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工程学实验讲义-2012(DOC)
实验七 曝气设备充氧能力的测定实验
一、目的
掌握测定曝气设备总传递系数和充氧能力的实验方法和计算过程,评价充氧设备充氧能力的好坏。 二、原理
用自来水进行实验时,先用Na2SO3对自来水进行脱氧,使水中溶解氧降到零,然后再曝气,直至溶解氧升高到接近饱和水平。假定这个过程中液体是完全混合的,符合一级动力学反应,水中溶解氧的变化可以用下式表示。
dc?KLa?Cs?Ct? dt式中
dc——氧转移速率,mg/(L·h); dt KLa——氧的总传递系数,L/h;
Cs——实验室条件下,自来水的溶解氧饱和浓度,mg/L; Ct——相应于某一时刻t的溶解氧浓度,mg/L。 将上式积分,得 ln?Cs?Ct???KLat + 常数
该式表明,通过实验测得Cs和相应于某一时刻t的溶解氧Ct后绘制ln?Cs?Ct?与t的关系曲线,其斜率即KLa。
dc充氧能力为 Qs? ? V?KLa? Cs? V ?kg/h?
dt三、设备与试剂
1.曝气装置1套(如图所示)。 2.溶解氧测定仪1台。 3.秒表1个。 4.分析天平1台。
5.100ml烧杯2个、2000ml量杯1个、玻璃棒。 6.亚硫酸钠(Na2SO3)。 7.氯化钴(CoCl2·6 H2O)。 四、内容与步骤
16
XKLFJRODY1C1 曝气池 RO 溶氧仪 F 进气阀门 C 穿孔曝气管 K 空压机 L 流量计 J 搅拌电机 X 信号控制器D 溶氧仪电极 Y 叶轮搅拌浆
鼓风曝气清水充氧
1.向曝气池内注入自来水至标线处,用直尺量出长、宽、高,计算水样体积V,测定水中溶解氧浓度C。
2.计算亚硫酸钠和氯化钴的需要量
CoCl22Na2SO3?O2???? 2Na2SO4
从上面反应式可以知道,每去除1mg溶解氧需要投加7.9mg脱氧剂Na2SO3。根据水样体积V和自来水中的溶解氧浓度C可以算出Na2SO3的理论需氧量,实际投加量应为理论值的1.5倍。计算式如下:
W1?V? C?7.9?1.5 (mg)
催化剂氯化钴的投加量,按维持清水中钴离子浓度为0.4mg/L计算,计算式如下:
W2?237.9?0.4?V?1.6 V (mg) 58.93.将亚硫酸钠和氯化钴分别用热水化开,待全部溶解后,均匀倒入曝气池内,并开动叶轮对反应器中水体进行轻微搅拌,使药剂迅速扩散(20rpm左右)。搅拌的同时测定水中溶解氧浓度,直至其降为零。
17
4.缓缓打开供气阀门,直至观察到池中水完全混合(气体流量约为0.6m3/h左右),开始计时。每隔0.5~1min测定一次溶解氧浓度,直到溶解氧不再增长(达到饱和)为止。
5.关闭进气阀门,关闭溶氧仪,排空池内清水。 平板叶轮表面曝气清水充氧 步骤1~3同前。
4.保证平板叶轮在水面下1cm处,启动电机,缓缓加快转速,直至观察到池中水花扩散到池壁(80rpm左右),开始计时。每隔0.5~1min测定一次溶解氧浓度,直到溶解氧不再增长(达到饱和)为止。 5.关闭电机,关闭溶氧仪,排空池内清水。 五、实验结果整理
1.将测定数据记录于下表中
水温 ℃ 水样体积 L C= mg/L Cs= mg/L 亚硫酸钠用量W1= g 氯化钴用量W2= g t/min Ct/(mg/L) Cs-Ct ln (Cs-Ct) 2.以ln (Cs-Ct)为纵坐标,时间t为横坐标,绘制关系曲线,求得斜率,该斜率=﹣KLa
3.计算叶轮充氧能力Qs 六、注意事项
1.打开供气阀门之前,要先将流量计旋钮旋至最大,切记不能在未关闭供气阀门前关闭流量计开关,避免气路中压力过大。
2.鼓风曝气时,溶氧仪不要放在曝气头正上方,避免释放的大量气泡对探头产生冲击,影响读数的准确性。机械曝气时,溶氧仪也不要离叶轮太近。 七、思考题
1.氧总转移系数KLa的意义是什么?
18
2.鼓风曝气设备与机械曝气设备充氧性能指标有什么不同?
氧在蒸馏水中的溶解度
水温T/℃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溶解度/(mg/L) 14.62 14.23 13.84 13.48 13.13 12.80 12.48 12.17 11.87 11.59 11.33 11.08 10.83 10.60 10.37 10.15 水温T/℃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溶解度/(mg/L) 9.95 9.74 9.54 9.35 9.17 8.99 8.83 8.63 8.53 8.38 8.22 8.07 7.92 7.77 7.63
19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