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俱舍论讲记 分别贤圣品第六(a4)
分别贤圣品第六
脱分以三业为体。
后一句:种殖顺解脱分唯人中三洲,因人厌离,般若极胜故,三恶趣无般若。诸天无厌苦,北洲无厌心及般若,不能殖顺解脱分。
辛 壬
四三二一 二一 二明明明正依明约见忍十明位十修修智六十建六无道次心六立心学别第依心四道地
如上述,于四善根中四谛十六行相(上下界,共三十二天)渐略渐减,於世第一法时,至於唯观欲界苦谛下之一行一刹那,这样的入见道时,又一再的广缘宽行,具观上下八谛,其间有十六心,也就是经十六刹那之意,其中前十五心为见道,第十六心为修道。
壬一 正明十六心
庚 已 戊
一约现观位明二世第一无间 即缘欲界苦 生无漏法忍 忍次生法智 次缘余界苦 生类忍类智 缘集灭道谛 各生四亦然 如是十六心 名圣谛现观 此总有三种 谓见缘事别
1、前四句:从世第一善根,无间即缘欲界苦谛境,生无漏法,名苦法智忍;苦忍无间缘欲苦谛次生法智;名苦法智。
2、次二句:苦法智无间次缘上二界苦谛境,有苦类智忍生;此忍无间生类智。 3、次四句:如缘欲界及上二界的苦谛,生法忍、法智、类忍、 类智的四心,缘余集灭道三谛,各各有四心生,亦复如是
4、后二句:如上十六心现前观四圣谛境,名为圣谛现观。此现观总有三种: (1) 见现观:唯无漏慧,能分明见四圣谛之理名见现观。(就见谛之法而建立) (2) 缘现观:此无漏慧及相应心心所同以四圣谛为所缘,名缘现观。(就所缘之法
而建立)
(3) 事现观:无漏慧及相应心法,其余俱有法之道共戒的无表色,生、住、异、灭、
等。互相与力。为同一之事业,名事现观。(同一事业。指于苦谛,同一而知苦。于集谛同一而断集,于灭谛,同一而慕灭,于道谛,同一而下修道。
壬二 明十六依地
皆与世第一 同依于一地
十六心与世第一同依一地,因世第一引见道故。前说世第一依四静虑未至中间,
215
三明学无学满二明七种圣人一明三道建立二二约三道辩人三 分别贤圣品第六
今见道亦依此六地。
壬三 明忍智次第
忍智如次第 无间解脱道
忍是无间道,约断惑得,智是解脱道,约已解脱得。忍智次第,理必应然,犹如世间驱贼闭户。忍如驱贼,智如闭户。
壬四 明见修道别
见道之见,为未见今见,也就是从来未曾见过的四谛之理,今始见到之意,为无漏智之发得。见就是照,由观而见照四谛之理。道为因道,将此四谛之理见照,即为趣于涅槃之因道,故名见道。(有部释)
又照理名见,游履通运名道,由无漏智照见真理。通运行人,至于极果故名见道。(大乘解释)
十六心中,除道类智,前十五心,名为见道,于四谛理,未见今见,见未 曾见,故得见名,至于道类智,无一谛理,未见今见,如修曾见,故修道摄。
壬一 依十五心
依见道十五心,如何建立众圣差别?
前十五见道 见未曾见故
名随信法行 由根钝利别 具修惑断一 至五向初果 断次三向二 离八地向三
二依第十六心壬一依十五心辛二依位建立二 名随信法行,由根钝利别:见道位的行人,依根之钝利而分为随信行与随法行,钝根的人,名随信行。彼于见道之前之加行位,信他人之言教,而随其教而行,利根的人,名随法行,彼于前加行位时,自我披阅经典等,随其教法而行。
具修惑断一,至五向初果,断次三向二,离八地向三:如上所立二类圣者,在见道位,又立为三向,彼二类圣者,在过去世的时候,没有运用有漏六行,断除修惑,故名具足修惑,亦名具缚。假使在凡夫位已用有漏六行,断欲界一品至五品修惑,到了见道位,就名初果向,因为他是趣向于初果;若断欲界第六品或七、八品修惑,到了见道位,就名二果向,因为他是趣向于二果;若能断欲界九品修惑尽,或断初禅一品乃至断无所有处惑尽,到了见道位,就名三果向,因为他是趣向于三果。
趣向于四果的因行道位,名向位;向,是趣向的意思,是趣于果之因,见道十五心之位为预流向。第十六心为预流果,是约凡夫和其修行顺次经七加行之次第证而说,此就超越证而言。
有漏六行:即观上谛是妙静起厌离心,观下谛是粗是苦是障。
216
分别贤圣品第六
十五心见 道
具修惑 断欲修惑一 断欲修惑二 断欲修惑三 断欲修惑四 断欲修惑五 断欲修惑六 断欲修惑七 断欲修惑八 断欲修惑九
初禅乃至无所有处惑尽
八地——六十四人——名三果向 三人——名二果向 六人——名初果向
依 位 建 立
依十六心(修道)
利根
癸一 明建立果位
依第十六心,如何建立众圣差别?
二 明 住 果 非 向
癸 一 明 建 立 果 位
壬 二 依 十六心 二
依十五心(见道)
钝根——随信行 利根——随法行 具缚人 断欲惑一至五 断欲惑六七八 断欲惑九至 无所有处惑尽
初果相
二果相 三果相 初果 二果 三果
钝根 信解 见至
至第十六心 随三向住果 名信解见至 亦由钝利别
前初果向至此第十六心道类智,住预流果;前二果向至此第十六心住二果,前三果向至此第十六心住三果。此住果人,亦由钝利根的差别而立名不同。若钝根者,名为信解;若利根者名为见至。 癸二 明住果非向
诸得果位中 未得胜果道 故未起胜道 名住果非向
问:为什么先断欲界修惑一至五等,至第十六道类智时,而名预流果,不名一来向等三向呢?
答:在得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时,还没有得五品等诸胜果道,所以断五品至
217
分别贤圣品第六
道类智,未起五品胜果道故,但名预流果,不名一来向;断七、八品至道类智时,未起七、八品胜果道故,但名一来果,不名不还向;断上七地至道类智时,不起七地胜果道故,但名不还果;不名阿罗汉向。(胜果道——向道胜前果道,或趣向果,名胜果道。) 辛一 明德失数 失——过失(所治障)。德——功德(能治道)
修道位如上所述,由第十六心乃至阿罗汉向之最后刹那,也就是入金刚喻定,断灭无色界之非想非非想处之下下品之惑之间,其金刚定之次刹那,即为阿罗汉,也就是无学道,最初之预流向为见道,最后之阿罗汉果为无学道,中间三果三向为修道。
二 历 位 广 明 辛 一 明 德 失 数
庚 二约 修无学 道二
地地失德九 下中上各三
九地中,每地修惑各有九品,能断的无间道,解脱道也各有九品,即下中上各三品。(断惑之顺序,顺逆而断)
所治惑
上上———— 上 上中————
上下———— 中上———— 中 中中————
中下———— 下上———— 下 下中————
下下————
下下 下中 下 下上 中下 中中 中 能治道 中上 上下 上中 上 上上
下下品道能断上上品障乃至上上品道能断下下品障,如洗衣服,粗垢先除,后除细垢;又如粗暗小明能灭,要以大明方灭小暗。失德相对,理必应然,白法力强,黑法力劣,故刹那顷,下下品道,能灭无始上上品惑,犹如长时所集大暗,一刹那间小灯能灭。
壬一 明预流七生
四 明 无 学 向 果
三 明 不 还 向 果
二 明 一 来 向 果
壬 一 明 预 流 七 生
辛 二 历 位 广 明 四
未断修断失 住果极七返
预流:为梵语“须陀洹”之译;旧译为入流。依《婆沙论》卷四十六说“流谓圣道,预者谓入,彼入圣道故,名预流,故流是流趣之义,是由诸无漏圣道,流趣于涅槃之因而名。预则为入之义,初入此流,故名预流。又,流为类义,入圣者之流类。然而如初得圣道,即名预流,则苦法智忍之位,应得此名。然不名预流者,因预流须具三因:1、具得向与果之无漏道者;2、具得见修之无漏道者;3、于四谛十六心之现观而得无漏道者,此必为第十六心道类智之位,苦法忍不具此三因,故不名预流。又
218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