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荆州市中心城区江河湖连通工程规
第三章 生态补水规划
历史上荆州中心城区曾经河湖密布、水网纵横、江湖连通。随着城市的发展变迁,内河成了无源头的水体,水体自净能力减弱,水环境容量降低。
荆州市长江过境水资源丰富,水质优良,长湖水质也优于内河水体,对城区内有条件的河湖可充分利用和改造现有水利设施,实现长江、长湖和内河水系的连通。通过引入长江和长湖水,对内河实施生态补水,促使水体流动,增强湖网水体自净能力,达到改善水质,恢复水生生态的目的。
3.1规划原则
(1)优先选择水量充足、水质优良的水源,改善内河水体质量。 (2)尽量利用现有设施,降低工程实施难度,减少工程投资。 (3)采用多种渠道补水,互相补充调剂,提高生态补水的保障性。
3.2生态补水水源
荆州市城区生态补水主要从长江和长湖引入水源。
3.3长江引水规划
从长江生态补水规划有三条线路,分别为西线、中线、东线。 (1) 西线
近期引水水源地:沮漳河 引水量:3米3/秒
荆州市中心城区江河湖水系连通工程规划
引水线路:万城闸—→太湖港—→港南渠—→护城河—→荆沙河—→荆襄内河—→西干渠—→豉湖渠
远期水源地:引江济汉渠 引水量:5~10米3/秒
引水线路:引江济汉渠—→港南渠—→护城河—→荆沙河—→荆襄内河—→西干渠—→豉湖渠
西线是目前城区生态补水较为成熟的一条线路,近期从沮漳河引水线路已基本形成,实现了对护城河的生态补水。但是由于沮漳河枯水季节流量不足,引水渠道线路较长,沿线容易与农田排灌发生矛盾,生态补水的水量不能得到保证。引江济汉渠建成后,可供城区补水量10米3/秒,完全能满足
城区生态补水的水量需求,并且由于荆州市城区地势为西高东低,补水点在城区水体最上游,可推动城区主要内河水体流动,这条线路将成为内河水系生态补水最主要的一条通道。
根据《荆州市利用日本协力银行贷款城市防洪工程初步设计补充报告》,港南渠引江济汉渠立交处至护城河进水闸长1600米的渠道整治断面底宽10米,最大河面宽28米,渠底高程29.03~28.52,设计过流量30米3/秒。护
城河进水闸设计过流量10米3/秒,闸底板高程28.50,护城河进水闸后长3400米的渠道整治断面底宽6~8米,上开口19~21米,设计过流量20米
3
/秒。按照设计断面整治后,港南渠完全可以通过10米3/秒生态补水流量。
由于护城河河道北高南低,为促使北护城河水体流动,规划在护城河西
南角设置橡胶坝,对港南渠进水进行调配。
5
主要工程量:引江济汉渠引水闸一座;港南渠渠道整治约5000米;护城河进水闸一座;护城河橡胶坝一座。
(2)中线 引水水源地:长江 引水量: 2万米3/日
引水线路:长江—→江津湖—→张李渊—→西干渠—→豉湖渠 中线补水线路主要目的是为了向江津湖引入水质优良的长江水,使湖泊水体流动,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
江津湖水面面积45公顷,水深按1.5米计,水体总容积约67万立方米。常水位29.00,洪水位29.30。补水管道沿便河西路人行道敷设,通过现有雨水砖沟穿越北京路进入江津湖,为尽量减小对雨水砖沟过水断面的影响,管径确定为DN400,管长1100米。
当长江高水位时可采用虹吸管引水,利用水位高差重力自流,每天补水量约1万立方米,约62天补水量可达到江津湖水体总量。当长江枯水位时,可设取水泵抽水,每天补水量约2万立方米,约31天补水量可达到江津湖水体总量。
为使引入的水顺利排出,同时对张李家渊补水,规划将在园林路西侧预留的20米绿化带内开挖渠道,渠道上开口8~10米,设计过流量5~10米3/秒,连通江津湖、张李家渊、西干渠,形成顺畅的水流通道。
主要工程量:长江引水泵站(900立方米/小时);长江至江津湖引水管约1100米;江津湖至西干渠连通渠约1400米;跨碧波路、江津路桥梁2座。
荆州市中心城区江河湖水系连通工程规划
(3)东线 引水水源地:长江 引水量:5~10米3/秒
引水线路:观音寺闸—→观北渠—→南北渠—→化港河—→杨场渠—→范家渊—→西干渠
观音寺闸位于江陵县境内,其主要作用为引入长江水进行农田灌溉。规划利用现有引水闸和观北渠、南北渠,对西干渠东段和荆州开发区的范家渊等水体进行生态补水。由于受长江水位影响,观音寺闸每年枯水期(约5个月)不能引水,这条线路只能在丰水季节进行生态补水。
观音寺闸设计流量77米3/秒,闸底板高程29.96米(黄海高程,下同),引入渠道分为观北渠、观中渠、观南渠。
观北渠分水闸设计流量25米3/秒,闸底板高程29.70米,观北渠全长9.7公里,其中观北闸至南北渠段长度约7.5公里,设计渠底高程29.70米~29.27米,水面高程32.27米~30.96米,设计断面河底宽7.9米,上开口25米,渠道设计流量26.4米3/秒。
南北渠全长18.9公里,其中观北渠至化港河段长度约4.1公里,设计渠底高程29.40米-27.90米,水面高程31.50米~29.83米,设计断面河底宽8-5米,上开口18~15米,渠道设计流量20米3/秒。
化港河和杨场渠是荆州开发区西干渠以南区域规划的重要排水通道,按照沙市农场排水规划,化港河和杨场渠均需要进行整治疏挖。由于杨场渠沙洪公路以南段渠道侵占比较严重,近期恢复难度较大,规划引水线路从南北
6
渠与化港河相交处引入,从化港河再进入杨场渠。规划沿范家渊路铺设管道引水进入范家渊,对范家渊进行生态补水。
主要工程量:观北渠渠道整治约7500米;南北渠渠道整治约4100米;化港河渠道整治约2200米;杨场渠渠道整治约3100米;范家渊D1000引水管道约1600米;节制闸3座。
3.4长湖引水规划
从长湖生态补水规划有三条线路,分别从柳门泵站、雷家垱闸、沙北灌渠闸引入。
(1) 柳门泵站
引水水源地:长湖(太湖港) 引水量: 3米3/秒
引水线路:太湖港→护城河→荆沙河→荆襄内河→西干渠→豉湖渠 柳门泵站位于太湖港南堤得胜桥以西270米处,设计流量3米3/秒。柳门泵站为双向调节泵站,可从护城河抽水至太湖港,亦可从太湖港抽水至护城河。当太湖港水位较高时,也可开启闸门自流引水进入护城河。通过太湖港引入水质较好的长湖水,促使北护城河水体流动,经荆沙河、荆襄河、西干渠排出。
主要工程量:护城河北段(人民北路至东北角)疏挖整治约2500米。
荆州市中心城区江河湖水系连通工程规划
(2) 雷家垱闸 引水水源地:长湖 引水量: 5~10米3/秒
引水线路:长湖—→荆襄外河—→西干渠—→豉湖渠
雷家垱闸为荆州市城市防洪工程建设项目,目前已经建成。其功能是在长湖出现超额洪水时,由雷家垱闸向西干渠下泄40米3/秒流量,以确保长湖的防洪安全。
雷家垱闸为双孔2.0*2.5闸门,闸底高程27.20,设计过流量40米3/秒。
荆襄外河与西干渠连接处设有翻板闸,控制荆襄外河常态水位28.70。在需要补水时,可开启雷家垱闸,引长湖水进入荆襄外河,经西干渠、豉湖渠排出。
(3) 沙北灌渠闸 引水水源地:长湖 引水量: 3~5米3/秒 引水线路:
长湖→荆襄外河→沙北灌渠→沙北区水系—→马蹄港排渠—→豉湖渠 —→ 西干渠 —→
沙北新区规划水系为环形带状渠道,西连沙北灌渠(318国道北侧),北接中心排渠,东由马蹄港排渠至豉湖渠,南由园林路规划渠接西干渠。带状渠道宽度控制在20米,局部扩宽形成景观湖面,渠底高程
沙北灌渠与荆襄外河相接处现状设有进水闸门,由于雷家垱闸修建后荆
7
荆州市中心城区江河湖水系连通工程规划
襄外河水位大幅降低,现有进水闸需进行改造,同时对沙北灌渠进行整治疏挖,使荆襄外河的水能顺畅进入沙北新区水体,流经沙北新区后分别向西和向南排至豉湖渠和西干渠。
主要工程量:沙北灌渠进水闸改造;沙北灌渠渠道整治约2600米,局第四章 相关保障措施
实施江河湖连通工程,对城区内河水体实施生态补水,不仅要建设上述引水线路的工程内容,还必须采取措施保障水体水质和水流线路通畅。
部改暗箱涵恢复明渠;马蹄港渠渠道整治约
2000米。
4.1长江、长湖水体保护
生态补水的目的是为了向内河注入水质优良的水源,作为水源的长江、长湖,水质和水量尤为重要。目前长江水质可达到二类至三类水体标准,而
长湖的水质有下降的趋势,污染的主要原因是水产养殖和农村面源污染。随着海子湖生态新城的开发建设,长湖的水环境保护将更为重要。必须对长湖实施综合治理,同时在新区建设中充分重视保护长湖,才能保证长湖水质达到水功能区划标准,长湖和内河的联通才会发挥效益。
4.2 提高城区排水能力
实施江河湖连通工程,不仅要引江湖入河,还要内河水体能顺畅地排出。按照四湖流域规划,沙市城区排水由豉湖渠、西干渠排至四湖总干渠,最后进入洪湖。目前西干渠在岑河镇被筑土坝拦断,沙市城区排水出口只剩下豉湖渠,汛期城区排水面临巨大压力。为保障城区排水畅通,必须恢复西干渠的排水功能,规划在西干渠的城区下游建设一座节制闸,必要时开启节制闸,使城东片区段西干渠能直接向东流向总干渠,不再迂回至豉湖渠。
随着城市新区建设,地表径流量增大,排水标准提高,原有的农田排渠已经难以满足城市排水需求,必须对其进行整治改造,同时还必须保留一定
8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