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杨干象

杨干象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1 15:40:38

杨干象的发生与防治措施

【摘要】:杨干象是林业上杨树的一种毁灭性的蛀干害虫,本文主要介绍了杨树

杨干象的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对林业上的危害以及着重介绍了一些检疫与防治的措施。

【关键词】:杨干象,检疫,防治,发生规律

杨干象, 隶属鞘翅目、象甲科、隐喙象亚科、隐喙象属, 主要危害杨柳科植物的幼树, 是我国杨树的一种毁灭性蛀干害虫, 致使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低, 树木难以成林成材, 增加了造林成本。20世纪80年代杨干象曾在东北三省、 内蒙古以及河北省北部地区大 规模发生, 并造成严重的灾害。 属中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

1 特征

1.1 成虫

体长8~10mm, 长椭圆形, 黑褐色;喙、触角及跗节赤褐色。 全体密被灰褐色鳞片, 其间散生白色鳞片, 形成的不规则横带, 前胸背板两侧和鞘翅后端 13 处及腿节上的白色鳞片较密;黑色毛束在喙基部有 3 个横列、前胸背板前方 1 对、 后方横列 3个、鞘翅第 2 及第 4刻点沟间部 6个。 喙弯曲, 中央具 1 纵隆线;前胸背板短宽, 前端收窄,中央有 1细纵隆线;鞘翅宽于前胸背板, 后端 13 向后倾斜, 逐渐收缩成1个三角形斜面。 1.2 卵

椭圆形,乳白色。长 1.3mm, 宽 0.8mm。 1.3 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9.0~13.0mm,胴部弯曲呈马蹄形,乳白色,全体疏生黄色短毛。头部黄褐色,上颚黑褐色,下颚及下唇须黄褐色。头顶有一倒“Y”形蜕裂线。无侧单眼。头部前端两侧各有1根小的触角。额唇基沟完整,唇基沟为弧形。唇基梯形,表面光滑,上唇横椭圆形,前缘中央具2对刚毛;侧缘各具3个粗刚毛,背面有3对刺毛;内唇前缘有2对小齿,两侧有3个小齿,中央有“V”形硬化褐色纹。其前方有3对小齿,最前方的1对较小,上颚内缘有1钝齿。下颚叶片细长,先端内侧有粗刺并列。下颚须及下唇须均为2节。前胸具1对黄色硬皮板。中、后胸各由2小节组成。腹部1~7节由3小节组成,胸部侧板及腹部隆起。胸足退化,在足痕处有数根黄毛。气门黄褐色。 1.4 蛹

乳白色,长8.0~9.0mm。腹部背面散生许多小刺,在前胸背板上有数个突出的刺。腹部末端具1对向内弯曲的褐色几丁质小钩。

2 发生规律

2.1 生活史

杨干象1年发生1代,以卵或1龄幼虫在寄主枝干上越冬。翌年4月中旬越冬幼虫开始活动,卵也相继孵化。幼虫先在韧皮部和木质部之间蛀食危害,后蛀成圆形坑道,蛀孔处的树皮常裂开如刀砍状,部分掉落而形成伤疤。5月中、下旬在坑道末端向上钻入木质部,做成蛹室,6月中旬开始羽化。羽化后经6~10d爬出羽化孔,羽化盛期在7月中旬,7月末羽化终了。成虫到嫩枝条或叶片上补充营养,形成针刺状小孔,7月下旬开始交尾产卵,卵多产在树干2m以下的叶痕、枝痕、树皮裂缝、棱角、皮孔处,每雌一次产卵1粒,平均卵量44粒,产卵期平均36.5d,当年孵化的幼虫,将卵室咬破,不取食,在原处越冬,部分后期产下的卵,不孵化,在卵室内越冬。 2.2 传播途径

杨干象成虫飞翔能力差, 自然扩散靠成虫爬行。 人为调运携带有越冬卵或初孵幼虫的苗木或新采伐的带皮原木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方式。 2.3 分布

目前, 杨干象在我国的地理分布范围是北纬 33°21′~51°42′,东经 83 °00′~ 132°58′,垂直分布海拔 12. 9~ 3500m,但以海拔 500m 以下, 1 月份平均温度达 0℃以下, 年平均气温 0 ℃以上, 年降水量 400~ 800mm 之间的丘陵平原杨树栽植区危害严重。年均温偏高, 春季干旱, 冬季湿度偏大有利于杨干象的繁殖。

杨干象在国内分布于黑龙江、 吉林、 辽宁、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甘肃、 新疆等省区;国外分布于日本, 朝鲜,前苏联, 匈牙利, 捷克, 斯洛伐克, 德国, 英国, 意大利,波兰, 法国, 前南斯拉夫, 西班牙, 荷兰, 加拿大, 美国。

3 危害

杨干象主要为害3-6年生的杨树幼林,使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低,树木难以成林成材,造林成本增加,对林业生产危害极为严重。

杨干象幼虫在韧皮部和木质部之间环绕蛀食,切断输导组织,蛀成圆形坑道,被杨干象蛀孔的杨树树皮会裂开呈刀砍状,部分掉落产生横向刀砍状的伤疤,这也是杨树受杨干象危害显著的特征。

被蛀孔较轻的杨树,被害处会渐渐愈合,树枝干枯;杨干象幼虫羽化后会在嫩枝条或叶片上补充营养,形成针刺状小孔;成虫产卵时也会在枝痕、裂缝、伤痕、棱角、皮孔或其他木栓组织上留下针刺状小黑孔。 观察可见幼树被害处的树皮表面有微下凹、红褐色水渍状或油渍状、刻痕或木丝。被蛀虫孔的杨树木材使用价值将会降低。

杨干象沿树干韧皮部蛀食的特性会导致幼树韧皮部发生严重的溃疡病和烂皮病,树势衰弱,发病严重地区杨树几乎停止生长。被杨干象蛀孔严重的杨树木质部会被蛀空腐朽,整株死亡,在风力的作用下极易折断,为害严重的地区风折率能达到40-60%。

4 防治措施

4.1 严格检疫

对调运的寄主苗木须经过严格检疫,防止将此虫传入非发生区,特别是调拨3

年以上的幼树更应慎重检疫。

调运新采伐的杨柳带皮原木或小径材,一旦发现有虫,就地剥皮或用溴甲烷熏

3

蒸处理,用药量30g/m,在20℃温度下熏蒸处理48h,处理合格后方可调运。 对带有杨干象越冬幼虫或虫卵的苗木可在春季挖掘、起运前,用40%氧化乐果乳油或40%久效磷乳油50~100倍液;2.2%溴氰菊酯乳油向树干进行全面喷洒。经检查确认无此虫后方可出圃造林。

发现携带有2~3龄幼虫的苗木,10g/kg剂量的2.5%溴氰菊酯LD缓释膏、5g/kg的2.5%溴氰菊酯BD缓释膏和1010g/kg剂量的25%灭幼脲Ⅲ号油胶悬剂点涂坑道表面排粪处。老幼龄虫或蛹期宜采用56%磷化铝片剂,放入虫孔道内,每孔0.05g并进行密封虫口或用40%乐果-柴油(体积比1:9)液剂涂虫孔。 4.2 化学药剂防治

越冬幼虫防治:4月中、 下旬树液开始流动时,用40%的氧化乐果、 穿先甲50-100倍液或50%的杀螟松30-60倍液点涂侵入孔,防治越冬幼虫。幼虫防治:幼虫防治最佳期应在初孵幼虫3龄期,最迟4龄盛期即在5月上旬。 这一时期树皮表面被害痕迹明显,易于察看。 而且幼虫尚在皮层中,药剂易从通气孔和排粪孔渗入。 可将40%氧化乐果,60%敌马合剂30倍液或2.5%灭幼脲号III号油剂用毛刷或毛笔点涂幼虫排粪孔和蛀食坑道,涂药量以排出气泡为宜,防治效果可达95%以上。成虫防治:6月下旬-7月下旬是成虫出现期,用4.5%高氯菊酯、25%灭幼脲油剂、 40%杀螟松、 进行喷雾防治,每隔7-10天喷洒一次,可以降低产卵量,100%抑制卵孵化率。 4.3 人工物理防治

此外对于杨干象幼虫初期的防治也可采用人工方法,即用锤子敲击树干上有排粪孔的部位,击死树皮内的幼虫;用小毛刷沾油漆涂沫树干有排粪孔的部位,同时利用油漆的强烈气味,使杨干象幼虫窒息而死;将自动油漆喷在树干有排粪孔的被害部位,熏杀幼虫。 4.4 林业技术措施

选用抗虫品种造林: 树种不同, 对杨树蛀干害虫的抗性也不同。

大力营造混交林: 混交林不但可以维持和提高地力, 加快林木生长, 而且还可以改变生态环境, 使其不利于害虫繁殖扩散, 而有利于天敌栖息繁殖, 如杨槐、杨榆混交。 既使营造杨树纯林, 也要采取品种多样化, 改变品种单一的状态。 创造一个合理、良好的生态环境, 达到有虫不成灾, 提高森林的自身调节能力, 实现生态平衡。

加强抚育管理: 抚育管理强度对抑制树干害虫的危害有重要作用。 加强水肥管理、适时中耕除草、合理修枝间伐、清除病腐虫害木等措施, 都可以满足树木在生理上对水分和营养物质的需要, 可以提高树木健康状况, 增强对病虫害的抵抗力, 减少虫灾的发生。 4.5 生物防治

利用捕食性动物: 在自然情况下, 大斑啄木鸟和棕腹啄木鸟以及蟾蜍对杨干象有一定的控制能力。 因此, 用直接保护( 避免人为捕杀) 和林地挂人工鸟巢( 招引啄木鸟定居) 等方法防治杨干象。

保护和利用天敌昆虫: 肿腿蜂( Scleroderma guani) 对杨干象幼虫的最高寄生率可达60%, 兜姬蜂也有一定的抑制能力。 因此, 有分布的省区要加强保护, 其他地区可进行人工助迁和人工饲养工作。

天敌微生物的利用 : 用含孢子 10 亿/mL 球孢白僵菌的稀释液点涂坑道口,

药效可达 90%以上; 用24 000 条/ mL 斯氏线虫点涂排粪孔, 其野外防效也能达到 73%以上。

5 结语

杨干象的寄主有甜杨、小黑杨、北京杨、中东杨、加杨、小叶杨、旱柳、爆竹柳等植物。该虫严重危害杨树人工林和三北防护林。杨干象的防治应加强预测预报,加强检疫措施,利用混交林等手段预防,对已经出现虫害的地区应采取综合治理,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控制灾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秦世剑,沈明日.杨干象的发生规律及综合检疫技术[J].林业科技情报,2010,42(1):20-21. [2]金大勇,吕龙石,李龙根. 我国杨干象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3,31(6):75-77.

[3] 李伟,赵男男. 杨树杨干象的危害与防治措施[J].生物技术世界,31.

[4] 王雅君. 杨干象的发生与防治措施[J]. 河北林业科技,2011,(1):105-106. [5]许志刚.植物检疫学[M].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28-229.

搜索更多关于: 杨干象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杨干象的发生与防治措施 【摘要】:杨干象是林业上杨树的一种毁灭性的蛀干害虫,本文主要介绍了杨树杨干象的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对林业上的危害以及着重介绍了一些检疫与防治的措施。 【关键词】:杨干象,检疫,防治,发生规律 杨干象, 隶属鞘翅目、象甲科、隐喙象亚科、隐喙象属, 主要危害杨柳科植物的幼树, 是我国杨树的一种毁灭性蛀干害虫, 致使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低, 树木难以成林成材, 增加了造林成本。20世纪80年代杨干象曾在东北三省、 内蒙古以及河北省北部地区大 规模发生, 并造成严重的灾害。 属中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 1 特征 1.1 成虫 体长8~10mm, 长椭圆形, 黑褐色;喙、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