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教学目标: 1.研读文本,掌握文言实虚词的用法;2.诵读课文,学习孟子的论辩艺术
教学重点:落实相关文言虚实词,分析常见文言句式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孟子“仁政”思想具有的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课时: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理解文章基本内容,掌握掌握的文言知识。
教学步骤:一 导入新课。同学们,前一课我们学习了孔子的“文德服人”的治国原则,了解了儒家的“仁爱”思想。我
们知道儒家的代表人物除了孔子还有孟子,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了解一下孟子的“仁政”思想,看看孟子对儒家思想有哪些发展。
二 孟子简介: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大家知道孟子在古代被尊成为什么?对,是“亚圣”。我们大家经常说神圣。想一下,神圣是不是完全一样。其实,孟子在唐朝“安史之乱”前,并没有太高的地位。在汉朝时,汉武帝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企图用儒家思想来统一全国的知识分子。当然,即便在汉朝,儒家的思想也没有取得独尊的地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儒释道思想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在唐朝时,佛老思想在社会上大肆蔓延,“安史之乱”是大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在中唐时期,咱们的老乡韩愈提倡“仁政”,他猛烈地排斥佛老思想,热烈地提倡儒家的正统思想。他想到了孟子。孟子的思想后来得到了北宋的二程、特别是南宋的朱熹的大力提倡。《孟子》一书也被朝廷当作科举考试的必考书目。孟子本人在后来被皇帝钦定为“亚圣”。同学们在上学时学到的很多知识,特别是人文学科方面的知识都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我们今后读书时,就要养成一个好的习惯,会独立思考,这样就使知识为你所用,而不单纯便变成死读书、读死书的呆子。
孟轲(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邹(今山东邹县)人,名轲,字子舆,孔子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儒家大师。是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
说的正统,与孔子合称“孔孟”。孔子被尊为“圣人”,孟子被尊为“亚圣”。 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义’。主张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的向背。他思想中的民主意识、民本思想等都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进步意义。但被诸侯认为迂腐、远离实际,不被采纳,因而孟子学习孔子退而著述为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章”。《孟子》的文章很雄辩,感情强烈,辞锋犀利。在宣传主张、论辩事理时,常能分析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步步深人,层层进逼,以使自己的论辩最后获胜。《孟子》还善于运用譬喻来说明道理。常于从容谈论之间引喻对比,意思精列。整体感知:
1 学生齐读课文,师正音,分清句读。数罟(gǔ)洿池(wū)鱼鳖(biē)河豚(tún)狗彘(zhì)庠序(xiáng)孝悌(tì)饿莩(piǎo);注意断句:① 上\\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②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③ 斯\\天下之民\\至焉。2、学生再读。结合书下注释再读课文,找到并画出重要的文言词语。
二、理清段意。学生质疑每一部分字词句。 1、本文中心内容是什么?
本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
2、指导学生理清结构,并概括大意。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梁惠王“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但“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据此提出疑问。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用设喻的方法,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3段—5段)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又分三层: (1)、阐述“王道之始”的道理。(2)、阐述王道之成的道理。(3)、阐述使民加多的态度。 三 归结本课时应掌握内容:音、义 四、作业: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背诵课文,掌握掌握的文言知识及孟子“仁政”思想 一、 二、
复习上节课内容。
分析课文,在理解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完成以下思考题,用原文语句回答。每讲完一段学生
朗读并背诵。
1、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民不加多
问:梁惠王“于国”有什么困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困惑? 提示:民不加多。尽心焉耳矣。 问:梁惠王尽心的表现? 提示:河内凶,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问:“焉耳矣”三个虚词联用的作用? 提示:加强此时梁惠王劳而无功的困惑和沮丧之情。 2、问:面对这样的困惑,孟子用什么事例来论证梁惠王和邻国之政并没有本质区别? 提示:请以战喻:五十步笑百步。 问:“战”,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战国时代是一个群雄争霸,逐鹿中原的时代,谁拥有了人口,土地,谁就拥有了称雄的资本,所以梁惠王了解战争对他统治的意义。
问:五十步笑百步怎样说明了二者没有本质区别的?明确:孟子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
提示:此时孟子并没有直接回答梁惠王的问题,而是投其所好,用梁惠王熟知的事例设喻,通过设喻——设圈套,启发对方,使对方容易接受。通过“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的反问,诱导梁惠王进入自己的圈套,说出否定自己的观点,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王好不了多少。与邻国相比,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本质上都是相同的。然后自然导出下面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施仁政。
梁惠王因为好战而使国家遭受重大损失,孟子本人是反对战争的,如果孟子直接批评梁惠王的好战政策,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同学们想想,然后发表自己的看法。明确:忠言逆耳。发表对上级的意见时,既要敢于坚持正确的想法,同时又要注意策略。在本文中,孟子只用“王好战,请以战喻”一言带过,既达到了劝诫的目的,有很好地照顾了梁惠王的面子,为他下文提出自己治国的良策创造了很好的前提条件。
3、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 问: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提示:作者用了两组排比句,分别从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仁政主张,“不违农时??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问:两组有什么差别?
提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仓廪实而知礼节“。
小结:孟子的“仁政”思想在本文中主要体现为两点:一是养民.使民无衣食之患;二是教民,用儒家的思想教育人民。
问:同学们在这一段中有没有找到孟子的治国良策中有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我想先请同学回答什么是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然后对照看看孟子的思想是否符合这一思想?
明确: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了当代人的需要,有不妨碍后代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孟子的“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人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符合这一思想。
4、问:文章到此,似乎可以结束了,但是作者又进一步用一个比喻论证从反面来论述了当时统治
者的“虐政”来强化自己的观点,增强说服力,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提示:“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非我也,兵也。”在这篇文章中,孟子采用了比喻的手法,巧妙地批评了梁惠王,运用比喻进行驳斥,“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一
样荒唐,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体现出《孟子》善用比喻的特色。
三、写作特色。
让学生根据课文研读内容,总结本文突出的论证方法,即孟子的论辩艺术在本文的体现。 提示:运用比喻论证和排比,增强语势。“五亩之宅......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其中前三组排比是孟
子养民的主张,后一组是教民的主张。这样,作者在这四组排比里,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叙,渲染得有声有色,为梁惠王展现了一幅美好的前景。顺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结论,即“王道之成”了。
(找到后学生一起背诵)
四、引导学生通过回顾本节所讲内容,概括本文写作特点:
1.结构严谨 :民不加多的疑问;民不加多的原因;民加多的措施 2.善用比喻(学生可背诵局部何比喻有关的部分) 3.气势充沛(学生背诵排比句式) 学生齐读(齐背)课文。
五、结束语:课文记述了孟子和梁惠王之间的一次对话,它围绕着“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用比喻等多种论证方法阐述了孟子的“仁政”主张,体现了民本思想,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 这样的仁政思想是对生命的普遍尊重,是一种善待生命的崇高而博大的道德精神。“爱人者人恒爱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六、作业:结合自己生活实际,写文章谈孔孟之道及其儒家学说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和影响,不少于500字。
附板书:
寡人之于国也 (第一课时)
《孟子》 一、民不加多之疑 (1段) 二、民不加多之因 (2、3、4段) 三、民加多之措施。 (5、6、7段)
寡人之于国也 (第二课时)
《孟子》
养生
丧死 王道之始 无憾 七十者衣
帛食肉, 王道之成 黎民不饥
不寒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