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一地理必修2重点知识考点整理

高一地理必修2重点知识考点整理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7/15 0:05:12

高一地理必修2 重点知识考点整理

第一单元 人口与地理环境

1.能根据人口增长轨迹图分析说明世界人口增长经历的阶段划分、人口增长特点、原因。 (1)三个阶段:古代、近代、现代;

(2) 对应的时间是公元1770年以前,1770年至1950年,1950年至今。 (3)人口增长缓慢;人口加速增长;人口爆炸式增长。

(4)原因:古代(1770年前)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低,高出生率,

高死亡率,人口增长缓慢。 近代:(公元1770-1950)生产力发展,医疗卫生条件改善,人口死亡率下降,出

生率保持较高,人口呈加速增长。 现代:(1950 年以后)主要原因是:科技进步,人们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医疗

卫生进一步改善,国际环境稳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民族解放,政治独立,经济发展,医疗事业改善,出生率高,死亡率下降,人口呈爆炸式增长。

2. 能根据“三率”判断人口增长模式(即人口再生产类型),四个阶段的名称及对应的三种模式。并会说明每个阶段人口增长的特征及原因。

(1)四个阶段:第一阶段: 对应模式: (原始型) 第二阶段: 对应模式: (传统型) 第三阶段: 对应模式: (传统型) 第三阶段: 对应模式: (现代型) (2)特征:第一阶段: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低,且波动较大。

第二阶段:出生率高、死亡率下降、自然增长率提高,人口急剧增长。

第三阶段:出生率开始下降,死亡率继续下降并达到低水平,自然增长率逐渐

下降,人口增长速度开始减缓。

第四阶段: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有些国家人口出现零增长或

负增长。

(3)原因:第一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低下。(目前只有极少数

分布在热带原始森林深处的土著居民)

第二阶段:生产力发展,医疗卫生条件改善,死亡率明显下降,平均寿命上升。

(目前主要是东非一些国家:如坦桑尼亚、肯尼亚等,发达国家则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属于这一阶段)

第三阶段:生活水平提高,社会家庭观念发生变化,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等

导致出生率明显下降,死亡率继续下降并达到低水平。(目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于这一阶段,发达国家则在20世纪50年代处于这一阶段)

第四阶段:生活水平高,社会文化、家庭观念发生变化,导致出生率进一步降

低,出生率与死亡率差距很小,自然增长率很低,甚至呈零增长或负增长。(目前主要是发达国家处于这一阶段。)

3 明确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不同;人口问题政策不同。

(1)发展中国家主要是: 。

1

采取的人口政策是: 。

(2)发达国家主要是: 。 采取的人口政策是: 。 4、正确辨析什么是人口迁移?

(空间改变——由迁出地到迁入地、居住地改变、时间长期或永久性改变) 5、明确掌握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方向及动因:

二战前:方向:由已开发国家→未开发国家;旧大陆→新大陆。 路线:欧洲→美洲;欧洲→大洋洲;非洲→美洲。

原因:①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殖民主义扩张;②地理大发现和新航线的开辟; 二战后:方向: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贫穷国→富裕国; 特点:定居移民减少,外籍工人增加。

路线:亚洲、非洲→欧洲、大洋洲;拉美→北美洲

原因:主因:①经济发展不平衡,劳力供求关系不平衡;

特殊原因:②政治性移民

6、人口迁移的效应:

对于迁入地: 有利影响: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繁荣市场。 不利影响:造成就业、环境、住房、医疗、交通压力增大。 对于迁出地:有利:缓解迁出地的人口压力和环境压力

不利:造成人才外流。

7、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及原因分析:

(1)改革开放前:人口迁移方式主要是有组织的从东部城市和人口稠密区调往农村和边

疆人口稀疏区。

特点:规模小

原因:①计划经济;②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③政策限制农民进城 (2)改革开放后:人口自发迁移为主(民工流):①由农村迁往城市;

②由内地迁往沿海城市和工矿区。

原因:主要是经济因素。

沿海、城市地区,收入高、就业机会多,生活条件好。

8、注意辨别世界上主要国内人口迁移的方向:美国、日本、德国、中国、俄罗斯 9、能从图表中分析世界或某个国家地区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人口分布密度相同但人口分布格局不一定相同。

10、世界人口分布的规律: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沿海、平原地区; 影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温暖湿润,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矿产资源)

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历史、宗教、习俗等)

11、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东部多,西部少;沿海、沿江、沿湖的平原地区人口多,内陆干

旱的高山、高原地区人口少;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地区人口多,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地区人口少;汉族聚居地区人口多,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胡焕庸线,黑河-腾冲线) 12、环境人口容量与合理环境人口容量的区别:环境人口容量是指环境所能承受人口的最大

值,是一个警戒值。人口合理容量是一个适宜人口数量,其值小于环境人口容量。 13、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但又是相对确定的。

2

14、我国环境人口容量约为16亿人,根据我国耕地、草原和水资源利用状况预测我国的人

口合理容量约为8~9亿人。

15.会判读金字塔图、三角形图,四个坐标轴的图,雷达图、八卦图(学案测评P18,8)等

复杂图,柱状图扇形图、饼状图等

第二单元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1、城市起源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出现→手工业和商业出现→市政设施建设发展→社会机构出现和完善→城市出现。 2、城市的发展阶段及特点:

(1)产业革命前:数量少、规模小、功能单一、发展缓慢。城乡相对对立。

(2)产业革命~二战前: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功能扩展,城市成为区域经济中心,城

乡差距扩大。

(3)二战后:①百万以上人口特大城市出现;②出现大城市带;③专业化城市出现(如

科技城-日本筑波;旅游城-黄山、桂林;大学城)

3、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多出现在中低纬、沿海和大河沿岸地带。原因是这里(自然条件优越)

气候温暖,光热充足,土壤肥沃,灌溉便利,(经济条件)农业发达,交通便利,人口稠密。

4、城市化的主要表现:①城市人口增加 ②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③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是城市化的主要标志。

5、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特点:①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 ②大城市数量增加,大城市带出现 ③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差距加大。

6、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经历的三个阶段:①缓慢阶段(城市化水平低于30﹪)②加速阶段(城市化水平大于30﹪后) ③成熟阶段(城市化水平大于70﹪后) 7、“郊区城市化”——是指城市人口和工商业向城市外围迁移。

“逆城市化”——是指城市中心区人口外迁,郊区人口向更外围迁移,导致市区人口减少,出现负增长的现象。 主要原因是:(1)城市地价上涨、环境恶化、就业困难;(2)郊区环境优美、地价较低; (3)郊区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4)现代交通与通信的发展 8、城市化问题的表现及产生原因: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社会秩序

混乱等。产生原因主要是:人口过度膨胀,工业高度集中。 解决措施:(1)合理城市规划;(2)分散大城市职能,建设新城和卫星城。 9、城市热岛的成因:(1)人口密集、工业集中,产生废热多;

(2)建筑物密集,废热不易散失

10、影响城市形成的区位因素主要有哪些?答:自然因素(河流、地形、气候、矿产资源)

社会经济因素(经济水平、交通区位、生产方式、政治、历史、宗教、旅游、科技等)。 (1)河流:具有供水功能和运输功能(古代特殊的防卫功能);一般在河流起止点(源头和

河口不同)、过河点、交汇点容易形成城市,原因是这里地势平坦,水源充足,有大量的人流、物流在此集散。

(2)平原地区城市多,原因是地势平坦,水源充足,物产丰盈,交通便利,有利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3)气候:城市大多分布在气候适宜、降水适度的地区。(我国城市分布图)

3

(4)矿产资源:主要在工业革命以后形成的资源型城市。我国的鞍山、包头、攀枝花、大庆等;美国的匹兹堡,英国的阿伯丁,伯明翰等。 (5)交通枢纽城市:(略)

(6)政治职能城市:美国首都—华盛顿;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中国首都—北京;

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巴西首都—巴西利亚

(7)宗教城市:拉萨,麦加,耶路撒冷等 (8)旅游城市:桂林市、黄山市。

(9)科技城:日本筑波,美国硅谷,中国中关村。

11、城市在地区中的作用:对区域发展期主导作用,是区域经济增长中心,管理中心,服务

中心。

12、城市体系的等级、功能、数量、服务范围之间的关系是:城市等级愈高,功能愈多,数

量愈少,服务范围愈大,彼此间距离愈远。反之,城市等级愈低,功能愈少,数量愈多,服务范围愈小,彼此间距离愈近。上海服务于全国甚至海外。

13、各类城市主要共有的功能区有: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其中最基本的功能区是住宅

区。此外城市还具有行政区、文化区、旅游区、绿化带等 14、城市功能区的成因:

(1)历史因素:例如北京市中心是行政中心,主要是皇宫建筑在市中心。

(2)经济因素:付租能力与城市土地利用关系图,一般市中心地租最高,形成商业区, 在地租较高的道路两侧形成住宅区,地租较低外围形成工业区。

(3)社会因素:职业、收入水平、民族和宗教信仰等影响住宅的分化,一般高级住宅区

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高级住宅区与地势高爽,交通便利,环境优美的地方相连, 低级住宅区与工业区相连。

15.城市空间结构模式主要有:同心圆模式——不通用地围绕单一核心向外扩展。

扇形模式——从市中心向外沿交通干线延伸;多核心模式——在距离原市中心较远的郊区出现新的核心。田园模式——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中心是广场公园等(注意P48~49图的特点)

16.不同的地域文化深刻的影响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美国纽约、芝加哥的摩天大楼与欧洲古老城市建筑风格不同吗,中国古代“天人合一”,“ 山水城市”——杭州市,美国的华盛顿——建筑风格体现资产阶级标榜的民主与法制精神。 17.地理信息系统的作用:(1)在灾害检测中的应用:分析灾害范围,确定救灾物资调配最佳路径,受灾人员、财产转移路线,灾情统计与评估,灾后重建提供决策支持。 (2)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商场选址的市场潜力分析。(主要是有关信息的收集,管理与

分析)其与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结合可以较全面的为经济活动提供全新的数据地图决策信息。(3)在城市管理中应用:城市信息管理与服务,交通道路管理,环境管理,城市规划,防灾减灾等。

第三单元: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

1.农业生产的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 下列谚语反映了农业生产的哪些特点? “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季”; “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华北地区: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4

搜索更多关于: 高一地理必修2重点知识考点整理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高一地理必修2 重点知识考点整理 第一单元 人口与地理环境 1.能根据人口增长轨迹图分析说明世界人口增长经历的阶段划分、人口增长特点、原因。 (1)三个阶段:古代、近代、现代; (2) 对应的时间是公元1770年以前,1770年至1950年,1950年至今。 (3)人口增长缓慢;人口加速增长;人口爆炸式增长。 (4)原因:古代(1770年前)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人口增长缓慢。 近代:(公元1770-1950)生产力发展,医疗卫生条件改善,人口死亡率下降,出生率保持较高,人口呈加速增长。 现代:(1950 年以后)主要原因是:科技进步,人们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医疗卫生进一步改善,国际环境稳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民族解放,政治独立,经济发展,医疗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