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10年统计建模大赛上海市统计局
2010全国统计建模大赛专题论文
PPI与CPI价格决定机制的
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
作者:陆洲、朱国众、周群艳
上海市统计局
二〇一〇年八月
PPI与CPI价格决定机制的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
上海市统计局
摘 要:为了研究我国PPI与CPI的价格决定机制,探索二者走势不同步的深层次原因,本文在对相关价格决定机制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协整约束下的误差修正模型,对我国PPI和CPI价格决定机制及两者的差异展开了深入的量化研究。结果表明,我国PPI和CPI的价格决定机制存在明显差异,外部冲击对二者的影响不同是产生波幅差异的主要原因。同时还发现一些有意义的现象,如CPI对PPI倒逼效应显著,PPI对CPI的传导效应统计显著性较弱;PPI和CPI偏离长期均衡水平时,自发修正力度偏弱;我国价格水平的货币特性并不充分,更多是受经济增长拉动和国际输入压力推动。为此建议政府在抑制物价上涨方面,应同时关注PPI和CPI,并针对两者的差异采取不同的调控措施。
关键词:价格决定机制 协整检验 方差分解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上下游价格走势不同步现象日趋严重,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间持续出现缺口,甚至倒挂现象。从图1看,2001-2008年,PPI和CPI之间的缺口一直存在,有些年份甚至出现倒挂,涨幅差距最大的2005年达到3.1个百分点。
86420-2-4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ppicpi
图1 2001-2008年我国PPI与CPI走势
- 1 -
PPI和CPI增长不同步甚至倒挂,引起国内外许多学者的关注。长期来看,这种现象可能使上下游企业盈利能力出现分化,甚至扭曲市场资源配置。同时会使价格形势判断变得更复杂,加大政策调控难度。因此,研究我国PPI与CPI的价格决定机制,探索二者走势不同步的深层次原因,为政府制定更加合理有效的宏观调控政策提供依据,这对有效防止价格波动、促进经济平稳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文献综述
关于PPI与CPI的价格决定机制及两者之间的波动差异,国内外近年来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PPI与CPI之间传导机制的研究;二是对PPI与CPI之间长短期动态关系的研究;三是对国内物价水平影响因素的研究。
1、PPI与CPI之间传导机制的研究成果
有关PPI 和CPI之间传导机制研究,有些学者把重点放在PPI对CPI的传导途径上。传统的生产链传递观认为,由PPI所衡量的基础商品价格的变化会领先或者引起由CPI衡量的总体价格指数的变化(Clark,1995)。但主要从需求角度考虑的另一种观点则认为CPI也会影响PPI,Colclough等(1982)与宋金奇等(2008)强调最终消费产品的价格也影响到生产过程中输入品的价格。
同时更多学者则侧重于传导效果的实证研究,他们分别基于全国或省市数据,利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或向量自回归模型等方法对我国价格传导效果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出PPI向CPI传导的时滞从3个月到1年不等、价格传导或出现阻滞或无阻滞等不尽相同的结论。比较典型的如袁建文(2009)对广东省2001-2008年月度数据进行分析,发现PPI与CPI相互影响,且滞后期为6个月。袁闯等(2009)对我国产业间价格传导进行研究,得出我国顺向价格传导出现阻滞,而逆向价格传导则比较顺畅。程建华等(2008)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和K-L信息量、时差相关分析等技术分析表明:在市场化较为完善的行业或领域,价格传导机制畅通;而一些由政府控制或存在垄断的行业,价格传导发生阻塞。而对于PPI对CPI传导机制受阻的原因,肖六亿等(2005)认为2003年以来,垄断性的生产资料市场和竞争性的生活资料市场之间的市场结构差异导致上下游产品的价格不能相互传导;陈建奇(2008)认为非对称供求结构是造成PPI和CPI倒挂的主要原因。而周望军等(2008)则通过对2001年各种价格指数的
- 2 -
量化分析,认为“上下游产品价格传导阻滞”的问题并不存在,上游产品向食品和服务价格的传导衰减与上下游产品价格传导阻滞无关。
2、PPI与CPI之间长短期动态关系的研究成果
张延群(2007)采用二阶单整协整向量自回归模型构造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间的长期动态关系,并得出从短期看是CPI受PPI的影响,而长期来看则是CPI决定PPI的结论。而宋金奇等(2008)则得出与此相反的结论。贺力平和樊纲等(2008)分析2001~2008年PPI和CPI的数据发现,CPI是PPI的Granger原因,并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这期间需求的力量大于供给。也有一些研究应用较独特的计量方法来考察这个问题,如何光辉(2009)运用谱分析方法,发现尽管从总量上看CPI和PPI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不稳定,只有CPI引导PPI,但它们的结构分量之间存在稳定的一致关系,而且无论趋势分量还是周期分量,彼此之间均互为因果、协整一致。苏梽芳等(2010)基于两区制误差修正模型,对我国CPI与PPI的倒挂现象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尽管我国在短期内经常存在CPI和PPI倒挂现象,但两者仍然存在长期均衡的稳定关系:短期偏离只有在超过某种程度时,系统才开始向长期均衡位置调整,而且调整呈非线性特点。
3、国内物价水平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
国内学者分别选取一个或多个宏观经济变量,通过构建模型来研究它们对CPI的影响,并得出各自的结论。王焱等(2006)选择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来研究它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长率的影响,得出投资会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对CPI的后续推动作用。李庆华(2006)认为消费价格指数对本身的冲击和滞后的固定资产投资的冲击是敏感的。程建华等(2008)实证研究表明,在影响物价的因素方面,工业增加值、投资、消费、进口与出口以及M1、M2均为CPI的Granger原因。方燕等(2009)研究表明CPI对自身反应较为敏感,原材料、燃料和动力购进价格指数及PPI对CPI的传导效应不明显,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货币供应增长率对CPI的冲击较大,外汇储备增长率对CPI的直接影响较小但间接作用不可忽视。薛璠等(2010)以建立总体回归模型以及误差修正模型的计量方法,得出名义有效汇率、广义货币供应量和国外进口商品价格这三个因素对于CPI有显著影响的结论。
- 3 -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