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写作《学习抒情》学案设计 新人教版
单元写作 学习抒情
教材分析
本单元就以祖国为主题,编选了四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表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发愤图强的美好情操,这些作品内容丰富,表现手法多样。应联系所学课文,做到课内学范例,课外善模仿。
七年级下学期,各种表达方式学生已经学习并掌握。但是,记叙文中应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文中的抒情就应是在充分记叙的基础上有感而发,切不可喧宾夺主。因此,将“启发学生把握好抒情的度,学习基本的抒情方法”作为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注意在穿插上下功夫,做到紧扣内容、衔接自然,灵活、简洁、适度地进行记叙中的抒情。
学情分析
抒情,即表达情思,抒发情感。在写作中,学生若能恰当地抒发真情实感,定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并深化文章主题。但是,现在的学生在写作中要么存在情感单薄支撑不起主旨的问题,要么存在抒情过度情感不真实的问题,主要还在于不会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抒情方式。引导学生区分两种抒情方式,并且能够灵活自由、恰如其分地使用,应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1.结合本单元学习的课文,引导学生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这两种抒情方式。 2.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表达效果。 3.启发学生把握好抒情的度,学习基本的抒情方法。 教学重难点
把握好抒情的度,学习基本的抒情方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活动导入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徜徉雨中,我们或许会有无可名状的哀愁;沐浴月光,我们或许会感到漫无边际的孤独;仰望苍穹,远眺大海,我们心胸开阔;俯视大地,近观流水,我们豪情万丈。生活处处有美景,美景时时动人情,我们要善于发现美,学会抒发真情实感。
二、写作指导 (一)感知抒情
1.出示任务:什么是抒情? 2.反馈指导:
(1)学生交流:抒情,是指在文中自然真挚地表露作者的思想感情(喜怒哀乐),引起读者共鸣,使其受到感动或产生激情,从而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类。
(2)教师补充:抒情是一种表达方式。抒情——即抒发感情。它是作者或文中人物表达主观感受,倾吐心中情感的文字表露。也就是,人们在生活中,遇到各种事情,产生各种感情,或使你高兴——想放声歌唱;或使你生气——使你悲痛。这就是你对这些事情产生了感情,有了
感受。在写作时,把这种喜怒哀乐的感情表达出来,就叫抒情。
(二)抒情分类
导语: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很多直接抒发作者感情的,也有间接表现作者情感的名篇。研读这些名篇有利于我们区分什么是直接抒情,什么是间接抒情,并继而掌握直接和间接抒情的技法。
1.出示任务:让我们阅读名家名篇,体会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不同。区分哪些是直接抒情,哪些是间接抒情?
片段一: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
——《最后一课》
片段二: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黄河颂》
片段三: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几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最后一课》
2.反馈指导:
(1)学生反馈:片段一、二采用直接抒情方式,片段三采用间接抒情方式。直接抒情表达比较直接,篇幅较短;间接抒情表达委婉,要将人、事、景、物融为一体,篇幅较长。
(2)教师引导:两种抒情方式没有高下之分。根据抒情的位置和文章的内容选择合适的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也即直抒胸臆,是指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在感情达到炽热的程度时,直截了当地把内心的感情抒发、倾吐出来。比如,片段一《最后一课》中,文章充分讲述了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特殊经历,并运用大量细节描写展现了这节课的悲壮情调之后,才让小弗郎士用一句话抒发出自己的内心情感:“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这就显得自然而然,真切动人。
间接抒情是指作者的感情渗透在叙述、描写、议论中,感情同写人、叙事、写景、状物融合在一起,这种感情的抒发是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的。比如:歌词“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借太阳和花来表达感情。
(三)抒情方法
导语:间接抒情与直接抒情相比,必须得有一种凭借,即要有一种“附着物”作为依托:或人或事或景或物,或议论中或叙述时,将景物与人的思想感情互相融合,创造一种诗意的意境,让你去感受、去品味。
1.出示任务:间接抒情,有哪些表现形式呢?或者说,间接抒情有几种类型呢? 2.反馈指导: 预设: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感是流淌在文章中的血液,“情”要隐,隐到不直说别人也能感觉到。借写景抒情,关键是选择善于引发真情的景物。
托物言志(融情于物):人们眼中的任何事物都浸染着人物的喜怒哀乐。虽只是对事物的
描绘,但读者读来却字字都包孕着真切动人的情感。
记事抒情(融情于事):借叙事抒情,叙事是手段,不必追求事件的完整过程,而是要把浓郁的情感融入叙述之中。要选择生动感人的细节作为情感的凝聚点,着力用情。比如:片段三《最后一课》刻画了韩麦尔先生用全身力气写下“法兰西万岁!”为所有人上了真正意义的“最后一课”,震撼每个心灵!
议论抒情(融情于理):议论抒情就是兼用抒情的表达方式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在文章的结尾表达作者的观点。一般是先抒情,然后引出议论。
3.教师总结:明确四种间接抒情类型,并形成板书。准确区分间接抒情的四种类型,可以让我们在作文中学以致用,更加自由地、多样化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四)学习技法
导语:“感情是文章飞腾的翅膀。”好文章,会把你带入美好的情境界中去,使你得到美感享受。从经典文本的经典抒情段落来看,抒情方式分为两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学好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技法,一定会使文章更上层楼。
1.学习直接抒情方法
(1)出示任务(显示):让我们观察课文《土地的誓言》片段,探讨直接抒情的方法。 “没有人能够忘记她。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土地的誓言》中这句直抒胸臆的语句,运用了什么方法,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2)反馈指导:
学生反馈:人称发生了变化由她变成了你,便于直接倾诉;用了比喻、拟人、呼告、反复等修辞手法。
教师引导:此片段人称发生变化,便于直接倾诉;将土地比作母亲,并将倾诉对象拟人化;运用呼告、反复等修辞手法,直接对土地母亲倾诉自己的热爱、怀想、眷念等情感,表达情感更加炽热直接。
除此之外,《荷叶·母亲》中将母亲比作荷叶,“我”比作红莲,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对孩子的珍爱、庇护,“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运用反问,强调母爱的重要性——庇护子女、荫泽后代。
(3)方法小结:直接抒情的具体方法有:直陈肺腑(内心独白)、变换人称(她—你)、善用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反问、呼告、反复)。
2.学习间接抒情方法
(1)导语:间接抒情是与直接抒情相对而言的。它不像直接抒情那样直抒胸臆,它不直截了当地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而是借助各种外物,含蓄委婉地加以表达。直接抒情是情感的直接抒发,技法简单明了、易于掌握;但间接抒情是把情感和人、事、景、物融为一体,技法多样、值得探讨。
(2)教师指导,明确四种间接抒情的方法:
细化景物,即“一切景语皆情语”;巧用修辞,即“让情感形象生动”;描摹人物(精雕肖像、刻画神态、突出语言、延长动作),即“让情感站立起来”;议论点睛,即“让情感深邃无底”。
第二课时
根据写作学案,完成本单元的写作实践题目。
板书设计 单元写作 学习抒情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1.了解抒情文字的特点和写法。
2.在写作实践中,能够采用多种抒情方法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养成倾诉自己真实感受的态度的习惯。
3.善于发现自身、人类、社会及自然的美,努力培养真善美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两种抒情方式的特点。 2.选择恰当的抒情方式,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抒情是记叙过程中对所记事物抒发感情。这种感情的抒发有两种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今天天气真好啊!”“我爱那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 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等句子都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下面让我们进一步了解抒情,学习如何选择恰当的抒情方式抒发内心的情感。
二、什么是抒情
(一)抒情,就是对主观感情的抒发和表达。表达方式除抒情外,还有记叙、描写、议论、说明。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我们写文章,总要表情达意,直接或间接地抒发和表露作者的感情,这就是抒情。记叙中的抒情,是作者在记叙人物或事物、描绘景或物的过程中,用饱含感情的语言,把自己内心的情感(或喜或悲,或热爱或厌恶,或赞美或批评)抒发和表达出来。
(二)从情感的表达方式上讲,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之分。 1.直接抒情
断句、陈述句等,同时经常会在句中使用感叹词,如“好美啊”、“真想你呀”。直接抒情还经常用于作者感受最深刻、感情最强烈的地方,以精练的语言表达浓郁的感情,产生强烈的感染力。
2.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则比较含蓄。它往往借助于叙述、描写和议论等手法来抒发感情。如“蓝蓝的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