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2部分贸易理论练习题
52、( )专门讨论外部规模经济对贸易模式的影响,分析了生产和需求条件完全相同的两国可能存在的贸易基础。 (A) A、坎普模型 B、格拉贝尔模型 C、克鲁格曼模型 D、兰开斯特模型
53、进口替代战略下最基本的贸易政策手段是: (A) A、高关税 B、低关税C、高配额 D、低配额
54、一国极端地偏好密集使用该国相对富裕要素生产出来的商品,称为: (A) A、需求逆转 B、要素密集度逆转 C、贸易政策 D、人力资本 55、( )技术进步是指使生产中资本边际生产力的提高大于劳动边际生产力的提高技术进步。 (B) A、要素中性型 B、劳动节约型 C、资本节约型 D、土地节约型 56、通过进口控制,实行较高程度的保护,鼓励满足本国需求的生产,抑制出口,属于( )类型的贸易战略。 (D) A、强外向型经济 B、中度外向型经济 C、强内向型经济 D、中度内向型经济
57、当商品价格不变时,边际收益产品可由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反映,后者随劳动投入的增加而( B ),所以劳动的边际收益产品向( D )倾斜,这就是劳动的需求曲线。 A、递增 B、递减 C、上 D、下
58、李嘉图认为,贸易互利的首要体现就是: (D) A、生产技术 B、劳动生产率 C、生产成本 D、节约劳动时间
59、出口补贴是向出口行业的出口产品生产发放补贴,包括直接补贴和间接补贴。( )是一种直接补贴。 (D) A、低息贷款 B、外销退税 C、免费为本国产品提供服务 D、对出口企业亏损进行补偿。 60、下列各项中仅征收从量税的是: (C) A、高速摄像机 B、录像机 C、啤酒 D、化妆品
61.开放贸易给进口商品的消费者带来的收益的绝对值: (A) A.大于该种商品的国内生产者的损失。 B.小于该种商品的国内生产者的损失。 C.正好等于该种商品的国内生产者的损失。 D.不可度量。
62.以下各项中哪一项不会促进国家间木材的贸易? (A) A.贸易前各国木材价格相等。 B.追求利润的木材价格套利。 C.国家间存在木材供给的差别。 D.国家间存在木材需求的差别。
63.消费者剩余是: (C) A.消费者为了商品的生产而必须向政府支付的东西。 B.消费者通过支付低于市场价格的价格而得到的收益。
C.以下状况给消费者带来的收益:消费者购买商品所需要支付的价格低于他们中一些人愿意以及能够为该商品所支付的价格。
D.消费者可以在各种价格水平得到的收益。
64.在进行贸易后,一国的收入分配会发生如下变化: (A) A.受到进口品竞争压力的国内生产者受到损失,而出口商品的生产者则会受益。 B.作为整体的国家会受益,而个人则会受到损失。 C.消费者受损,生产者受益。 D.收入由消费者转向生产者。
5
65.如果出口供给比进口需求的价格弹性小,那么: (C) A.进口国将不愿进行贸易。 B.出口国将不愿进行贸易。
C.出口国将得到大部分的贸易收益。 D.进口国将得到大部分的贸易收益 66.第一位系统地表述比较优势原理的经济家是: (D) A.Bertil Ohlin. B.Eli Heckscher.
C.John Maynard Keynes. D.David Ricardo. 67.H—O理论说明: (D) A.相对于其他资源,劳动力比较丰裕的国家并不具有比较优势。
B.一个劳动力资源对非劳动力资源比率较高的国家,应当减少对国际贸易的参与。 C.一个非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的国家将不会从国际贸易中受益。
D.国际市场的力量将引导各国专业化于生产和出口大量使用其相对丰富要素的商品。
68.如果A国可用1个工时生产3单位的X产品或3单位的Y产品,B国可用1个工时生产1单位的X产品或1单位的Y产品,假定劳动是唯一的投入,那么: (A) A.A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均具有绝对优势。 B.B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均具有绝对优势。 C.A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均具有比较优势。 D.B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均具有比较优势。
69.对于H—O理论来说,导致不同国家间相对商品价格差异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A) A.要素禀赋。 B.国民收入。 C.技术。 D.消费偏好。
70.在没有贸易的情况下,一国的消费点: (B) A.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上方。 B.在生产可能性之上或之内。 C.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上。 D.位置不可判定。
71.在开放贸易后的短时期内: (A) A.所有与衰退产业相关的集团都会受到损失。
B.只有那些更密集地使用于衰退产业的要素才会受到损失。 C.只有那些更不密集地使用于衰退产业的要素才会受到损失。 D.只有本国中最为丰裕的要素才会受到损失。 72.墨西哥拥有丰裕的非技术工人,而美国拥有丰裕的技术工人。在开放贸易后,从长期看,非技术工人的工资将: (B) A.在两国都下降。
B.在美国下降,在墨西哥上升。 C.在美国上升,在墨西哥下降。 D.在两个国家都上升。
73.以下论断中,错误的是: (A) A.消费模式不会影响中性要素的福利收益或损失。
6
B.消费模式会影响所有要素的收益或损失。
C.消费模式不会影响最为专业化的要素的收益或损失。 D.消费模式不会影响一国整体的福利收益或损失。
74.在下述哪一条件中,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将不能成立? (D) A.要素不会在各产业间流动。
B.要素在不同国家中具有不同的生产率。 C.各国均建立贸易壁垒以阻止自由贸易。 D.上述所有3项。
75.“在一个贸易快速增长的国家中,新资本的迅速积累会使该国进口更多的自然资源。”隐含于这一论断的定理是: (C) A.Heckscher—Ohlin theorem. B.Stolper—Samuelson theorem. C.Rybczynski theorem.
D.Factor-price Equalization theorem. 76.如果一国在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且资本增长的速度快于其他投入品(如劳动力)的增长速度,那么,根据贸易理论由此而导致的增长模式为: (C) A. 进口替代。
B. 资本密集型产品和其他贸易商品均衡增长。 C. 出口扩张。
D. 以上三者都不对。
77.“Immiserizing growth”的一个必要条件为: (A) A.国家的增长偏向于出口产业。
B.外国对该国的出口需求具有价格弹性。 C.国家的消费偏好高度偏向于出口商品。 D.贸易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不大。
78.H——O理论成功的解释了: (D) A.发生于美国之外的产品创新过程和产业的布局与发展。 B.出口和进口同类产品的国家变得更为重要。
C.由于在要素禀赋方面的类似性,美国和加拿大之间的贸易在日益增加。 D.具有不同要素禀赋的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模式。
79.以下产品中,哪一种产品最容易经历一个产品生命周期? (B) A.大米。 B.电视机。 C.原油。 D.矿物。
80.产业内贸易更容易发生于: (B) A.富国与穷国之间。
B.类似的高收入国家之间。 C.发展中国家之间。
D.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
81.以下哪项陈述最为正确? (B) A.规模经济决定了各国的比较优势。
B.规模经济不能决定各国的比较优势,而是将现有的比较优势转变为低价格和产出与贸易的扩大。
7
C.外部经济可以比内部经济更好地解释比较优势,因为外部经济意味着其他竞争公司产出的扩大。
D.比较优势可以由内部经济得到最好地解释,因为后者导致了公司生产率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
82.规模经济更容易发生于: (B) A.小规模的纺织业。 B.飞机制造业。 C.制鞋业。 D.小企业。
83.在垄断竞争的贸易模型中: (B) A.如果两国拥有同样的总体资本—劳动比率,他们间就不会发生贸易。 B.贸易导致了商品品种的增多和规模经济效应的扩大,进而可以带来收益。 C.从长期看,厂商可以获利。
D.要素禀赋并不能决定产业间贸易的发生。
84.在H—O模型中,国际贸易主要基于各国在以下方面的差别: (B) A.技术。 B.要素禀赋。 C.规模经济。
三、判断题
1、重商主义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 )
2、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是建立在他对分工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认识基础上。( ) 3、重商主义是倡导国家干预国际贸易的。 ( ) 4、比较成本论否定了亚当·斯密的国际分工思想。 ( )
1、两国在以两种商品进行贸易时,这两种商品的交换比例,是有两国的供求关系决定的。( )
2、一国对某种商品的需求强度越大,它就越能从交换中获利。 ( ) 3、一国对某种商品的供给能力越强,它就越能从交换中获利。 ( ) 4、要素禀赋理论否定了亚当·斯密的劳动生产率差异。 ( ) 5、国际贸易能够导致要素价格均等化。 ( ) 6、里昂惕夫之迷是对要素禀赋理论的否定。 ( ) 五、名词解释
1.国际贸易: 2.绝对优势 3.要素禀赋
4.H-O定理 5.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6.里昂惕夫悖论 7.差异产品 8.产业内贸易 9.对外贸易依存度 10.对外贸易地理方向 11.贸易条件 12.要素密集度: 13.雷布津斯基定理 六、简答题
1、赫-俄学说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并进行评价?
2、甲乙两国同时生产汽车和机床,甲国比乙国生产汽车成本低1/3,生产机床成本低2/5,按照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在其他条件一样时,甲国应专门生产什么? 3、试述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说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
4、分析下列四题,解释每题中是外部规模经济情形还是内部规模经济情形? ⑴ 美国印第安纳州埃克哈特的十几家工厂生产了美国大部分的管乐器。
8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