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学语文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1、答题技巧:①写出材料体现的最主要的观点;②引用原文或阐述此传统人文思想的内涵;③材料是如何体现的;④阐述自己的观点 2、重要的中国传统观人文思想 (1)《诗经》中的爱情观
首先,当时的爱情是自由开放的。包括《关雎》、《静女》、《绸缪》、《蒹葭》、《采葛》等等都是描写男女相思和约会的情,可见当时男女在未婚以前也是可以花前月下的,那种“求之不得,寤寐思服”,“爱而不见,搔首踟蹰”,“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的恋爱复杂心情完全表露了出来。同时,那时的爱情还很开放,其中《野有死麇》就赤裸裸的描写了一对男女在野外偷情的场面,还有一首《溱洧》是描写当时郑国有一风俗,即每年的三月三日,未婚男女会到河边相会,彼此挑选意中人,甚至可以同居。由此可见,先秦时代的爱情观念和现在并无二致。
其次,强调了女子在家庭中的重要性。女子无地位甚至卑贱那是封建时代的现象,从《诗经》中对女子婚嫁的场面却透露出了其在家庭中的重要性。其中《桃夭》中“桃之天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就不仅提到了女子的美貌,更重要的是提到了女子的德行。另外,《硕人》、《有女同车》也对出嫁女子的品德做了描写,由此可见女子的品德对家庭的重要性。 再次,提倡忠贞不渝。《诗经》中还有很多是在描写思念丈夫或妻子的文章,其中《击鼓》中“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最为有名,说明古人非常重视忠贞不渝的感情,忠贞不愈的爱情始终
是中华民族的主流。 (2)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
屈原的爱国主义其内涵包括忠君、爱国、忧民三个方面(详见课本P23-24)
(3) 道家老子的无为无不为的思想
无为无不为强调的一方面是少管乃不管,让百姓自我发展,自我生存,顺其自然,天性生活;另一方面是反本复出。其价值观体现在:自然型,遵循事物的自然规律,不人为的破坏自然之道。无为而无不为;谋略型,表面是曲、枉、洼、敝、 少、多,实则是全、直、盈、新、得、惑、如何做? 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表面装无为实质真有为;生存性 为了达到目的,无论弱者强者都适用。装憨、傻、痴、呆,在加忍、和让。 (4)结合“曲则全”(道德经)论为人处事之道:
“曲则全”出自老子的《道德经》:“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意思是:能柔曲因应则能自我成全,懂得枉屈绕行则能迅捷直达,能不断地凹陷成“盅”则能不断地自我充盈,懂得护守现成的稳定则能得到真正的逐渐更新,少取则真得,贪多则反而导致自身的混乱因此,圣人浑融一体而为天下前行探路。不执着于成名,所以能明于道;不自以为是,所以能明辨是非;不自我夸
耀,所以能多有事功;不自我矜持,所以能长远在途。因为他不执着于名而与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把他作为对立面而与他争。古时候所说的“能柔曲因应则能自我成全”的道理怎么会是空话呢?它实在是个很全面的概括。从总体的表述中是体现出一种处世之道,片面的理解为中庸之道。做人应该能够委屈求全,要求越少,越容易满足,不要有诸多的要求,要知足常乐,能屈能伸,所以古代圣者均以这些准则来要求自己。不要自以为是,不要自夸自擂,不要自大自满,那么你会得到更多,否则将适得其反。另外,你与世无争,那么别人也将无法与你争什么。故古人所谓的委屈求全,并不是一种虚言,而是我们大家应该认真去执行的一种东西。
(5)儒家思想及孔子的思想体系
孔子思想体系的特点总结为:一是体仁,二是中庸,三是修礼,四是行道。孔子学说是仁学,源于民本主义,其主要内容是继承西周以来的敬德保民思想;孔子的礼,大则治理国家之大法,小则为人处事之礼貌,“礼”一方面促进了个人道德品质的完善,也促进了家庭伦理关系的协调,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敬老爱幼、团结和睦的家庭伦理关系,但同时又形成了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这种通过修身、齐家而形成的道德修养和家庭伦理,逐渐积淀成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美德。无所不及的中庸思想,是孔予学说的哲学方法,是孔子的唯物主义思想部分中最核心的内容,也是辩证法在孔子思想中的典型运用,
儒家的中庸哲学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兼人载物、厚德宽容、勇敢独立、求知求实等等的优秀品格,这些都是民族精神的精华,是真正的中国之魂。大同思想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织部分,寄托了孔子的远大政治理想,是孔子入仕行道,终生为之奋斗的最终目的。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6)杜甫的忧国忧民思想
他忧国忧民的思想源于他身上较为浓厚的儒家思想,表现为矢志不移的忠君爱国思想和深沉广博的仁爱精神,无论穷达始终心怀天下;无论在朝在野极端关注国事,忧国忧民;以民为贵、喜欢劳动、亲近人民。其意义在于体现读书人对自己国家与民族的担当与责任 ;体现读书人的敢于批评现实的精神。这不仅是杜甫伟大的人格魅力之所在,更是其诗作能感人肺腑、震撼人心的力量所在。杜甫在遭遇苦难时往往能想到比自己更不幸的人,他的伟大和诗的震撼的力量不单纯在于他对世上苦难的揭露和对苦难制造者的抨击;更在于他歌颂了人性中的善良、美好的一面,并满怀善意地描写它,希望它能发扬光大并以此培植人的善根,使人灵魂得到升华。 (6)《垓下之围》中的英雄观
《垓下之围》是《项羽本纪》中的最后一个部分。全文就像一出戏,司马迁运用细节描写对垓下之围、东城大战、乌江自刎三个生死攸关的场面;四面楚歌、霸王别姬、月夜突围、阴陵迷道、东城快战、拒渡赠马、自刎赠头等一连串的情节,进行了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