则仅仅为搞人际关系,因为很多正常的办事渠道不通,个人交情大于法规、制度和原则。因此,一个人要想在某个领域办成一件或几件事,就不能不先将人际关系理爽了,而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增加办事的成本。所以无怪乎人们成天都喊忙喊累。
在我们这个社会中,关于一个人一生需要付出多少这种无效生存成本,经济学家完全可以作为一个重要课题来研究,看看发达国家是多少,咱们是多少;过去是多少,现在是多少。研究研究这个问题很有好处,它一方面让我们每个人明白一生都做了些什么,另一方面可以找找问题的症结所在。但不论如何计算,我想有一点是完全可以肯定的,即生存成本与体制不完善,制度不合理,职能部门不作为是成正比关系的,而与社会发展速度,人们的生存质量和愉快程度则成反比。现在我们成天喊着与发达国家差了多少年,怎么能不差呢?人家购物用不着成天学防伪知识,打官司、做手术用不着花大半天时间请客送礼,买房也用不着三趟五趟地拿着皮尺去丈量,更用不着为个人升迁、晋职成天想着如何拿自己的热脸去贴别人的冷屁股。人家的精力大都放在求知上,研究问题上,发明创造上,要么出去旅游,愉悦精神、开阔视野、强身健体。一句话,人家生存无效成本低,付出的精力大都转化为效益了,就像胡适先生提到的法国科学家马斯德,他一个人用一台显微镜所做的发明就偿还了法国被普鲁士战败后的50亿法郎的赔款,拯救了一个国家。如果马斯德成天要去学习不买伪劣面包、伪劣服装的知识,还有精力做那么大的事吗?
使一个民族振兴的条件是多方面的,降低人们的无效生存成本,提高每一生命的有效性,无疑是重要的途径之一,也是巨大能量的来源。
【名师点评】
买月饼竟然还要由专家作指导,真是匪夷所思。在这方面所付出的成本就是人生的无效
成本。文章由此生发开去,列举了生活中诸多浪费人生成本的现象,让人无可奈何但又不能不从。原因何在?紧接着,作者揭示出产生这些现象的深层的社会原因,那就是我们的体制、制度的不完善不健全,而这些正是我们与发达国家差距甚远的根本所在,因而降低人们无效的生存成本,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价值,把精力用到愉悦身心、发展事业上去,应该成为国家体制改革的重要课题。文章见地深刻,引人深思。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