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闺意赠张水部

闺意赠张水部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7 15:56:15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闺意献张水部》 【作品别名】《近试上张水部》 【创作年代】中唐 【作者姓名】朱庆余 【文学体裁】七言绝句

作品原文

《闺意献张水部》诗意画

[1]

闺意献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2] 注释译文

【注释】

(1)张水部:指张籍。 (2)舅姑:公婆。 (3)无:否 (4)停:留置 【译文】

昨夜新婚,洞房里还放着红红的蜡烛,新媳妇我静静等着天亮到堂前去拜见公公和婆婆。精心梳妆好,再轻声问丈夫:我画的眉毛颜色深浅,符合现时流行的样式吗?[3] 作品格律

此诗用韵方式为首句入韵平起式。其韵脚是:七虞;可“六鱼七虞”通押。

洞房昨夜停红烛,

⊙○●●○○●

待晓堂前拜舅姑。 ●●○○●●△ 妆罢低声问夫婿, ⊙●○○●○● 画眉深浅入时无? ⊙○⊙●●○△

(说明:○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4]

作品鉴赏

以夫妻或男女爱情关系比拟君臣以及朋友、师生等其他社会关系,乃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从《楚辞》就开始出现并在其后得到发展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此诗也是用这种手法写的。

这首诗又题为《近试上张水部》,说明是在应试不久前献给张籍的。同时这另一个标题可以帮助读者明白诗的作意,唐代应进士科举的士子有向名人行卷的风气,以希求其称扬和介绍于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朱庆馀此诗投赠的对象,是官水部郎中的张籍。张籍当时以擅长文学而又乐于提拔后进与韩愈齐名。朱庆馀平日向他行卷,已经得到他的赏识,临到要考试了,还怕自己的作品不一定符合主考的要求,因此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以公婆比主考,写下了这首诗,征求张籍的意见。张籍怜才惜士,喜奖掖后进。据《全唐诗话》说“庆馀遇水部郎中张籍,知音。(籍)索庆馀新旧篇二十六章,置怀袖而推赞之。时人以籍重名,皆缮讽咏。庆馀作《闺意》一篇以献,籍酬之云云。是以朱之名流于海内矣。”成史上佳话。

古代风俗,头一天晚上结婚,第二天清早新妇才拜见公婆。此诗描写的重点,乃是她去拜见之前的心理状态。首句写成婚。洞房,这里指新房。停,安置。停红烛,即让红烛点着,通夜不灭。次句写拜见。由于拜见是一件大事,所以她一绝早就起了床,在红烛光照中妆扮,等待天亮,好去堂前行礼。这时,她心里不免有点嘀咕:自己的打扮是不是很时髦呢?也就是,能不能讨公婆的喜欢呢?因此,后半便接写她基于这种心情而产生的言行。在用心梳好妆,画好眉之后,还是觉得没有把握,只好问一问身边丈夫的意见了。由于是新娘子,当然带点羞涩,而且,这种想法也不好大声说出,让旁人听到,于是这低声一问,便成为极其合情合理的了。这种写法真是精雕细琢,刻画入微。

仅仅作为“闺意”,这首诗已经是非常完整、优美动人的了,然而作者的本意,在于表达自己作为一名应试举子,在面临关系到自己政治前途的一场考试时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应进士科举,对于当时的知识分子来说,乃是和女孩儿出嫁一样的终身大事。如果考取了,就有非常广阔的前

途,反之,就可能蹭蹬一辈子。这也正如一个女子嫁到人家,如果得到丈夫和公婆的喜爱,她的地位就稳定了,处境就顺当了,否则,日子就很不好过。诗人的比拟来源于现实的社会生活,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之下,很有典型性。即使今天看来,读者也不能不对他这种一箭双雕的技巧感到惊叹。 朱庆馀呈献的这首诗获得了张籍明确的回答。在《酬朱庆馀》中,他写道: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由于朱的赠诗用比体写成,所以张的答诗也是如此。在这首诗中,他将朱庆馀比作一位采菱姑娘,相貌既美,歌喉又好,因此,必然受到人们的赞赏,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

首句写这位姑娘的身份和容貌。她是越州的一位采菱姑娘。这时,她刚刚打扮好,出现在镜湖的湖心,边采菱边唱着歌。次句写她的心情。她当然知道自己长得美艳,光彩照人。但因为爱好的心情过分了,却又沉吟起来。(沉吟,本是沉思吟味之意,引申为暗自忖度、思谋。)朱庆馀是越州(今浙江省绍兴市)人,是古代越国所在地,越地自古多出美女,镜湖则是当地的名胜。所以张籍将他比为越女,而且出现于镜心。这两句是回答朱诗中的后两句,“新妆”与“画眉”相对,“更沉吟”与“入时无”相对。后半进一步肯定她的才艺出众,说:虽然有许多其他姑娘,身上穿的是齐地(今山东省)出产的贵重丝绸制成的衣服,可是那并不值得人们的看重,反之,这位采菱姑娘的一串珠喉,才真抵得上一万金哩。这是进一步打消朱庆馀“入时无”的顾虑,所以特别以“时人”与之相对。朱的赠诗写得好,张也答得妙,可谓珠联璧合,千年来传为诗坛佳话。[2] 作者简介 朱庆余

唐代诗人。名可久,以字行。越州(今浙江绍兴)人,一作闽中人。生卒年不详。公元826年(宝历二年)进士及第。官秘书省校书郎,曾客游边塞。诗学张籍,近体尤工,清丽浅切,而巧思动人。有《朱庆余诗集》。

[

闺意上张水部

[写作背景]

唐朝科举沿承隋朝制度,以诗赋取士。同时,朝廷显官或文坛名流的援引举荐,对应试举子的命运也至关紧要。因此,一些举子在应试之前,一方面认真钻研学业,准备考试;一方面寻求各种门径将自己的得意之作呈送达官显宦或诗文名家阅览,以冀得到嘉许引荐而有利于登科中举。初次呈送叫作“行卷”,再次呈送则叫作“温卷”。中唐以前,“行卷”的文体多为诗文;中唐以还,则时常为传奇小说。《闺意上张水部》一诗,即是朱庆馀在应试之前献呈当时的著名诗人暨水部员外郎张籍的,以期得到张的称赞揄扬,属于“行卷”之列。朱庆馀于宝历二年(826)登进士第,故此诗当作于此前。

据五代王定保《唐摭言》的有关记载,唐人“行卷”,似乎也很看重所献诗文的数量。朱庆馀向张籍“行卷”,呈诗亦达26首。本篇仅为其中之一。

此诗题目,《全唐诗》及《唐诗三百首》均作《近试上张籍水部》,这既不符唐人命制诗题往往先表明诗的题材、再表明诗的用意的通例,也不合唐人每以官职替代人名的称谓习惯,显然有误。应依《唐诗品汇》而作《闺意上张水部》。

[层次结构]

本诗前两句叙述事由,后两句描摹人物情状。“待晓堂前拜舅姑”是全篇枢纽,关连前后。 具体而言,首句叙事,以新婚之夜洞房红烛高烧、通宵不灭,暗示新婚夫妇彻夜无心安眠;次句陈明缘由:等待天明拜见公婆;三、四两句就次句生发,以新娘精心梳妆打扮后低声询问新郎“画眉深浅入时无”的细节,刻划她拜见公婆前忐忑不安的心理状态。

[内容述评]

这首诗以新嫁娘初见公婆前的忐忑心理,隐喻举子应试前夕的惶恐心情,其内涵有“闺意”与“上张水部”两个层面,前者为宾,后者是主。

从“闺意”来看,新嫁娘的这种心理,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封建家庭中儿媳与公婆间的一般关系。在以家长专制为主要特征的封建家庭中,新媳妇进男家后,如能被公婆喜爱,其地位就稳定,处境就顺当;否则步履维艰,甚至被摒弃出门(焦仲卿妻刘兰芝及陆游前妻唐琬的遭遇即是其例)。因而,诗中所写新嫁娘的忐忑心理,不仅因其刻画生动细腻而有艺术鉴赏价值,而且因其源于生活现实而有一定的社会认识价值。 从“上张水部”来看,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应试进士前夕那种微妙的矛盾心理:他既自矜才学,踌躇满志,期望通过考试叩开仕宦之门;又因不测考官好恶、不卜前途明暗而惴惴不安。对他来说,能否通过考试,关系到一生的沉浮穷达。因此,正如新媳妇之初见公婆,他对自己的文章是否被考官赏识殊为关注,故而

搜索更多关于: 闺意赠张水部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闺意献张水部》 【作品别名】《近试上张水部》 【创作年代】中唐 【作者姓名】朱庆余 【文学体裁】七言绝句 作品原文 《闺意献张水部》诗意画 [1] 闺意献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2] 注释译文 【注释】 (1)张水部:指张籍。 (2)舅姑:公婆。 (3)无:否 (4)停:留置 【译文】 昨夜新婚,洞房里还放着红红的蜡烛,新媳妇我静静等着天亮到堂前去拜见公公和婆婆。精心梳妆好,再轻声问丈夫:我画的眉毛颜色深浅,符合现时流行的样式吗?[3] 作品格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