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毕业论文终稿

毕业论文终稿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2 16:00:51

导 言

真正的主体性是近代西方才有的。笛卡尔的我思还有很浓的心理学意味;因此,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性应该始于康德。那么,主体性究竟为何物?如果按照德国古典哲学的理解,主体性就是意识到一切都是自我意识。这种意识首先是自为的,就是为自己而存在的。也就是说,主体性其实就是个体性。所以,如果说中国古代就有主体性,那就是自欺欺人的狂妄。因为,在中国古代那种君权神授的氛围中,强调的只是整齐划一而已。即使是有点思想的老子和庄子,他们也没有跳出这种思想的框架。老子的道,强调仿效自然;庄子的齐物,强调返朴归真;都似乎超出了大一统的氛围。其实则不然,因为老庄的境界不过是返回到原初的赤裸裸的自然(感觉)状态中,还只是以一种比较暧昧的方式跟自然实体保持一致,并把人融入自然实体之中。大一统就是自然实体(天或道)的外在表现形式。中国的佛教也没有主体性。姑且不说中国人把佛、菩萨当作偶像来崇拜,也不用提及佛教不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单看大乘佛教(中国化了的佛教)的最高本体或最高境界就可以理解:大乘佛教也是缺乏真正的主体性的。佛教的最高本体阿赖耶识和最高境界涅槃,仅仅是以原初的自然状态来取代轮回过程,人要达到大乘佛教的最高境界并把握阿赖耶识,就必须无我(取消自我意识);因此,如果说大乘佛教有主体性,那么,这种主体性也只是以阿赖耶识(原初的自然状态)为归宿的,而不是自己规定自己;这种主体性还只是一种自然意识或客体意识而已,它还要服从于天这种抽象的自然实体。①所以,在思想层面上,中国古人毫无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性可言。如果问中国人的主体性是何时出现的,那也只能到近代中国中去寻找。

我们知道,中国近代涌现了不少杰出的思想家,诸如康有为、谭嗣同、章太炎、严复、孙中山和梁启超等。在这些人身上,最值得我们注意的无非是谭嗣同、梁启超、章太炎、孙中山四人。谭嗣同为了自己的理想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是一个可歌可泣的英雄。我们可以说,谭嗣同的道德在中国是首屈一指的;因为他为了正义事业而献身。但我们却不能说,谭嗣同的道德人格是主体性的,因为他舍命维新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他必须使自己的道德跟他所谓仁(他心目中的最高实

佛教唯识宗所说的涅槃也是触及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只是自然意识。(笔者注)

- 3 -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体)相一致,以实现他所谓的永恒。一是他必须为光绪维新的失败买单,否则国人将永远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显然,谭嗣同这种道德是融自己于光绪、仁、国人等客体之中的;所以,他的道德还只是客体性的。梁启超为了中国的发展,不惜背叛他的老师康有为;但他这种反叛却是以孙中山的主张为主要契机的,而且,梁启超的思想多半受他自己的情感(任性)影响——他号任公恰好说明了这一点。我们说过,任性只有自我意识的形式,没有自我意识的内容。所以梁启超的道德也不能算是主体性的。孙中山为了革命几乎把自己的一切都挥霍干净了;但他的这种行为都是对华盛顿的效仿——辛亥革命后,为了加速腐朽清王朝的灭亡,孙中山毅然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职务;华盛顿为加速美国的民主进程,毅然交出大陆军的军权;显然,孙中山的革命道德只是要求自己向华盛顿看齐。因此,孙中山的革命道德还不能算是主体性的。章太炎则不同:他不屈从于任何权威,也不完全以某种自然实体为归宿,他的行为多半比较慎重而理性;他的座右铭是“依自不依他”①,就是很好的证明。

也许很多人会说,章太炎是个疯子,疯子是有神经病的人,这种人不可能有什么主体性道德人格。但是,我们可别忘了:章疯子这个绰号只是黄兴对章太炎的美誉;因为章太炎特立独行、不愿意受到别人的过多约束,所以黄兴这么称呼他。事实上,章太炎不仅在行为上“依自不依他”,在思想上也是如此。这些我们将会在正文中详细剖析。

关于章太炎主体性道德人格理论的研究,国内和国外都不多见,主要见于张春香的《章太炎主体性道德哲学研究》、和唐文权等人著的《章太炎思想研究》以及李泽厚的《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中。其中,张春香对章太炎主体性道德的研究是最值得我们关注的:她几乎把章太炎的主体性道德人格都挖掘了出来;只是该文还不够深刻,还过于知性,哲学味太淡。本文就是在扬弃以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产生的;所以必然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望祈各界同仁及师长不吝赐教。

章太炎.章太炎全集(四)[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69页.

- 4 -

第一章 章太炎主体性道德人格理论的形成过程

第一章 章太炎主体性道德人格理论的形成过程

依黑格尔,时代精神是历史发展的内核①。依萨特,个人与时代没有区别②。因此,个人、时代、历史三者间必然是紧密联系的。所以,我们认为,一个人的人格、经历以及他所处的社会、心理世界必然会影响这个人的思想。“每种人格理论都反映了其创造者的个人人格,而且每个创建者都有其独特的哲学倾向,这种哲学倾向在一定程度上由其早期童年经验、出生顺序、性别、训练、教育和人际关系塑造而成”③。由此我们可以断定:章太炎主体性道德人格理论的形成,与其人生履历以及所受的教育是分不开的。章太炎的主体性道德人格主要体现在他的大独人格中;我们甚至可以说,章太炎的主体性道德人格就是他所说的大独人格。事实上,章太炎的确是一位具有大独人格的学者,他的道德人格与他所提出的道德人格理论也是完全一致的;关于这一点,我们从他一生的经历就可窥见一斑:章太炎先后七次被通缉,两次入狱,但始终保持着自己为生民请命、为民族献身的高尚品德。在连续不断的道德实践中,章太炎既从侧面印证了他自己的大独人格理论,又发展了他所提倡的“依自不依他”④的主体性道德人格理论。

我们认为,章太炎主体性道德人格理论的形成,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家风承袭、师道传承、个人独行的历程。

第一节 家风承袭

章太炎的曾祖父、祖父和父亲三人,都是以品行、学问而见长的读书人。章太炎的曾祖父“治家俭素,教子弟通经,戒华衣酒食及诸嗜好,而身为德乡里”⑤;章太炎的祖父“性廉靖,不欲仁宦”,却识“百家学术”⑥;章太炎的父亲曾说:“吾家入清已七八世,殁皆用深衣敛。吾虽得职事官,未尝诣吏部。吾即死,不

①②

[德] 黑格尔.历史哲学(绪论)[M]. 王造时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第72页.

[法] 萨特. 存在与虚无[M]. 陈宣良等译,杜小真校,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第673页. ③

[美] Jess Feist,Gregory J. Feist.人格理论 [M]. 李茹,傅文清等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第11页. ④

章太炎.章太炎全集(四)[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71页.

章太炎.章太炎全集(五)[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94页.

- 5 -

同上书,第195页.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敢违家教,无加清时章服”①。这在年幼的章太炎心中激起一股鄙视满清(当权派)的热流,也成为他一生为人处事的一个坐标。正如章太炎所说,“始从事光复,遭累绁,遇狙击,未尝敢挫”,都是“先世遗教之所渐成也”②。

按照发展心理学的观点,十一岁的少年,在智力发展上已接近成人水平③。因此,章太炎的外祖父为十一、二岁的章太炎讲述曾静案时,章太炎会义愤填膺。这种反应不仅是青少年的反叛心理的外在特征,而且说明章太炎已经认同并接受他的外祖父骨子里的反对民族压迫、争取平等的思想:

余十一、二岁时,外祖朱左卿授余读经,偶读蒋氏《东华录》曾静案,外祖谓“夷夏之防,同于君臣之义”。余问“前人有谈此语否?”外祖曰:“王船山、顾亭林已言之,尤以王氏之言为甚,谓历代亡国,无足轻重,惟南宋之亡,则衣冠文物,亦与之俱亡”。余曰:“明亡于清,反不如亡于李闯”。外祖曰:“今不必作此论耳。??”余之革命思想伏根于此。依外祖之言观之,可见种族革命思想原在汉人心中,惟隐而不显耳。④

兄弟少小的时候,因读蒋氏《东华录》??便就胸中发愤,觉得异种乱华,是我们心里第一恨事。后来读郑所南、王船山两先生的书,全是那些保卫汉种的话,民族思想渐渐发达。⑤

明朝与其为清朝所取代,倒不如被李自成掌握——十一、二岁的章太炎就能有这样的看法,除了章太炎的家学在起作用外,起更大作用的是章太炎的独立人格。章太炎后来之所以能够坚定不移地从事反清的民族独立活动,也跟他的家学渊源有关;章太炎的主体性道德人格也因此初具雏形。

章太炎的父亲章濬更是独立道德人格的有力提倡者,他在《家训》中曾这样写道:

章太炎.章太炎全集(五)[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95页.

同上.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346页.

章太炎.章太炎政论选集,汤志钧编[M]. 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269页.

章太炎.章太炎全集(五)[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5页.

- 6 -

搜索更多关于: 毕业论文终稿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导 言 真正的主体性是近代西方才有的。笛卡尔的我思还有很浓的心理学意味;因此,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性应该始于康德。那么,主体性究竟为何物?如果按照德国古典哲学的理解,主体性就是意识到一切都是自我意识。这种意识首先是自为的,就是为自己而存在的。也就是说,主体性其实就是个体性。所以,如果说中国古代就有主体性,那就是自欺欺人的狂妄。因为,在中国古代那种君权神授的氛围中,强调的只是整齐划一而已。即使是有点思想的老子和庄子,他们也没有跳出这种思想的框架。老子的道,强调仿效自然;庄子的齐物,强调返朴归真;都似乎超出了大一统的氛围。其实则不然,因为老庄的境界不过是返回到原初的赤裸裸的自然(感觉)状态中,还只是以一种比较暧昧的方式跟自然实体保持一致,并把人融入自然实体之中。大一统就是自然实体(天或道)的外在表现形式。中国的佛教也没有主体性。姑且不说中国人把佛、菩萨当作偶像来崇拜,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