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荷花》一课教研活动记录 - 图文
构架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为核心,以指导读收活动为“经”,以字词句的训练为“纬”;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必须坚持“重感悟、重积累、重运用”。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知:
1.(欣赏荷花图片,回忆课文)学生通过图片用“美”概括荷花,我们通过两个小难关,来获得走进美的通行证。
(1)字词关:指名认词语。
(2)课文关:回忆课文讲了什么内容。(板书 闻—看—想) 2.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美,感受荷花带给我们的魅力。 二、品读美文,领悟语感: 1.指导朗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我为什么会往荷花池边跑去? (2)为什么我一闻到清香,就赶紧往荷花池为跑去呢?
(3)从“赶紧”“跑去”体会到什么样的情感?(过程中指导朗读 )
小结:“赶紧”、“跑”表现了作者赏花的急切心情,真可谓花香袭人、花香诱人啊!
2.观美景,入意境,品词句,重点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指导朗读。
(2)引导学生分享美,自己找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和大家分享,并说明好在哪里? 分享到“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学生说完,出示图片,进一步理解“挨挨挤挤”、“大圆盘”。
分享到“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强调“冒”字的巧妙之处。
分享到“有的才展开两三片儿花瓣儿??马上要破裂似的”,借助图片认识荷花的不同姿态,会灵活运用排比句并造句。
(3)自读第三自然段,小组讨论:为什么说一池荷花是一大幅活的画?小组代表回答,师指导。
(4)默读第四自然段,回答问题: “我”为什么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呢?(同桌讨论后回答)
出示荷花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想象自己就是一朵荷花,想象延伸,如果你就是荷花,这时蜜蜂、青蛙、小鸟路过你,会说些什么呢?生展开想象回答。
强调想象与联想的区别,举例说明。
(5)齐读第5自然段,讨论:“我”为什么会忘记自己是在看荷花呢?
引导学生,读到这么美的文章应该感谢谁呢?作者写这么美的文章是为什么呢?进一步深化主题。 [板书设计]
荷花 闻:花香
荷叶:挨挨挤挤看: 初开 荷花 半开 未开
想:自己就是一朵荷花
大圆盘
《荷花》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早上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荷花》。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等几个方面来具体解说我对这一课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荷花》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第3课,课文写“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并展开想象的事,赞美了荷花生机盎然的美,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课文情景交融,不仅写出了荷花的丰姿,而且写出了荷花的神韵,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经典课文。 二、说学情
三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阅读,并形成自己的感悟。但他们对文中描绘的荷塘美景,仅凭想象难以深刻感受,需要运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去欣赏荷花那不同寻常的美。 三、说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并结合上述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制定了如下的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挨挨挤挤”、“冒”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
3.欣赏荷花的美丽,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 学习重点: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培养对大自然美的体验。
学习难点:理解文中重点语句,如“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等。 四、说教法
本篇课文的作者、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为此,我设计了以下两种教学方法:
1.以读代讲法:展示一个以读为主线的课堂,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引导学生感受荷花美和语言美。
2.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展示图片、视频,播放音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扶放结合法:课堂教学要十分重视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读书习惯。教师点拨,使学生掌握抓重点词理解一段话的学习方法。 五、说学法
由于本课的主题是赞美了荷花生机盎然的美,所以本课的学法,我以“美”字为纽带,通过创设情景、朗读品味、想象体验等方法,让学生自主感受作者所描绘的美景。
并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设计“走进美”、“分享美”、“感悟美”、和“我写美”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 六、说教学过程
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新课标和教材,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我紧扣“美”字设计了“走进美”、 “感悟美”、“我写美”的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走进美
因为是第二课时,我通过多媒体播放直观形象的荷花图片,把学生一下子带入到荷花的世界中,迅速回忆起课文内容。
然后在回忆旧知的过程中,我采用闯关游戏,复习上节课重点词语和课文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兴趣,进而走进美。
(二)自读讨论,感美悟
这个部分是本节课的重点环节之一。
1、找同学在音乐的伴奏下读第二自然段,并在过程中指导朗读。然后让同学们一起分享美,也就是找到自己认为很美的句子,读给同学听,并说一说美在哪里。其间配合图片使同学们对美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比如“挨挨挤挤”“冒出来”。“冒”的用法和“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做了重点说明。引导学生根据图片试背诵第二自然段。
2、配乐,找同学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指导朗读,理解“一大幅活的画”这一句,小组讨论出结果。这个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课文,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自己解决问题,得出答案。
3、自读第四自然段, 回答问题:“我”是不是一朵荷花?“我”为什么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学生在前面自读自悟交流体验的基础上,再加上我出示的荷花视频的引导,已经有了与作者相似的体验,情感上与作者产上了共鸣。学生此刻会产生强烈的语言表达欲望,进入角色,抒发内心情怀。所以我设计了想象环节,让学生畅所欲言,使学生想象力得到了发展。借此指导学生认识想象这一修辞手法,由想象引导学生认识想象与联想的区别。
4、齐读第三自然段,并回答“我”为什么会忘记自己是在看荷花呢?深入主题。
(三)小练笔,我写美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体会到了作者的语言美,所以我在课下布置小练笔,仿照作者的写作手法,尝试自己介绍一种自己喜欢的花。 七、板书设计
板书用关键词“闻——看——想”突出课文的重点, “美”字体现了文章的主题。这样的板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能引导、发散学生创造性思维,也为背诵有困难的学生理清了思路。
田各庄学校 语文教学反思 《荷花》一课教学反思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
执教教师:陈晓梅
《荷花》一课已经结束了,反思这堂课,有欣喜,有遗憾,欣喜是学生带给我的,而遗憾却是我留下的。
《荷花》是一篇经典美文,为了不破坏它的整体韵味和美感,我设计的第二课时重点是理解、积累和运用。
第二课时,我的追求的目标是让学生在情境中品读语言,欣赏语言。不仅要让学生领略到荷花的美,更要让学生领略到语言的美。很羞愧地说,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比我出色。他们对词句的品读和感悟有一定的深度,而且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尤其是对“挨挨挤挤”、“冒”、“露”等词的探究,让课堂实现的真正的“对话”,给课堂带来了生机。接下来的一个环节,我的意图是想不露声色地把他们带入情境,让他们在无意识中把自己当作一朵荷花或一片荷叶,让他们互相观察,互相欣赏,然后用语言描述身边“荷花”的“千姿百态”。教材上没有具体描绘荷花的种种姿态,这样做是对教材的一种扩充,也是对语言在理解、感悟基础上的一种创造性运用。但是,在进入这个环节的时候,我的引导有些仓促,在忽略让他们体验荷花千姿百态的前提下,直接进入想象的环节,有些突兀。
本节课之所以有些遗憾,自我反思,大致有这样几个原因:
1、引导错失良机。在让学生体会“一大幅活的画”这一难点时,没有恰到好处的引导学生联系上文,体会语言优美的同时去思考这个问题,孩子只能着眼于眼前这一句,太过局限,忽略文章的整体性。
2、课堂调控不够。对课堂的调控,让我一直很困惑。新课改倡导自主学习,以学生为本,但是,如果课堂上,教师为了尊重学生,顺其自然,不对课堂做任何调控,那课堂就容易陷入无序状态,课堂效率会大打折扣。这样,显然和新课改是不相符的。课堂上,如果你努力地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调控自己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每个环节都把时间掐得准确无误,这样做,或许能完成你预先制定好的任务,但是,课堂就容易陷入僵化状态,没有生机,更难有所谓的“生成”。可见,课堂上教师的调控是必不可少的。关键是看你如何去调控,这个度该如何把握。这是我一直在思索的一个问题。
反思这节课,有很多话想说。尽管留下了很多遗憾,但我仍然觉得收获很大。最起码,它引起了我对很多问题的思考。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