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波斯老贾度流沙,夜听驼铃识路赊。采玉河边青石子,收来东国易桑麻。”这首诗反映了( )
A.丝绸之路的发展兴盛 B.陶瓷之路的发展兴盛 C.古代玉石业的发达 D.古代丝织业的发达
2.东汉学者班固在《西都赋》中描绘长安“街衢洞达,闾阎且千。九市开场,货别
隧分”。这里的“九市”是指( )
A.工官监管的夜市 B.政府管理的正规市场 C.物流通畅的草市 D.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
3.张籍的《贾客乐》:“金陵向西贾客多,船中生长乐风波??金多众中为上客,夜夜算缗眠独迟。”姚合《庄居野行》:“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唐人的这些诗句,反映了( )
A.唐朝出现盛世局面 B.唐朝商业的繁荣与发展 C.政府鼓励商业的发展 D.金钱至上的社会道德风尚
4.(2011年广东肇庆二模文综)数据记载:“元月十五日时??皇帝特地下诏,当天
京城大街特许夜行,官府不加取缔。”这段文字描述的景象最可能发生于何时?( )
A.唐代 B.宋代 C.明代 D.清代
5.(2011年广东潮州二模文综)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诗句。以下对材料中“商人”行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他可以到浮梁草市收购茶叶 B.他到浮梁买茶时住在会馆中 C.经商使他的社会地位发生根本改变
D.他将茶叶贩卖到海外,受到海禁政策的限制
6.“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材料描绘的是( )
A.汉都长安 B.隋朝洛阳 C.唐都长安 D.宋都东京
7.唐朝时,洛阳和扬州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下列各项属于其原因的是( ) A.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B.对交易场所不再有限制 C.取消了对城市的管理
D.大运河的开通
8.明清数百年来,杭州人将十座城门的名字及其特色编成了杭曲大调:“百官门外鱼担儿,坝子门外丝篮儿,正阳门外跑马儿,螺蛳门外盐担儿,草桥门外菜担儿,侯潮门外酒坛儿。”这反映出当时的杭州( )
A.开始成为商业都会
B.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
C.城市区域功能明显
D.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9.明朝时,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耒”的家庭;苏州震泽镇及近镇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均以棉织为业,景德镇有制瓷窑1 000多座。上述现象表明明朝时期( )
①商品经济渗入到农村 ②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③地域性的社会分工明显 ④松
江等地区的自然经济解体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0.(2011年广东揭阳二模文综)2010年3月3日下午3点,OCA(亚奥理事会)官员发
布了广州亚运会火炬形象“潮流”。“潮流”整体造型剔透玲珑,融汇着木棉火红的英雄气与珠江壮阔的岭南情,折射出广州不同历史时期的独特定位。下面对有关广州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定位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唐朝时重要的外贸港口,设有市舶使 ②元朝时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口 ③近代
抗击外来侵略的发祥地 ④改革开放的前沿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两京诸市署: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掌财货交易,度量器物,辨其真伪轻重……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而散……平货物为三
等之直,十日为簿。
——《新唐书·百官志》
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
——《唐会要》
材料二 以二物平市(指秤与斗),以三贾均市(指以物之粗细,定出三等价格)。 ——《唐六典》
材料三 造弓矢长刀,官为立样,仍题工人姓名,然后听鬻(卖)之;诸器物亦如之。以伪滥之物交易者,没官;短狭不中量者,还主(退货)。
——《唐六典》
材料四 禁止“较固”、“参市”。所谓较固,就是“强执其市,不许外人买”,即垄断市场。所谓参市,是指“负贩之徒,其相表里,参合贵贱,惑乱外”,即欺诈哄骗。凡因此而牟暴利的,要受刑罚。
——《中国商业简史》 请回答:
(1)唐代商业获得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从材料一到材料四,归纳概括唐朝政府是怎样加强对商品市场管理的?
(3)你认为唐政府实行的哪些措施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你认为在古今商业管理体系中体现的共同精神是什么?
12.历史学家李洵认为:“明代江南地区的‘士大夫’是16世纪以来中国历史上有特点的社会势力。他们凭借着江南地区发达的经济文化的有利条件,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政治上的功名,然后扩展经济实力,引领当时的社会风潮,在江南社会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士大夫家多以纺绩求利。其俗勤啬好殖,以故富庶??如华亭相(徐阶)在位,多蓄织妇,岁计所积,与市为贾。
——(明)于慎行《谷山笔麈》卷四
材料二 江南役重甲天下??祖父以役累中落??一启中举,尽免其役,家业复
振??(植蚕)与市为贾,骤富焉,市人多效之。
——《徐光启文集》卷十一
材料三 (松江)嘉、隆以来,豪门贵室,导奢导淫,博带儒冠,长奸长傲,日有奇闻叠出,岁多新事百端??伦教荡然,纲常已矣。
——(明)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二
材料四 前明吾乡(苏州)富家甚多,席费千钱而不为丰,长夜流酒而不知醉??有邹望,亦有田三十万亩,僮仆三千人??而好讼致穷。
——(清)钱泳《登楼杂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江南士大夫致富的主要途径。
(2)据材料三、材料四,士大夫的活动引起了江南社会风气的哪些变化?
(3)有学者认为,明代江南士大夫既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促进者,又是其阻碍者。请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学者的观点。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1.A 解析:从材料中“夜听驼铃识路赊”得知这是沙漠地区的商业活动,只有A项符合题意。
2.B 解析:汉代,长安城中的“市”是进行商品交易的固定场所,与居民所住的里或坊严格分开。“市”由官府管理,政府设置官员管理物价、税收等,交易时间有严格的规定。故选B项。
3.B 解析:从材料中“贾客多”、“尽去作商贾”可知唐朝时期商人数量非常多,从另一角度说明唐朝商业的繁荣。
4.A 解析:材料中夜市的开放须经过官府的批准,此种情况只可能出现于唐朝,因为从宋朝开始,经营的时间限制就被打破,商业经营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故正确答案为A项。
5.A 解析:南北朝时期草市出现,唐代草市已经十分显著,成为相对集中的商业中心,因此A项正确。会馆明清时期出现于京城、省会和大商埠,B项错误;唐朝时期中国社会仍然是重农抑商,商人地位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海禁政策主要出现在明清时期,唐朝时期海上和陆上交通发达。
6.D 7.D
8.C 解析:杭曲大调强调各个城门处的独具特色的且各不相同的生意,来反映出商业功能的不同,也就凸显出了杭州城市区域功能明显。
9.A 解析:从材料中“以机为田,以梭为耒”、“近镇各村”、“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可以看出商品经济渗入到农村;材料中太湖地区、苏州地区、松江地区,景德镇的
手工业各有不同,表明地域性的社会分工明显。从材料中看不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松江等地区的自然经济解体也不符合史实。选A项。
10.C 解析:元朝时世界第一大港口是泉州,②项史实错误。
11.(1)原因:①国家统一、强盛、交通发达;②农业、手工业达到新的发展水平;③统治者推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等。
(2)措施:①规定开市、散市的时间,严格检验度量衡;②禁止并严惩不规范和非法经营行为;③对伪劣商品规定了惩治方法;④对器物制造规定工人题名,这就便于追究生产者的责任;⑤规定商品价格。
(3)重视商品质量和规范化,打击假冒伪劣非法行为,耐用器物要题名,类似现在要求商品必须标明商标和产家,禁止“三无”产品销售。
共同精神:诚信为本的基本商业道德。 12.(1)途径:科举(免役);发展工商业。 (2)变化:崇尚奢侈;逾越传统伦理;好诉讼。 (3)促进:带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阻碍:士大夫受到重农抑商观念的束缚;致富后主要用于购地、消费;没有用于扩大再生产。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