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过万重山漫想》导学案(教师用)

《过万重山漫想》导学案(教师用)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29 8:46:46

职高语文导学案:拓展模块 第一单元 编号:3 编制人:郑艳娟 班级: 姓名: 组号: 年 月 日

《刘征杂文选粹》。

2.自古以来,三峡被喻为 的珠冠,分别指 、 、 。

3.根据“摧塌山脉,裂开大地”意思概括的成语是

三、讨论:(发挥集体优势,集思广益,大家的力量是无穷的呦!) (一)、研读第一部分

1、第1段写往昔自己对三峡景物的神往,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小时候”和“直到今年”对应,“一向”“神往”和“直到今年”“才有机会第一次”对应,突出了“穿过三峡”向往已久。

2、赏析课文第2段,筛选有用信息,回答问题

⑴、概括第2段的主要内容:描写了船出夔门之后,江流的湍急和高山的耸峙。 ⑵、船出了夔门,出现了何种景象?

a.总说(限9字):忽然落进另一个天地;

b.分说(限13字):空间变得狭小,江流变得狂暴。

⑶、文段中描写了山,描写了太阳。作者怎样直接描写?又运用了哪些比喻?哪些比拟? a直接描写山的形象:夹江两岸,连绵起伏,有的耸峙云霄。

b直接描写太阳的形象:隐去,偶尔透过青濛濛的薄雾从高山缺口射出来。 c

⑷、“我们的船开向哪里?是回到往古还是驶向未来?是堕入地府还是飞上仙界?我不知道”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①设问。

②过渡作用,由上文写三峡所见过渡到下面的“漫想”。

3、面对三峡奇景,作者有什么感受?(头脑里一无所有,处于原始状态的空白中。) 4、作者头脑里真的是“一无所有”?这种感受是虚写还是实写? ⑴并非真的一无所有,眼前的奇景让作者感到惊讶,一下无法形容。

⑵这种感受既是实写也是虚写,虚中有实,以实为主,写出了一个真实的思维过程, “就在这原始状态的空白中,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由此自然转入“神思飞越的漫想”。 5、从总体上看,这种“神思飞越的漫想”有着严密的内在联系,由点想到面,由古想到今,由今想到以后。据此,作者漫想到哪些内容? ①想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

②想到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无数第一个。 ③想到千百年以后的人对我们的评价。

6、围绕“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作者想了哪几个问题?分别突出了什么?有何作用?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 第5页

职高语文导学案:拓展模块 第一单元 编号:3 编制人:郑艳娟 班级: 姓名: 组号: 年 月 日

⑴想了以下四个问题:

①他穿过三峡是在什么时候?(点明时间之早)

②他穿过三峡使用什么交通工具?(点明当时条件之差) ③穿过三峡时的“精神负担”是什么?(点明决心之大) ④他“拿起竹篙的时候会想些什么”?(点明危险之多) ⑵作用:表现了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知难而进的精神。

7、第9段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过渡作用,由“第一个”人的行动写到他的思想。) 8、根据第10段,说说作者想到他拿起竹篙的时候会想起些什么?(长、遇、险、果) 9、“他不知道,也没有想”在第10段中反复出现,它引领的内容是按照什么顺序展开的?作者想通过“不知道”与“没有想”来强调什么? ⑴由易到难的逻辑顺序展开。 ⑵分别强调的内容是:

①“不知道”是因为那时候,人们对自然的认识还是极有限的,绝不是说他对面前的艰险一无所知,而只是在强调他知道那接踵而来的艰险是难以预料的。

②“也没有想”意在强调他明知有险阻却义无反顾,置之度外,决不为困难所吓倒,决不会畏首畏尾,顾虑重重。

10、在关于穿行三峡的种种联想中,作者为什么先从第一个人穿过三峡的时间写起? 从第一个人穿过三峡的时间写起,因为这是一个前提,穿行时间早与迟同这个时期的物质条件相关,穿行时间越早,物质条件越简陋。可见,先写穿行时间,为后文写穿行所需的交通工具做铺垫。

11、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面临的困难可以分为几类? ①客观物质条件,如穿越的时间、交通工具。

②主观精神压力,如失败者带来的精神负担、传统观念、舆论压力。

四、展示(在展示中传达智慧) 五、评价(在评价中提升自我) 六、检测:

1、赏析课文片断,概括筛选有用信息,回答问题。

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 ——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

第一个,是的,总有第一个吧。没有第一个,就不会有后来的无数个,包括我在内。于是,我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无边无际地延展开去??

再想下去。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绝然不是第一个。在他之前必定已有许多个,只是或者半路折回,或者中途遇险,没有走完三峡的全程而已。折回的和遇险的都为探明三峡的航道尽了力,但也给后来者增加了精神负担。折回的要说:“我试过了,是通不过的。”遇险的自己不会说,别人却要说:“还想冒险,不要命了吗?”也还会有一些旁边的、嘲笑的、反对的,嘁嘁嚓嚓地发议论,甚至上前拉一把。然而,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微微一笑,还是登上了独木船。

①作者直接说的是“穿过三峡”的第一个;然而,却饱含着哲理,甚至可以感悟人生。 作者如何评价“第一个”?请从两个角度概述。

a.总有第一个吧。——“没有第一个,就不会有后来的无数个,包括我在内”;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 第6页

职高语文导学案:拓展模块 第一单元 编号:3 编制人:郑艳娟 班级: 姓名: 组号: 年 月 日

b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绝然不是第一个。在他之前必定已有许多个,只是或半路折回,或中途遇险,未走完三峡全程而已。

②作者为什么说“绝然不是第一个”?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的神态动作是怎样的?

a.“绝然不是第一个”的理由:在他之前必定已有许多个,只是或半路折回,或中途遇险,未走完三峡全程而已;

b.作者的描写是(限13字):微微一笑,还是登上了独木船。 C、对刻画“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有何作用? ----抓住神态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知难而进、勇敢无畏的探索精神。 ③作者说“折回的和遇险的都为探明三峡的航道尽了力”这一点容易理解,然而如何理解“也给后来者增加了精神负担”?

请参照原文句,作三个侧面的剖析:

a折回的要说:“我试过了,是通不过的。”——制造了阴影,阻止了别人;

b.遇险了,别人都要说:“还想冒险,不要命了吗?”——把人吓住了,禁锢了人的思想; c.旁观者,嘲笑者,反对者,甚至拉一把者——捆住了人的手脚,使人动弹不得。 2、判断题:

1. “终于‘凿开’一条通道,就是‘三峡’。”一句中的“三峡”指的是开辟出来的一条水道。( )

2.“人类的历史,对于我本来如同远在云天之上、不可端倪的飞鸟,此时忽如栖落在手指上,简直可以数一数它的翎毛。”一句中“端倪”的意思就是仔细看。( ) (注:“端倪”的意思是“推测事物的始末”,用以描写历史的远在云天之上,故不可端倪) 3.“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选自《庄子》。 ( )

4.“他只是想走出去,去扩大生活的世界。”一句中的“扩大生活的世界”指的是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要从闭塞的四川盆地走出去,走向“开放”的外界。 ( )

七、反思:学生自行总结本节课的收获质疑。 八、应用:

1、如果我们穿越到那个时代,面对挑战者,有旁观的、嘲笑的、反对的,请同学们做个情景模拟,模拟双方的言谈举止。

2、为了更好的体会挑战者的心情,我们扮演做一番“登独木舟宣言”。

《过万重山漫想》导学案(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凡事都要有个目标,要求不高,认真做,你一定能达到!)

(一)、知识目标:赏析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深入领会文章的写作意图和中心思想。

(二)、能力目标:训练学生的想象力,懂得“过万重山”与“第一个”的联系,正确领悟 “三峡”的真正含义。

(三)、情感目标: 学习知难而上,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激励学生为征服“新三峡”而 努力学习。

一、导入: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学习散文一定要体会它“形散神聚”的特点。“形散”是指内容涉及面广、取材自由、表现形式灵活;“神聚”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明确集中,行文中它既放得开又收得拢。阅读本文要体会各种材料之中蕴含的思想红线是什么,尽快把握文意。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 第7页

职高语文导学案:拓展模块 第一单元 编号:3 编制人:郑艳娟 班级: 姓名: 组号: 年 月 日

二、自学:(厚积而博发哦,只要用心你定会收获快乐!) 1、找出文中的标点和修辞考点(各举两例) 修辞

①写高山,“那夹江两岸连绵起伏的高山,有的耸峙云霄;有的横枕江面;有的像虎豹迎面扑来,似已躲闪不及;有的像天女腾空飞起,仿佛转瞬即逝。”(排比)(比喻) ②写阳光,“如同仙人伸出发光的手臂,给江峡涂上神奇的色彩”。(比喻)

③写作者见到三峡奇景后的思维活动,“面对这奇景,语言中的一切华丽辞藻都黯然失色,积存在我记忆里的那些古人今人的文字,??都躲藏起来,无影无踪了。” (拟人) ④写历史,“人类的历史,对于我本来如同远在云天之上、不可端倪的飞鸟,此时忽如栖落在手指上,简直可以数一数它的翎毛。”(比喻)

⑤我们的船开向哪里?是回到往古还是驶向未来?是堕入地府还是飞上仙界?我不知道。 (设问)

三、讨论:(发挥集体优势,集思广益,大家的力量是无穷的呦!)

(一)、继续研读第二部分(11、12、13自然段) 1、在第二个漫想中,作者想到了哪些内容?

①三峡成因。(海水东注,撞击、啃噬着东边的大山,年深日久,终于凿开一条通道,就是三峡。)

②历史上无数第一个。(“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人类在漫漫的行程中,每一分钟都在向着难以数计的未知领域进军”) ③行程是艰险的,但历史永远向前。

2、“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也许还要高远。人类的历史,对于我本来如同远在云天之上,不可端倪的飞鸟,此时忽如栖落在手指上,简直可以数一数它的翎毛。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⑴比喻。

⑵作用:①运用比喻,将抽象化为具体,形象生动可感。②从结构上看,说明思路由自然过渡到人类,进入更高层的境界,起到引起无数第一个联想的作用。(注:“端倪”的意思是“推测事物的始末”,用以描写历史的远在云天之上,故不可端倪)

明确:首先这两句表达很形象,第一句引用《庄子》中的话来形容自己的思想活动,范围极为高远。第二句运用比喻,将抽象的“历史”比作具体的“飞鸟”,生动传神。其次,从思路上转入对 人类更多“第一个”的“漫想”,顺畅自然。 3、阅读课文第12、13自然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⑴指出下列三峡的含义:

①终于凿开一条通道,就是“三峡”

②他们超越了人类儿童时代一座又一座真正的“三峡”

(人类的儿童时代,指早期的人类社会(当时人类处在蒙昧时期)或生产力低下的时代。 “三峡”,象征人类在创造宏伟业绩过程中的困难。)

⑵文中的“清谈者、酣睡者、摇头者、叹气者、彷徨者、哭泣者”分别指什么样的人?用一句话概括这些人的共同点(不超过25个字)。 分别指: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 第8页

搜索更多关于: 《过万重山漫想》导学案(教师用)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职高语文导学案:拓展模块 第一单元 编号:3 编制人:郑艳娟 班级: 姓名: 组号: 年 月 日 《刘征杂文选粹》。 2.自古以来,三峡被喻为 的珠冠,分别指 、 、 。 3.根据“摧塌山脉,裂开大地”意思概括的成语是 三、讨论:(发挥集体优势,集思广益,大家的力量是无穷的呦!) (一)、研读第一部分 1、第1段写往昔自己对三峡景物的神往,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小时候”和“直到今年”对应,“一向”“神往”和“直到今年”“才有机会第一次”对应,突出了“穿过三峡”向往已久。 2、赏析课文第2段,筛选有用信息,回答问题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