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 AB模拟练习题参考答案
孩子口气,说天真的话”,写下了为数众多充满童心的作品,其中《寄小读者》、《往事》、《山中杂记》最受小读者欢迎。(三)自然。冰心视自然为第二生命,自然“助长了她的诗思,美化了她的文体”(郁达夫语)。
五、论述题
1.以《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为例,谈谈王小波杂文的特色。
作为一个关怀整个社会和人类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王小波在他的杂文中积极弘扬科学、理性、独立、自由、宽容的理念,坚决反对愚昧、专制、教条、虚伪、奴气等反文明的恶习,充分表现了知识分子“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他说过:“作为一个,要负道义的责任,憋不住就得说,这就是我写杂文的动机。”
本文用主要篇幅讲了一个猪的故事,真正的主题却在文章的最后一段。作者用这只不听话的猪来暗示,对于现实环境的制约,人本来是可以有所选择,甚至是可以拒绝的。然而,人却并没有把改变环境作为自己的天职。
文章把不听安排的猪写得奇趣横生,主要得力于语词的“歪用”。猪本是低贱动物,但是在描写这只猪的时候,所用语词却往往是本来只适用于人的。如:猪肉本来是供人吃的,对猪本身是杀身之祸,却被说成是猪的“主题”之一;把猪说成是“花花公子”也同样是词义的歪曲。有时,还用上了十分高雅的词语形容猪,如“特立独行”、“潇洒”、“浪漫”。在写到自己与猪的关系时,也用了一些形容人事关系的正规的词语,如:和猪“有交情”,可惜没有作“倾心之谈”。然而在这里,却是充满的独特的趣味,这就是幽默的谐趣。
散文评论家林贤治认为:“幽默,玩笑,在中国作家中并不显得匮乏;在90年代,甚至因此酿成一种可恶的风气。幽默而可恶,就因为没有道义感,甚至反道义。能够把道义感和幽默感结合起来,锻炼出一种风格,不特五十年,就算新文学运动以来的近百年间,也没有几个人。鲁迅是惟一的。王小波虽然尚未达到鲁迅的博大与深刻,但他在一个独断的意识形态在创造出来的‘假正经’文风,自成格局,也可以说是惟一的,难以替代的。” 2.论述鲁迅《朝花夕拾》的思想特点。
首先,《朝花夕拾》以个人的生活经历反映时代的侧面,显示了晚清社会的落后,封建思想枷锁的沉重,维新运动的劳而无功,日本帝国主义者的自大骄横,
辛亥革命的半途而废。这些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政治状况和社会变故,伴随着鲁迅少年和青壮年的生活历程得到形象的表现。(举例说明)
其次,《朝花夕拾》展现了一幅幅浓郁的江南乡镇的风俗画。过年节的规矩,迎神会的盛况,目莲戏的热闹,旧书塾的陈规,治病的陋习等等,随着鲁迅的生花妙笔,再现在读者面前。(举例说明)
最后,《朝花夕拾》精彩地描绘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停滞的社会中劳动人民和知识界人士的面影:善良朴实而又迷信落后的保姆长妈妈 ,方正博学而又守旧的寿老先生 ,固执严肃的父亲,故弄玄虚的陈莲河医生,认真负责的藤野先生等。这些人物形象鲜明,各有各的典型意义。(举例说明) 3. 论述20世纪30年代何其芳等人抒情散文的艺术成就。
首先,他们都刻意追求散文艺术的独立、纯粹和完美。他们努力达到:情趣集中纯粹,结构圆满完整,篇幅短小精炼,力矫散漫、芜杂、絮聒、浅露的流弊。虽然有时不免趋于极端,雕琢过甚,伤乎自然,露出斧痕,但总的看来,他们致力于散文艺术的凝练、圆美和独立,讲究表现技巧,对现代散文的抒情艺术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其次,他们都不懈追求散文的“诗意”创造。这些“诗人的散文”善于抒情写意,而拙于叙事纪实;侧重从主观感受来把握时代气息,而很少去摹写客观,再现生活。他们尊重主观,驰骋想象:上天入地,中外古今,现实梦幻,外景内心,无所不至,自由驱遣,打破了写实限制和时空观念,不以客观的生活事实为依据,而以自我的真情实感为起点,讲究内在的艺术真实,从而引进了虚构和幻想等艺术处理手段,大量运用联想、暗示、象征的艺术手法,以创造性的艺术表现取代琐屑的描述或直接的告白,丰富和发展了现代散文的艺术表现力。 再者,他们都精心锤炼语言,追求散文语言的艺术化。何其芳等人忠于散文艺术,创作态度相当严谨,对语言的艺术锤炼不惜工本。何其芳精雕细琢,注重修饰,善于形容,刻意搭配颜色、图案和音韵,造成五彩缤纷的意象和繁复的句式,使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李广田追求行云流水般的天然美,娓娓道来,亲切动听,出于絮语文体而较之精炼纯粹,是出色的散文语言。缪崇群的散文语言平实精细,委婉曲折。陆蠡的散文语言细致洗炼,清新优美。他们的语言风格与李广田较为近似。丽尼散文语言雕饰接近于何其芳,但不像何其芳那样堆砌,那样富有暗示,他的纤丽尚不失自然。 4. 论述朱自清亲情散文的艺术风格。
1、首先,述实事,抒真情。作者把父子、夫妇之间的深情厚意细细写出,又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和盘托出,益以世事多艰,“只为家贫成聚散”,产生了骨
肉亲人间的悲欢离合,不纯是温情的抚慰,还有世味酸涩的咀嚼,更贴近现实人生。如《儿女》就是自述为父心怀的名作, 在自责不会做父亲的痛悔中已透露为父的苦衷和惊觉,在操心儿女怎样去做人的思虑上就袒露着大爱者的胸襟和本色,从他对儿女哭闹嬉笑种种情状的传神描述也可以看出他的亲子之爱是深沉而细腻的。
其次,于细腻处见精神的写人工夫。朱自清的亲情散文特出之处在于他往往以可感的形象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最为人称诵的名篇《背影》,作者以八年前家中祖母去世、父亲失业这“祸不单行的日子”为背景,透出惨淡悲戚的氛围,用可感的形象写出他父亲对他的深厚的关爱和他对父亲别后的感念,奏出温馨缠绵的父爱颂和思亲曲。送行的细节——亲自送站、与脚夫商谈小费,直到细致描述买桔子的情景,焦点集中在他父亲的“背影”上,而这背影又凝聚着舔犊的深情,混合着作者感动的眼泪,暗含着生离和奔波的酸辛,给读者以极大的感染。 最后,家常絮语的典范。朱自清的亲情类散文,不仅以亲情的醇厚称胜,也以文体语言的纯正传世。体式上,作者随物赋形而胸有成竹,任心闲话而开合自如,讲究谋篇布局而不露痕迹。语言上,他努力脱尽铅华,提炼口语,追求行文的“谈话风”。
5. 以《听听那冷雨》为例,谈谈余光中“现代散文”的特色。
作为台湾现代主义文学阵营中的一员大将,在现代诗创作方面颇具影响力的余光中把“革命”的火种引向散文领域。他想努力消除“五四”散文的负面影响,为他所大力倡导的“现代散文”的发展铺平道路。他不仅在理论上大力倡导“现代散文”,而且在创作中也积极实践这一理论。他的“现代散文”的创作具有以下特色:(1)“弹性”。纵观余光中的散文创作实践,他制造“弹性”的方法,首先表现在对各种问题的容纳上。他写的《听听那冷雨》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文中兼容并蓄了这多种表现手法,而形成了一种多元的美感。其次,余光中散文在句式上注意文白交融,中西合璧,雅俗相济,并且力求以长短句的错落有致来控制句子的速度,以插入句、倒装句来使文句更为摇曳多姿。如在《听听那冷雨》中,他的文字中透露着一种中国传统的音韵美,平仄讲究,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大量使用叠音字。在写雨来临时的时间节奏时,他使用的词汇就有“料料峭峭”、“淋淋漓漓”、“点点滴滴”、“滂滂沱沱”等;在写到雨的声音时,又用到“滂滂沛沛”、“忐忐忑忑忐忑忑”等;写到雨打击在屋顶上的声音时,“轻轻重重轻轻”、“滴滴点点滴滴”,俨然是李清照的笔法。作者对雨的敏感度是超乎常人的,他通过这些异乎寻常的字句组合,创造出合乎情理又出乎意料的效果。这些叠字的运用使得文章具有独特的文采性。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可诵性。(2)“密度”。余
光中散文的“密度”,是指“文字的稠密,意象的繁复,以及结构、运笔的变化”。(3)“质料”。余光中散文的语言深具表现力。“弹性”和“密度”究其是语言的表现形式,关键在于他散文语言有着特殊的“质料”。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