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5-2016学年福建省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5-2016学年福建省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
析版)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春秋时期,在诸侯国争夺王位的斗争中,像齐国小白、晋国重耳这样的王室贵族流落他乡的情形较为多见。这说明了( ) A.宗法秩序受到冲击 C.王位世袭难以为继 【答案】A
B.贵族政治已经崩溃 D.诸侯争霸异常激烈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秩序受到冲击
2.(春秋末期)在楚国一次内乱中,以孝顺著称的大臣申鸣奉命平叛。其父因此被绑为人质,最终遇害。国君封赏之余,申鸣悲叹“行不两全,名不两立”而自刎身亡了。这反映了( ) A.“移孝作忠”的价值取向 C.“礼崩乐坏”的社会颓势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移孝作忠”不符合材料意思,故A项错误;据材料“以孝顺著称的大臣申鸣奉命平叛。其父因此被绑为人质,最终遇害”和“申鸣悲叹‘行不两全,名不两立’而自刎身亡”可知忠孝两难,故B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礼崩乐坏”的社会颓势,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家国一体”的国家形态,故D项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道,雄伟壮丽的阿房宫被项羽军队焚毁。但考古发掘表明,阿房宫并未建成更没有遭受大规模焚烧。由此可见( )
B.“忠孝两难”的道德困境 D.“家国一体”的国家形态
1
A.考古发现比古人的记述更为真实 B.史事的真实性需要考古的确证 C.考古发掘是还原史事的重要手段 D.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答案】C
考点:史学理论与常识·史料·直接史料、间接史料
【名师点睛】关于历史认识与研究,要注意把握到“史料”的选取。史料从来源上分为第一手史料、第二手史料等。从载体上分为实物史料(现场遗迹等)、加工史料(经过后人整理、完善的史料)等。第一手史料和实物史料最具可信度。而文学作品能够一定程度上反应当时时代的状况,但毕竟是文学作品,不是第一手史料,应该从多方面给予考辨。
4.《隋书·刑法志》中记载:“死罪者,三奏而后决。”《唐六典·刑部》中记载:“凡决死刑,皆于中书、门下详复。”它们体现了( ) A.明德慎罚的理念 C.厉行法治的精神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隋唐法律中强调“三奏而后决”“详复”,体现出案件判决时谨慎用刑法,而发扬德教的理念,故A项正确;材料从只涉及司法的理念,没有体现权力的制衡,故B项错误;厉行法治的精神与材料主旨刚好相反,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以礼入刑、用儒家思想指导古代刑法,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隋唐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
【名师点睛】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三省的职责分别是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三省职能相互分工和制衡,分工明确,效率高,确保了皇权的独尊。这一制度是高考必考的知识点,是皇权加强有效分割相权的中央制度,也是古代中国的制度值得今天我们借鉴或思考的措施之一,使得中央机构分工协作、各司其职,所以考生要多关注这一知识点。
2
B.分权制衡的原则 D.以礼入刑的思想
5.上古时期编修家谱为君王、诸侯和贵族所独有;魏晋时期,编撰家谱的主要目的是维护门第;宋代打破官修家谱的禁例,民间编撰家谱的风气兴盛。推动这一变化的因素是( ) A.理学占据正统地位 C.选官体制发生变革 【答案】C
B.市民阶层逐渐崛起 D.君主专制有所弱化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 【名师点睛】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
(1)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 (2)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 (3)选官原则:逐步制度化、公开、公平、客观。 (4)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的素质不断提高。 (5)主要启示:公开公正、德才兼备、考试录用。
6.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C.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以及与教材内容联系的能力。由题干“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首先排除A;通过君臣关系从坐---站---跪的变化过程,说明中国古代皇权逐渐加强,中央的权力日益集中到皇帝手中,所以B正确。CD两项谈到的两项具体制度,只是明朝一朝的制度,且题干也没涉及该制度。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皇权的加强 【名师点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的认识:
3
B.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1)皇权与相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过程中两对最基本的矛盾。 (2)总的发展趋势是皇权、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相权、地方权力不断遭到削弱(明朝时废除了丞相制度)。 (3)分权是削弱相权的重要手段。
(4)解决中央和地方矛盾的手段:打击诸侯王的势力、削弱武将军权、分割地方官权力、削除地主割据的物质基础等。
7.如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
A.为选拨士族子弟而设立 C.缩小了人才选拨的范围 【答案】D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
【名师点睛】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中实行时间最长,最为完善的一种制度。中国古代的科举制起源于隋代,此后科举不断随着王朝的更迭而发展进步以致臻于完善,但物极必反,明清时期科举制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1905年秦代最终废除了存续千年的科举制。高考中对科举制的考查角度多样,题型众多,是高频考点和难点,需要在平时学习中强化基础训练。
8.明初建立了鱼鳞册和黄册的登记制度。鱼鳞册主要登记每块田地所有权的归属及其四至疆界,黄册登记每户人口的具体情况。该制度旨在( ) A.保障政府赋役征调 C.巩固大土地所有制 【答案】A
4
B.促进小农经济成长 D.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