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完整word版)教师资格证初中数学专业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
七:应用意识
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用数学。 《课标》:(1)要有意识得利用数学的概念、原理、方法解释现实世界中 的现象,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
(2)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与数量和图形有关的问题, 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方法予以解决。 要求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需要从两个方面予以落实
(1)在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学习过程中实施“从情境入手”——让学 生通过观察情境而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
(2)在理解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增加“用数学”的环节——让学 生有意识地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解决相应的问题。
八:创新意识
个体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初中阶段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
创新意识的核心在于“独特”、“新颖”、“个性化”
《课标》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 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 这表明:“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归纳—猜想—验证”等活动方式是 创新意识形成的核心要素,也是教学实施的主要关注点。 九、数感 十、空间观念
第二章 初中数学课程目标
1、具体内容:
(1)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习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 这三个目标通过“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加以体现。
2、初中数学课程目标可分为: 一:总体目标
1、知识技能:(1)过程性目标
①经历代数抽象与建模过程
②经历图形的抽象、分类、性质探讨、运动、位置确定等 ③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收集和处理数据、利用数据分析问题、获取 信息的过程 (2)结果性目标
掌握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节 本技能以及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经验 2、数学思考:目标:(1)建立符号意识
(2)初步形成几何直观和运算能力 (3)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4)发展数据分析观念,感受随机现象
(5)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清晰表达地自己的想法 (6)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3、问题解决 (1)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
(2)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 基本方法
(3)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 (4)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5)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情感态度 (1)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 意志,建立自信心。
(3)体会数学的特点,了解数学的价值
(4)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 二:学段目标 1、知识技能 2、数学思考 3、问题解决 4、情感态度
3、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的关系:
总体目标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终极目标, 学段目标是总体目标的细化和学段化
4、总体目标由“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体现 只有这四个方面目标的整体实现,才是学生受到良好数学教育的标志。
第三章 初中数学课程的内容标准
数学各部分内容的重难点提示,四部分:
第一节:数与代数
第二节:图形与几何
第三节:统计与概率
第四节:实践与综合
实践与综合课程领域与其他三个领域有着明显的不同:
从学习对象而言:没有引入新的内容,但是强调数学知识的整体性和应用性,注意 数学的现实背景以及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
从学习目标而言:较少关注最终获得的具体结果,而更强调关注过程; 从学习方式而言:追求一种基于个人思考的“合作交流”
实践与综合的课程内容:
(1)探究的能力与方法——能够有效使用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方法探究一个现象(对 象)中存在的数学规律或结论,能够借助已有的知识和方法分 析问题
(2)抽象的能力——能够分析不同背景问题情境中蕴含的数学本质特征,并且用适当的数 学符号、模型表达相应的数学关系、数学规律
(3)合作交流的能力——能够了解他人对问题的想法、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述自己对问题 的理解和看法,能够与他人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
(4)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能够从一些已知现象(包括数学的、非数学的)、数学 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活动过程中发现进一步的问题。
实践与综合的课程实施要点: 1、突出重点
2、强调“综合应用” 3、以探索为主线
实践与综合课程本质上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要求:(1)要求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并且在尝试寻找“答案”时,不是简单得 应用已知的信息,而是对信息进行加工,重新组织若干已知的规则(或条件), 形成新的高级规则,用以达到目标、
(2)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包括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等,以利 于其创新意识的发展,同时,更为关注对学生数学思维方法、数学能力的培养。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