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财政学(第六版)参考答案
7.试述研究税负转嫁的现实意义。
答:税负转嫁是和商品经济相伴随的一种经济现象,是通过价格升降而实现的税负转移。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而价值规律的内涵就是商品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决定,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而上下波动。因此,不论什么社会经济制度,只要是商品经济形式,而且价值规律在发挥作用,就存在税负转嫁,市场经济体制下普遍存在税负转嫁现象。当然,不同社会经济制度下税负转嫁的实现条件是不同的。
我国过去是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以及相应的计划价格体制,在这种经济体制下,税负转嫁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都是不存在的。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步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企业不仅存在税负转嫁的动机,而且也具备了充分的税负转嫁的条件。这是因为:(1)企业是市场经济下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在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有了自身的独立经济利益,在物质利益驱动下,利用税负转嫁机制减轻税负以获取更大的自身利益的动机强化了。(2)税负转嫁是以价格的自由浮动为其他条件的,而我国价格的市场化为税负转嫁提供了充分条件。(3)我国税制以商品课税为主体,也为税负转嫁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只要存在税负转嫁现象,它就会对社会生活产生广泛的影响,而且可能发挥不同的效应。因此,对税负转嫁问题不能回避和忽视,应当正视并认真对待,自觉地加以掌握和运用,利用它的积极作用,限制或防止它的消极作用。税负转嫁在我国是由于经济体制转换带来的新问题,也是我国税收理论和实践正在探索的一个新课题。
(1)我国税制是以商品课税为主体的,而税负转嫁又主要发生在商品课税领域,因而深入地研究税负转嫁的机理,有着特殊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税负转嫁是税负的再分配,也就是物质利益的再分配,消费者会因税负转嫁而增加负担,商品的生产和经营者会因税负转嫁而改变在竞争中的地位。例如,对价格放开的生活必需品课以重税,由于需求弹性小,物价虽上涨消费者也不能不购买,纳税人很容易把税负转嫁给消费者,增加消费者负担;对供不应求商品加税,既可以限制消费,又不会妨碍生产的增长;对供过于求的商品加税,由于价格难以上涨,税负不易转嫁,可以限制生产,但不利于鼓励消费等等。
(2)税负转嫁和制定税收政策及设计税收制度有密切关系。假如原定的税收政策和税收制度是合理的,既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又符合公平原则,但税负转嫁可能改变预定税负分配格局,抵消税收的经济调节作用或造成税负的不公平。因此在制定税收政策和设计税收制度时必须充分考虑各类商品的供求状况和价格趋势,并合理选择税种、税率以及课征范围。
(3)税负转嫁会强化纳税人逃税的动机,即当税负转嫁不易实现时,纳税人极有可能转向逃税来取代税负转嫁,破坏税收的严肃性,腐蚀纳税人依法纳税的自觉性。因此,税务机关在防止任意转嫁税负的同时,还必须采取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加强税收征管工作。
(4)自然垄断行业的税负转嫁居于优势,应加强对这些行业的价格管理。垄断分为自然垄断和人为垄断两大类。国家通过支持和鼓励竞争可以消除或限制人为垄断,但对自然垄断则不能完全靠市场竞争来消除。由于自然垄断具有规模越大、效益越高的特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若国家不进行适当干预,自然垄断行业(如电力、天然气、煤气、供水、通讯和运输等行业)就会通过减产提价来获得超额利润。对于自然垄断行业,不少市场经济国家也都曾实行国有和公营,或对私有企业实施不同程度的国家干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自然垄断行业既要引入一定的市场调节,又不能像一般竞争行业那样主要靠市场调节。因此,对这些行业在遵循供求规律的前提下,政府有必要在价格方面实施一定程度的干预和控制,才能有效地控制该类企业为减轻税收负担而进行不正当的税负转嫁。
(5)提高所得课税比重,缩小税负转嫁的范围和空间。我国税负中商品税的比重偏大,而所得税的比重偏低。从税制改革的方向来看,提高所得税的比重,既有利于强化税收的调节作用,也有利于缩小税负转嫁的范围和空间,缓解税负转嫁的负面效应。
(6)实行价外税有利于增强商品课税税负归宿的透明度。价内税与价外税的征纳税额是一样的,只是价格形式的不同。价内税的税收是作为价格的组成部分,表现为含税价格;价外税的税收是作为价格的附加,价格与税收分离,表现为不含税价格。从现实生活来看,消费者购买商品的时候,价内税的税款是和价格同时支付,而价外税的税款是单独支付,所以价内税是价税合一,淡化了税负最终归宿的透明度,混淆了纳税人与负税人的区别,同时也会使价格信号失真,模糊了价格与税收的不同功能。实行价外税是将税款和价格分开,使纳税人与实际税负人分离,有利于增强税负最终归宿的透明度,有利于培养公民的纳税意识,也有利于更好地发挥税收和价格两个经济杠杆调节经济的作用。总结我国五十多年商品课税征收的经验,借鉴国际上一些国家采用价外税的成功做法,为了避免引起大的波动,使企业和消费者逐步习惯,可先同步公布含税价征税和按不含税价征税的两种税率,逐步过渡到完全以不含税价征税。
第九章 税收的经济效应 复习与思考
1.试述税收的收入效应。
答:所谓税收的经济效应,是指纳税人因国家课税而在其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做出的反应,或者从另一个角度说,是指国家课税对消费者的选择以至对生产者决策的影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税收的调节作用。税收的经济效应表现为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两个方面,各个税种对经济的影响都可以分解成这两种效应,或者说,税收对相关经济变量的影响都可以从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税收的收入效应是指税收将纳税人的一部分收入转移到政府手中,使纳税人的收入下降,从而降低商品购买量和消费水平。下面以图9—1来说明。
图9—1税收的收入效应
在图9—1中,水平轴和垂直轴分别计量食品和衣物两种商品的数量。假定纳税人的收入是固定的,而且全部收入用于购买食品和衣物,两种商品的价格也是不变的,则将纳税人购买两种商品的数量组合连成一条直线,即图中AB线,此时纳税人对衣物和食品的需要都可以得到满足。纳税人的消费偏好可以由一组无差异曲线来表示,每条曲线表示个人得到同等满足程度下在两种商品之间选择不同组合的轨迹。由于边际效应随数量递减,所以无差异曲线呈下凹状。AB线与无数的无差异曲线相遇,但只与其中一条相切,即图中的I1,切点为P1。在这一切点(P1)上,纳税人以其限定的收入购买两种商品所得到的效用或满足程度最大,即用于衣物的支出P1与轴线的垂直距离乘以衣物的价格,用于食品的支出P1与轴线的水平距离乘以食品价格。
若政府决定对纳税人课征一次性税收(如个人所得税),税款相当于AC乘以衣物价格或BD乘以食品价格,那么该纳税人购买两种商品的组合线由AB移至CD。CD与另一条无差异曲线I2相切,切点为P2。在该切点上,纳税人以其税后收入购买两种商品所得到的效用或满足程度最大,即用于衣物的支出为P2与轴线的垂直距离乘以衣物价格,用于食品的支出为P2与轴线的水平距离乘以食品价格。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由于政府课征一次性税收而使纳税人在购买商品的最佳选择点由P1移至P2,这说明在政府课税后对纳税人的影响,表现为因收入水平下降从而减少商品购买量或降低消费水平,而不改变购买两种商品的数量组合。
2试述税收的替代效应。
答:税收的替代效应是指税收对纳税人在商品购买方面的影响,表现为当政府对不同的商品实行征税或不征税、重税或轻税的区别对待时,会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使纳税人减少征税或重税商品的购买量,而增加无税或轻税商品的购买量,即以无税或轻税商品替代征税或重税商品。我们以图9—2来说明。
图9—2税收的替代效应
仍假定政府不征税或征税前纳税人购买两种商品的组合线为AB,最佳选择点仍为P1。现假定只对食品征税,税款为BE乘以食品价格,对衣物不征税。在这种情况下,该纳税人则会减少食品的购买量,对购买两种商品的组合线便由AB移至AE,与其相切的无差异曲线则为I3,切点为P3。在这一切点上,纳税人以税后收入购买商品所得效用或满足程度最大,即用于衣物的支出为P3与轴线的垂直距离乘以衣物价格,用于食品的支出为P3与轴线的水平距离乘以食品价格。
由此可见,由于政府对食品征税而对衣物不征税,改变了纳税人购买商品的选择,其最佳点由P1移至P3,这意味着纳税人减少了食品的购买量,相对增加了衣物的购买量,从而改变了购买两种商品的数量组合,也使消费者的满足程度下降。
3.试述税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答:税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是通过税收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来表现的。
(1)税收对劳动供给的收入效应,是指征税后减少了个人可支配收入,促使其为维持既定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而减少或放弃闲暇,增加工作时间。税收的替代效应是指由于征税使劳动和闲暇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劳动收入下降,闲暇的相对价格降低,促使人们选择闲暇以替代工作。纵观税收对劳动产生的这两种效应,如果是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那么征税对劳动供给主要是激励作用,它促使人们增加工作;如果收入效应小于替代效应,那么征税对劳动供给就会形成超额负担,人们可能会选择闲暇替代劳动。在各税种中,个人所得税对劳动供给的影响较大,在个人收入主要来源于工资收入,且工资水平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征收个人所得税可以通过对人们实际收入的影响,从而改变人们对工作和闲暇的选择。
我们以简单比例所得税为例,以图9—3来描述。
在不征收个人所得税的条件下,个人的收入线是DZ,其斜率是由放弃1小时的闲暇而增加的净收入决定的,即所谓净工资率(以W表示),假定它是既定的。数量Z是个人所能占有的最大的闲暇量,即完全不工作,也就没有任何收入。在这个无差别曲线中,个人的最大化效用点是无差别曲线U1与收入线的相切点E1,该点所决定的闲暇时间是OA 单位。既然工作就等于没有闲暇,这表明劳动供给的数量等于AZ。假定对全部劳动所得征收比例所得税,税率为t,工资率固定为W。因征税收入线向内转移到CZ,其斜率为W(1-t),新的收入线与新的无差别曲线U2相交于E2点,该点所决定的工作时间为ZB;与E1点相比,E2点表明劳
动供给增加了,增加的数量为BA(ZB-ZA),这是征收比例所得税的总效应。现在把从E1点到E2点的移动分解为税收对劳动供给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图9—3比例税对劳动供给的效应
(2)税收对劳动供给的替代效应。税收对劳动的替代效应是指政府征税会使闲暇与劳动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闲暇价格相对降低了,引起个人以闲暇代替劳动,它表明的是纯粹的价格变化效应,这种效应可用图9—3中的E3点来说明。该点是平行于收入线CZ的新收入线与原无差别曲线U1相切的点。由于闲暇价格已经下降了,个人会享用更多的闲暇时间。从图可以看出,多出的闲暇时间或劳动供给减少是AF,这就是税收对劳动供给的替代效应。税收对劳动供给的收入效应是指政府征税会直接减少个人的可支配收入,从而促使纳税人为维持既定的收入水平而增加工作时间,减少闲暇时间。它只是表明减少了个人收入,而并未改变闲暇与劳动的相对价格。由于说的是效用降低,也可以说无差别曲线U1向下平行移至U2,表现在图中是从E3点移至E2点。可见,收入效用是使闲暇减少或劳动供给增加的数量为FB。
由图可知,收入效用与替代效用呈反方向运动,前者刺激人们更加努力工作,后者促使人们减少劳动供给;后者使劳动供给减少的数量为AF,与BF比较,净效用是增加劳动供给BA(BF-AF)。但是,这是本例的情况。个人工作时间是减少还是增加,最终取决于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的对比,本例是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也可能是两种效应相互抵消,或某种效应占优。
对我国现实情况而言,可以说税收几乎不影响劳动的供给,而且个人所得税在短期内也不会成为主体税种,因此我国目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需要解决的不是如何增加劳动供给,而是如何消化劳动力过剩问题。就业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增加劳动总需求,而且需要调整劳动需求结构,以增加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尤其是下岗职工再就业和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主要是结构性失业造成的,一方面有闲置的劳动力,一方面有空闲的岗位却无人问津或有人不能胜任。解决结构性失业,提高就业率,需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要求调整和改变人们的就业观念;二是从提高劳动力素质和技能入手改变劳动供给结构;三是调整需求结构,在重视科技进步的同时,不可忽视能够容纳较多劳动力的劳动密集的产业和部门,甚至必要时可以考虑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
4.试述税收对居民储蓄的影响。
答:影响居民储蓄行为的两个主要因素是个人收入总水平和储蓄利率水平。个人收入水平越高,储蓄的边际倾向越大,储蓄率越高;储蓄利率水平越高,对人们储蓄的吸引力越大,个人储蓄意愿越强。税收对居民储蓄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个人所得税、利息税和间接税影响居民的储蓄倾向及全社会的储蓄率。
对个人所得是否征税及征税的多少会影响个人实际可支配收入,并最终影响个人的储蓄率。在对储蓄的利息所得不征税的情况下,征收个人所得税对居民储蓄只有收入效应,即征收个人所得税会减少纳税人的可支配收入,迫使纳税人降低当前的消费和储蓄水平。由于征收个人所得税,所以个人的消费与储蓄水平同时下降了。因此,税收对储蓄的收入效应是指在对个人所得征税后,由于个人的实际收入(或购买力)下降,所以他会按既定的收入减少当前消费。对储蓄利息(收益)征利息税会减少储蓄人的收益,从而降低储蓄报酬率,影响个人的储蓄和消费倾向。具体来说,当对储蓄利息征税时,使得当前的消费与未来消费的相对价格发生了变化,即未来消费的价格变得昂贵了,而当前的消费价格相对下降了,个人将增加当前的消费,于是产生了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此时的收入效应在于对利息征税降低了个人的实际收入,他会用其既定的收入减少当前或未来的消费;而替代效应是指在对利息所得征税后,减少了纳税人的实际税后收益率,使未来的消费价格变得昂贵,降低了人们储蓄的意愿,从而引起纳税人以消费代替储蓄。
总之,所得税与储蓄之间的关系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税收对储蓄的收入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所得税的平均税率水平,而替代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所得税的边际税率高低;(2)边际税率的高低决定了替代效应的强弱,所得税的累进程度越高,对个人储蓄行为的抑制作用越大;(3)高收入者的边际储蓄倾向一般较高,对高收入者征税有碍于储蓄增加;(4)减征或免征利息所得税将提高储蓄的收益率,有利于储蓄。
5.试述税收对投资的影响。
答:劳动力和资本是基本的生产要素,储蓄虽然为投资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来源,但是税收对储蓄的效应分析不能代替税收对投资的效应分析。因为储蓄主要由家庭完成,而投资大部分是由企业完成。家庭进行储蓄和企业进行投资各有其不同的动机,实践说明,储蓄未必都转化为投资。
投资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决定因素,而投资决策是由投资的净收益和投资的成本决定的。税收对投资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征收企业所得税的税率、税前抵扣和税收优惠等措施影响纳税人的投资收益和投资成本。投资者关心的不是毛收益率,而是净收益率。假定投资量为Q,毛收益为R,则毛收益率为r=R/Q,假定企业所得税税率为t,则净收益率为r (1-t),再假定市场利率为i,投资者从追求最大利润的动机出发,则要求r (1-t)≥i,而能否实现这个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税率 t 的高低。从投资的结果来看,r (1-t)可能大于或等于i,也可能小于i,即出现亏损,这就是说存在一个投资风险问题。显然,由于课征企业所得税增加了投资风险,而税收却不能为投资者承担风险。虽然有些国家的税收制度允许投资者在纳税时进行亏损结转,即用以前或以后年份的利润减冲亏损,但即使这样也不可能完全消除投资风险,在通货膨胀严重的年份更是如此。此外,对投资征收企业所得税,一般都允许从应税所得中扣除折旧和科研费用,这种措施对鼓励投资起着重要作用。
税收对投资的影响,可通过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来实现。课征公司所得税会压低纳税人的投资收益率,如果因此而减低了投资对纳税人的吸引力,导致投资者减少投资而以消费替代投资,就是发生了税收对投资的替代效应。税收对投资的替代效应可用图9—4来说明。
在图9—4中,纵轴代表纳税人对投资的选择,横轴代表对消费的选择。政府课税前,纳税人对投资和消费的组合用AB线表示。AB与无差异曲线I1在P1点相切,表明P1点所决定的投资和消费组合可给纳税人带来最大的效用。现假定政府对企业征收企业所得税,若纳税人因此而减少投资,其对投资和消费的选择组合线会从AB向内旋转至DB,DB与新的无差异曲线I2在P2点相切,此切点决定了纳税人税后可获得最大效用的最佳组合,即投资额变为I2,小于税前的I1,消费额为C2,大于税前的C1,说明投资者因政府课征企业所得税而减
少了投资,增加了消费替代了投资。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