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毕业论文终稿
第一章 章太炎主体性道德人格理论的形成过程
章君炳麟,余杭人也,蕴结孤愤,发为罪言,霹雳半天,壮者失色,长枪一戟,一往无前。有清以来,士气之壮,文字之痛,当推此次为第。隶此野蛮政府之下,迫而思及前明,耿耿寸心,当已屡碎矣。①
1900年8月,唐才常准备在汉口发动武装起义,后因总机关被侦破而惨遭失败。章太炎也因为曾经列名于中国议会而又一次被清政府列名追捕。1901年正月,章太炎为逃避追捕,不得不藏身寺庙,此后又去上海,可谓居无定所。同年3月3日,章太炎在写给吴君遂的信中叙述了他当时的惨状:“平阳为弟谋一译润之局,而居停虚寄,无下榻处安定,以《訄书》刻后,谣诼颇多,嘱勿寓彼宅中,致遭侦捕,此虽过情之言,然鄙人亦不欲惊碎其胆。此外租界中无可托足,不知尊邸可暂寄宿数旬否?”②躲过这次追捕后,宋恕和其他友人都来探望他,吴君遂则劝他明哲保身。章太炎却说:“辫发断矣,复何言!”③宋恕趁机嘲笑他:“君以一儒生,欲覆满洲三百年帝业,云何不量力至此,”④章太炎对此则一笑了之。1901年8月,章太炎到苏州东吴大学任教,在此期间,他继续在学生中宣扬反清思想,还去探望他的授业恩师俞樾;此后,就有了著名的《谢本师》一文,在革命与保皇的抉择上,章太炎公开与俞樾的保皇主张划清界限。这也是他的主体性道德人格的一个体现。
章太炎在苏州东吴大学任教期间,总是在学生面前极力提倡民族大义,这无疑又触动了清政府的敏感神经。于是,清朝当局执意要拿他问罪。这正是清政府第四次追捕章太炎的理由。1902年正月,章太炎原本打算在家过年的,多亏友人及时把风声传递给他,他才躲过此劫;此间,他再次东渡日本,在日本逗留了3个月之久。
在4年之中就有四次被缉捕的遭遇,这就不得不使章太炎从改良走向革命,从依他为主变成依自为主,从小独变为大独。在此过程中,章太炎的主体性道德人格的理论和行动都日趋成熟。1900年7月的断发易服和随后章太炎重订的《訄
①②
中国旬报馆.章太炎<来书>后记[J].中国旬报,(19).
马勇编.章太炎书信集[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58页. ③
倪伟编.章太炎生平与学术自述[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7页. ④
同上.
- 19 -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书》就是对此的很好见证。在《訄书》重订本中,章太炎对自己此前写的《客帝论》和《分镇论》加以纠正,公开检讨自己早年尊孔保皇的失误和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力度。
百日维新失败后,章太炎曾流亡海外,与梁启超等来往甚密并同情康、梁的保皇立场。他曾在《訄书》初刻本的《客帝论》中这样说道:“自古以用异国之材为客卿,而今始有客帝。客帝者何也?曰:如满洲之主震旦是也。”①他还寄希望于光绪帝,又说“客帝诚圣明,则必取谟于陆贽,引咎降名,以方伯自处”,“知是,而逐满之论,殆可以息矣”③。显然,章太炎此时的排满立场有点动摇了。为此,章太炎在《訄书》重订本的《客帝匡谬》中表现出深深的忏摩④,以同保皇党划清界限并坚定自己的排满立场:
余自戊、已违难,与尊清者游,而作《客帝》。饰苟且之心,弃本崇教,其违于形势远矣!且汉帝虽孱弱,赖其同胤。臣民犹或死之。满洲贱族,民轻之,根于骨髓,其外视亡异欧美。故联军之陷宛平,民称“顺民”,朝士以分主五城,食其癝禄,伏节而死义者,亡一无汉种。非人人阘茸佣态,同异无所择,民之敌忾,不可得也。浸微浸削,终为欧美之陪隶已矣。今弗能昌言自主,而以贵宣尼之主祏,面欺!箸之以自劾録,而删是篇。⑤
章太炎在1903年5月的《致陶亚魂、柳亚庐书》中也对自己过去的尊孔保皇之举作出检讨:
简阅传文,知二子昔日,曾纪孔、保皇为职志。人生少壮,苦不相若,而同病者亦相怜也。丁酉入时务报馆,闻孙逸仙亦倡是说,窃幸吾道不孤,而尚不能迷于对山之妄语,《訄书》中《客帝》诸篇,即吾往岁之覆辙也。今将是书呈览。二子观之,当知生人智识程度本不相远,初进化时,未有不经纪孔、保皇二关者,以此互印何如?⑥
①②
②
朱维铮主编.訄书初刻本[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第69页. 同上书,第72页. ③
朱维铮主编.訄书初刻本[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第69页. ④
即内疚之情(笔者注).
⑤⑥
章太炎著.訄书,罗炳良主编[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3页. 马勇编.章太炎书信集[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69页.
- 20 -
第一章 章太炎主体性道德人格理论的形成过程
章太炎早年的尊孔保皇可视为他主体性道德人格不成熟的表现。因为主体性道德人格强调的是独立人格,即依自或独;而独立人格又是以精神自由为前提条件的:毕竟,依康德,自由是道德法则的存在依据①。因此,这一时期,章太炎“依自不依他”②思想也不成熟。在国家民族所应具有的性格方面,章太炎主张依自:“竭志易虑,百方讲究我独立自营之道”③,但他却寄希望于光绪帝,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依他心理:“光绪帝者,聪明英主。苟得其相,则亦足以辅而为善者也。是故光绪而亲听政,吾亦可以幡然更思其次矣!”章太炎这种徘徊于排满与保皇之间的矛盾心理,直到1900年断发易服后才得以克服。自此以后,章太炎彻底步入反清的独行历程,其主体性道德人格理论也基本形成。
章太炎一生走的学术道路有别于传统士人:即是专心于古文经学,明声韵、训诂、文字、历史,弘扬古文经学派无证不信的治学方法和学术精神。章太炎远离科举又博览群书,这就使得他的思想得以更自由地发展;在此过程中,章太炎的主体性道德人格及与此相关的理论都在日益成熟。我们知道,章太炎的主体性道德人格的主要表现是他的特立独行的大独品质;而形成章太炎主体性道德人格理论的条件也是多方面的。章太炎早年所受的教育对章太炎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塑造起着关键作用,而章太炎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形成则是其主体性道德人格理论形成的最重要根据。早年的章太炎从朱有虔、章濬那里继承了反清排满、遗世自立的思想,又在王夫之、顾炎武那里吸收了民族革命和民族独立的思想。这些都深深影响着章太炎的一生。⑤另外,佛学、庄学、儒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等对章太炎主体性道德人格理论的形成也有一定的作用。但理论对人的影响总是短暂的,我们在这里就不作细致考察了。
④
①②③④
李秋零主编.康德著作全集第5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5页. 章太炎.章太炎全集(四)[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69页.
转引自谢樱宁.章太炎年谱摭遗[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第17页. 同上. ⑤
张兵著.章太炎传[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8年.第2-9页.
- 21 -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 章太炎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基本理论
我们知道,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关键是主体性;而主体性的确立过程,就是树立主体地位的过程。因此,我们必须关注人的主体地位的树立。
第一节 树立人的主体地位
因为外在于人的抽象物严重威胁着人的主体地位,所以,章太炎花了大量工夫来摈弃“天”,否认鬼神以及反对偶像崇拜。章太炎最重视对“天”的摈弃。
一.摈弃“天”
依黑格尔,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是一简单的基础”,“是一切自然的和道德的关系的纯然无规定的总和”①;依刘伯温,天道是不可测的②;显然,这个“天”是非常抽象和空洞的东西,关于它的内涵的解释也千差万别,但主要的却只有以下三种:
一为宗教的“天”。这种意义上的“天”,是建立在以对神的祭祀为核心的原始宗教基础之上的。它是先人因为不理解各种天灾人祸现象而形成的对神秘的“天”的敬畏。在他们眼中,“天”是产生、形成与发展自然界中万事万物的终极推动者,是一切的神秘主宰。在先秦古籍中就出现了“天”,《尚书·商书》中的“天”还常与“命”联系在一起,例如:
天乃锡王勇智,表正万邦,缵禹旧服,兹率厥典,奉若天命。③ 肆台小子,将天命明威,不敢赦。④ 古有夏先后,方懋厥德,罔有天灾。⑤ 于其子孙弗率,皇天降灾,假手于我有命。⑥
由此可见,西周以前的天命论,还只是一种以自然意识⑦为基础的神意论,是
①②③④⑤
转引自卿文光著.论黑格尔的中国文化观[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205-206页. 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主编.宋明理学史 (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78页. 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96页.
同上书,第200页. 同上书,第203页. ⑥
同上. ⑦
这里指的是把一切自然化的意识(笔者注).
- 22 -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