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2部分贸易理论练习题
⑵ 在美国销售的所有本田要么是从日本进口的,要么是在俄亥俄州的玛丽斯维尔生产的。 ⑶ 欧洲惟一的大型客机生产商——空中客车公司的所有飞机都在法国土鲁斯组装。 ⑷ 康涅狄克州的哈特福特成为美国东北部的保险业中心。
5、本国生产黄油的单位劳动投入为1/5,生产布的单位劳动投入为1;外国生产黄油的单位劳动投入为1,生产布的单位劳动投入为1/3。
⑴ 本国在哪一样商品的生产上拥有绝对优势?外国在哪一样商品的生产上拥有绝对优势?为什么?
⑵ 假如本国用5单位黄油换取外国3单位布,本国与外国的贸易得益分别是多少?为什么?
⑶ 假如本国用5单位黄油换取外国6单位布,本国与外国的贸易得益分别是多少?为什么?
6、比尔盖茨先生无论在编写软件还是打字速度上都强于他的秘书。比尔盖茨先生编写软件的速度是秘书的N倍,打字的速度是秘书的2倍。由于盖茨在编程和打字上都强于其秘书,他是否应该自己来完成全部的工作,以节省下每天付给秘书的20美元的薪水(据说盖茨如果掉了100美元,他是不会弯腰去捡的,因为弯腰的5秒钟会使他丧失1万美元)。试用学过的贸易理论来解释盖茨先生是否要自己做编写软件和打字的全部工作? 7、简述发达国家对外贸易政策的发展趋势?
答:某一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而另一种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则下降。 8简述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自由贸易不仅使两国的商品价格相等,而且使两国生产要素的价格相等,以致两国的所有工人都能获得同样的工资率,所有的资本(或土地)都能获得同样的利润(或租金)报酬,而不管两国生产要素的供给与需求模式如何。 9简述罗勃津斯基定理
在两种要素、两种商品模型,商品和生产要素价格保持不变得条件下,某种生产要素增加,另一种不变,密集使用了该要素的产品产量增加,密集使用另一种要素的产品产量减少。 10什么是贫困化增长?
当—个国家(通常是发展中国家)传统出口产品(通常是初级产品)的供应量急剧增加时,它的国际市场价格趋于下跌,甚至跌到使这个国家受到损害的地步。一般说,这种贫困化增长的情况大多发生在生产、出口初级产品的发展中大国,其出口量已占有世界该种初级产品出口量的相当大的比重,而且世界其他国家对于该国这种初级产品的需求弹性很低,不会大量增加进口,因而该国继续大量生产并扩大出口,就将导致世界市场大大供过于求,价格大幅度下跌。面对持续下跌的国际价格,该国也缺乏结构调整的能力,强烈依赖于这种初级产品的出口来支持经济发展,即使贸易条件极为不利也不敢紧缩出口,甚至为保持一定的进口支付能力而不得不增加出口,最终导致出口量增加、贸易条件持续恶化、国民福利下降的后果。
11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由弗农(Vernon)提出的该理论,运用市场学的产品生命周期概念,解释产品生命周期不同阶段贸易流向的变化,揭示产品从国内生产到出口、从出口转向投资(FDI)的过程、动因和条件。在产品生命周期的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等四阶段,国家间比较利益的变化如下:在第一阶段,美国等产品创新国拥有垄断优势,新产品在满足国内消费的同时,出口到收入水平相近的国家;在第二阶段,外国开始仿制,产品创新国出口竞争力逐步下降;在第三阶段,外国厂商开始出口该产品,并在第三国市场逐步取代创新国,经由直接投资创新国进行生产线外移;在第四阶段,产品创新国由出口国转变为进口国,同时发
9
展中国家开始逐步具备该产品的生产能力。产品生命周期说是一种动态经济理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不同发展水平国家间的梯度分工格局。 12为什么说同质产品之间也能进行行业内贸易?
答:同质产品之间也能进行行业内贸易的原因有四种:
一是运输成本和地理位置原因; 二是间歇性贸易;
三是转口贸易和复出口贸易; 四是自由贸易区的影响。 13经济增长的贸易效应包括哪些内容?
答:⑴增长的消费效应,即经济增长带来的收入增加会使消费曲线右移,促进消费增加;
⑵增长的生产效应,即经济增长后,生产可能性曲线外移,带来生产增加; ⑶生产效应和消费效应共同对贸易产生影响,形成总的贸易效应,带来经济增长的贸易条件效应。
14.经济全球化的基本特征? 答:⑴生产活动的全球化
⑵贸易活动的全球化 ⑶信息活动的全球化 ⑷金融活动的全球化
15.如何理解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条件长期恶化的原因? 答:贸易条件长期恶化是指在几十年间跨度里,发展中国家的商品贸易条件一直表现出持续下跌的趋势。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条件长期恶化的原因在于:
⑴初级产品和制成品的需求收入弹性不同导致对两种商品需求的增长趋势差异。一般说来,制成品的需求收入弹性高于初级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因此随着各国经济增长和收入水平提高,人们对制成品需求的增加会大于对初级产品需求的增加,结果制成品价格比初级产品价格上涨更快。
⑵制成品和初级产品不同的市场结构对它们的价格走势也有影响。发达国家的制成品往往在垄断市场上以高于完全竞争市场的价格出售,而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市场通常是竞争性的,无法对工资水平和价格施加向上的压力。
⑶经济周期的变化对初级产品和制成品价格的影响具有不对称性。初级产品的价格在经济周期上升时期上涨的速度和程度小于制成品的价格上涨,而在经济周期下降时期下跌的程度又大于制成品。
⑷技术进步不断降低对初级产品的需求,缓解了初级产品价格向上的压力。
⑸跨国公司的转移定价机制越来越多地成为恶化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的重要原因。 16.改革开放后,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改革开放后,我国外贸体制改革在不同的阶段,内容不同。
在改革的探索阶段(1978-1987年),改革的方向是改革高度集中的经营体制和单一的指令性计划管理体制,下放外贸经营权,以便真正做到指令性计划、指导性 计划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具体措施有:调整领导机构,设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管理委员会,领导对外贸易部工作;将外贸部门一家垄断进出口贸易的体制转化为多家经营;扩大地方外贸经营权;央和地方的外贸分工;成立全国性的工贸公司;外贸专业公司开始在一些主要的海外市场设立代表机构。
改革的整体推进阶段(1988-1990年),改革的主攻方向是改革高度集中的经营体制和单一的指令性计划管理体制,下放外贸经营权,以便真正做到指令性计划、指导性 计划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具体措施有:根据商品分级管理分类经营的原则,实行多渠道经营进出口贸易;推行政企分开改革;外贸专业公司对工矿产品的出口基本由收购制改为代理制;简政放权,搞活外贸企业;缩小指令性计划,扩大指导性计划,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
10
改革的攻坚阶段(1991-1993年),改革主要是取消对外贸出口的财政补贴,从建立自负盈亏机制入手,使外贸逐步走上统一政策、平等竞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工贸结合、代理经营的轨道。具体措施有:推行新一轮外贸承包责任制;进一步放开出口商品的管理;深化进口管理体制的改革;深化外贸企业改革;加快外贸立法,增加外贸管理透明度。
改革的继续深化阶段(1994-2001),改革的重点是统一政策、放开经营、平等竞争、自负盈亏、工贸结合、推行代理。具体措施:将双重汇率合并为单一汇率;实行结售汇制;减少出口的数量限制;部属外贸企业脱钩。
以WTO规则为基础的全面改革阶段(2001年以来),2001年底我国正式加入WTO,外贸体制进入了以WTO规则为基础的全面改革阶段,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在非歧视原则、自由贸易原则和公平竞争原则下调整和修改不符合WTO的政策法规;加快外贸主体多元化步伐,允许私营外贸企业发展;转变外贸主管部门职能,以行政领导为主转变为以服务为主。 17.以下是假设的各国粮食生产的投入产出情况(假设劳动是唯一的投入):
国家投入产出 美国 中国 日本 泰国
大米 劳动投入 10 40 10 10
总产量 120 200 50 100
小麦 劳动投入 10 100 10
总产量 500 400 20 10
⑴哪一国拥有生产大米的绝对优势?哪一国最有生产大米的比较优势?
⑵如果日本和美国进行粮食贸易,美国应该出口什么?进口什么(用图说明)
⑶在技术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日本的劳动力增长了50%,对美日两国的粮食贸易模式会产生什么影响?两国的大米、小麦价格会产生什么变化?
答:⑴ 由于投入每单位劳动能生产大米的数量,美国为12单位,中国为5单位,日本为5单位,泰国为10单位,美国的劳动生产率最高,因而美国在大米的生产方面拥有绝对优势;从生产1单位小麦的机会成本看,美国为0.24单位大米,中国为1.25单位大米,日本为2.5单位大米,泰国为5单位大米。泰国小麦的机会成本最高,反过来,泰国大米的机会成本最低,因而,泰国在大米生产方面拥有比较优势。
⑵如果美国和日本进行粮食贸易,因美国1单位小麦的机会成本仅为0.24单位大米,而日本为2.5单位大米,所以,美国应该出口小麦,进口大米(图略)。
⑶在技术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日本的劳动力增长了50%,在劳动是唯一要素的假设下,意味着日本的大米和小麦需求规模增大了50%,因而美国出口小麦,日本出口大米的贸易模式不会发生变化,但由于日本在大米生产方面有比较优势,所以,国际大米价格将下降,而小麦价格会上升。
18. 设有A、B、C三种产品,生产每100万美元的产品分别需投入以下生产要素: 要素 劳动 (日) 产品 A B C 100 50 500 资本 (万美元) 200 500 50 土地 (平方公里) 10 5 10 试分析中国、美国和日本三国分别在哪种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各国进口和出口哪种产品的可能性最大?
11
答:根据题意,A为土地密集型产品,B为资本密集型产品,C为劳动密集型产品,根据中国、美国和日本三国国情的差异,中国在C产品方面有比较优势,美国在A产品方面有比较优势,而日本在B产品方面有比较优势。因此,中国出口C产品的可能性最大,美国出口A产品的可能性最大,而日本出口B产品的可能性最大。在进口方面,中国进口B产品的可能性最大,日本进口A产品的可能性最大,美国进口C产品的可能性最大。
19.李嘉图比较利益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局限性
答: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旨在说明决定国际贸易的基础是比较利益,而不是绝对利益。其核心思想是:国际分工中若两国生产力不等,甲国生产任何一种商品的成本都低于乙国,处于绝对优势,而乙国相反,其劳动生产率在任何商品的生产中均低于甲国,处于绝对劣势。这时,两国间进行贸易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因为两国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商品上都一样,这样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不必生产全部商品,而应集中生产在本国国内具有最大优势的商品,相应地,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也要集中力量生产那些不利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间的自由交换,在资本和劳动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增加生产总量,提高生产率,节约参与交换的国家的社会劳动,增加产品消费。如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都有利。
李嘉图的上述思想可简单概括为:两利取其重,两害取其轻。 比较利益学说的局限性在于:(1)研究问题的出发点认为这个世界是一个静态均衡的世界,因而其理论是建立在一系列简单、苛刻的假设前提基础上的,把复杂、多变的经济抽象为静态、凝固的状态;(2)该理论只提出国际分工的一个依据,未能全面揭示出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3)未能揭示出国际商品交换所依据的规律,即国际价值规律的国际内容。
20简述垂直型的国际分工和水平型国际分工的含义
答:垂直型的国际分工主要是指发达国家进口原材料、出口工业制成品,发展中国家进口工业制成品、出口原材料的国际分工。水平型国际分工主要是指各国在工业生产之间的专业化协作。
21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
前者指政府取消对进出口贸易的限制,不对本国商品和服务的进出口商提供各种特权和优待,力图消除各种贸易障碍,使商品和服务能够自由地输出和输入,在世界市场上实行自由竞争与合作,从而使资源得到最合理配置。自由贸易政策实质上是“不干预政策”。
保护贸易政策是指政府采取各种措施限制商品和服务的进口,以保护本国的产业和市场不受或少受外国的竞争。同时,政府对本国商品和服务的出口实行补贴和各种优待,以鼓励出口。保护贸易政策以增进本国本民族利益为目的,其实质是“奖出限入”。 2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由弗农(Vernon)提出的该理论,运用市场学的产品生命周期概念,解释产品生命周期不同阶段贸易流向的变化,揭示产品从国内生产到出口、从出口转向投资(FDI)的过程、动因和条件。在产品生命周期的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等四阶段,国家间比较利益的变化如下:在第一阶段,美国等产品创新国拥有垄断优势,新产品在满足国内消费的同时,出口到收入水平相近的国家;在第二阶段,外国开始仿制,产品创新国出口竞争力逐步下降;在第三阶段,外国厂商开始出口该产品,并在第三国市场逐步取代创新国,经由直接投资创新国进行生产线外移;在第四阶段,产品创新国由出口国转变为进口国,同时发展中国家开始逐步具备该产品的生产能力。产品生命周期说是一种动态经济理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不同发展水平国家间的梯度分工格局。 23简述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含义
12
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指一国政府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条件下,可以凭借生产补贴、出口补贴或保护国内市场等政策手段,扶持本国战略性工业的成长,增强其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从而谋取规模经济之类的额外收益,并借机劫掠他人市场份额和工业利润。即在不完全竞争环境下,实施这一贸易政策的国家不但无损于其经济福利,反而有可能提高自身的福利水平
24简述李斯特的保护贸易理论及其政策主张.
答:1)普遍的自由贸易理论是无边无际的世界主义经济学。
2)流行学派只考虑交换价值(绝对成本、比较成本等理论,是静态的贸易利益学说)没有考虑国家的长远利益。(可持续发展观点,动态贸易利益观点)
3)普遍的自由贸易理论是狭隘的本位主义和个人主义,抹煞了国家利益。(与第一点对应)
4)保护贸易政策只是一种手段,不是目的。(是阶段性政策) 李斯特关于贸易保护的具体政策主张 1)保护对象的选择
国内工业(对国民经济有重要意义的部门,发展有希望的工业,而非农业) 2)保护关税的应用
a对国内受保护的工业品进口制定高关税以禁止进口;
b从自由竞争过渡到保护阶段再到开放阶段时期的关税标准改变要温和;
c关税的尺度要固定
25、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新贸易保护主义又被称为“超贸易保护主义”或“新重商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初才兴起的,以绿色壁垒、技术壁垒、反倾销和知识产权保护等非关税壁垒措施为主要表现形式。目的是想规避多边贸易制度的约束,通过贸易保护,达到保护本国就业,维持在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中的支配地位。它们在维护民族利益,保护资源与环境的旗帜下,行保护之目的,具有名义上的合理性,形式上的隐蔽性,手段上的欺骗性和战略上的进攻性等特点。 新贸易保护主义,与传统的贸易保护主义相比,在表现形式上更胜一筹,具有强制性强,对贸易各方影响大而直接,受约束范围广和表现形式多样等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贸易工具以非关税壁垒为主导,与传统贸易保护强调“限入”,并普遍采用关税手段不同,新贸易保护主义更侧重进口限制、反倾销、反补贴、自动出口限制、报关手续干扰、技术和卫生标准。
⑵区域化壁垒加强,传统的贸易保护都是以国家为壁垒,但新贸易保护主义越来越重视利用集团或区域的力量进行贸易保护,在集团或区域内,他们相互关税,享受内部自由贸易带来的好处,对外则推行贸易限制政策,借助集团力量对付外来竞争,以获取贸易保护的局部利益。
⑶实行系统化的贸易管理,贸易管理是一种介于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之间的协调性保护政策,它通过各种贸易立法强调单边管理,将非关税壁垒措施法律化、制度化,使国家对外贸易的管理合法化,为贸易保护披上合法的外衣。
13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