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造假分析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造假分xi
【摘要】国内资本市场不断发展,上市公司数量不断增加,上市公司这一群体规模不小。但是上市公司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财务造假行为大行其道便是其中之一。我国上市公司违规现象屡见报端,且违规的形式花样不断推陈出新,而这些违规行为绝大多数与财务造假有关。日益猖獗的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已经超越了会计范畴而演变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它严重扭曲了上市公司股票的价值,扰乱了正常的资本市场秩序,并且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极大地挫伤了股民的投资积极性。因此,本文大致分析上市公司造假原因及手段,并运用实际案例帮助理解。
【关键词】上市公司 财务造假 科龙电器公司 影响及对策
一、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原因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成因复杂,巨大的利益驱动、低廉的造假成本、相关制度不完善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 (一)巨大的利益驱动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行为受到各种各样的利益驱动,这是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内在动因。
1.申请上市﹑配股及避免股票被摘牌
根据《公司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企业申请上市及配股都有严格的条件限制及较为严厉的政策约束。一些业绩达不到要求的企业,不得不进行财务造假而获得上市资格及配股要求。更严重的是,上市公司如果连续三年亏损,证监会将会暂停其股票交易并限期消除亏损,如果限期内未能消除,其股票将被摘牌,终止其在交易所的交易。出现亏损的上市公司为保留其上市主体资格宁愿账务处理上玩一些花样,也不愿意出现连续三年亏损而被判处“死刑”。 1997年2月,PT红光主要负责人为了使公司股票能够上市,在明知已处于亏损边缘的情况下,决定调整账务,虚增、虚报利润,欺诈上市。上市半年后,公司居然出现近两亿的亏损。
2.扩大其融资能力
公司上市后可以公开向社会发行股票募集大量资金。曾经创造了中国股市绩优神话的蓝田股份1996年在上交所挂牌交易,一次上市融资就达2.4亿元。利用国家政策对农业的大力扶持,公司上市刚满1年再次获得融资资格,共募集资金1.1亿元。而在公司上市前九年的创业阶段资产总额只有2.77亿元,净资产仅1.72亿元。这只传奇性的股票,背后隐藏着一个又一个的谎言与欺骗终于造成了轰动全国的”中国农业第一股”蓝田股份造假事件。另一方面,上市公司为获得信贷和商业信用,经营业绩欠佳、财务状况不健全的企业,难免要对其会计报表修饰打扮一番。 3.实现管理层的利益需求
上市公司管理层不仅拥有丰厚的经济回报,而且都头顶着耀眼的政治光环。沈阳黎明股份董事长王宏明就曾荣获第二届“中国十大女杰”称号,多次被评为辽宁省劳动模范、沈阳市特等劳动模范,还曾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郑百文公司董事长、法人代表李福乾的也相继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企业家等一系列殊荣,并且被选为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 (二)低廉的造假成本
在我国资本市场上,会计造假收益很高,而会计造假成本却很低,会计造假违规惩罚力度远远不够。2002年8月 “琼民源”从股市“最大黑马”现形为“最大骗局”,股价全年涨幅高达1059%,“琼民源”的控股股东民源海南公司与深圳有色金属财务公司联手,在这次操纵股市的违法行为中,两家公司分别非法获利6651万元和6630万元。在被指控制造虚假财务会计报告而受到查处后,“琼民源”董事长马玉和仅仅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而且这是我国适用法律规定的最高量刑。“琼民源”终止上市后,在北京市政府和其他政府主管部门的支持下,“琼民源”保留了法律主体地位,通过换股,“琼民源”股东成为中关村股东,并没有真正退市,政府最终成为这一上市公司造假事件的买单者。目前我国《会计法》中对违反会计法规的单位最高经济处罚是10万元,对具体责任人的最高处罚是5万元,远远低于预期的违法收益,处罚未伤筋骨。 (三)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会计准则制度不完善
在我国现行的会计准则中同一会计事项的处理存在着多种备选的会计方法,
使得公司在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时随意性较大,客观上为上市公司利润操纵提供了一定的空间。
二、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案例描述 (一)基本情况:
科龙电器全称为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000921,于1992年12月16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成立。1996年7月23日,公司的459589800股境外公众股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上市交易;1998年度,公司获准发行110000000股人民币普通股,1999年7月13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科龙主要开发、制造电冰箱等家用电器,产品内、外销售和提供售后服务,运输自营产品。公司有关高管情况为:刘从梦为现任代理董事长兼总裁,原董事长为顾雏军。顾雏军同时有一家全资所有的顺德市格林柯尔企业发展有限公司,并且是扬州亚星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及合肥美菱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
2001年10月底,科龙电器同时在深港两地公告,广东科龙(容声)集团有限公司将所持有的20447.5755万股法人股份转让给顾雏军全资所有的顺德市格林柯尔企业发展有限公司,转让价为5.6亿元人民币,2002年4月,格林柯尔公司占科龙股份数为20.64%,到2004年10月增至26.4%。2001年11月2日,公告显示,科龙电器现有董事会将有变动。同时,顾雏军提早入主科龙董事会。2002年4月18日,股权转让完成。
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负责科龙2002、2003、2004年度报表的审计,2002年和2004年出具了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其出具的保留意见均与科龙现金流无关,2003年出具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2005年11月出具了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后辞去了审计师职务。科龙现任审计机构为深圳大华天诚会计师事务所、德豪嘉信会计师事务所。 (二)舞弊手法:
顾雏军从注册成立顺德格林柯尔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瞄准了科龙。他先是利用从科龙电器划拨的1.87亿元资金,采取反复对倒、反复划账的方式注册顺德格林柯尔,并使其从表面上符合《公司法》的相关出资规定。打造好了顺
德格林科尔这一购并平台后,科龙电器的梦魇也开始了。
2002年在江西南昌,没有任何实力进行投产的格林柯尔通过信口开河的承诺诈骗国有土地,并骗取了本应由科龙电器全资子公司江西科龙获取的优惠土地使用权相关利益。2003年开始,顾雏军私自以广东科龙电器名义在广发银行开设秘密账户,并先后违法划转资金高达3.55亿元。2005年没有实际履约能力的深圳格林柯尔通过关联交易从科龙电器中吸取17560.912万元的销售款,同时强买强卖,以其他公司的名义强行出售制冷剂给科龙电器,诈骗货款4080万元。为了掩盖罪行,顾雏军开始利用编制虚假银行收付款凭证、银行存款账簿记录、银行对账单等低劣的手段,隐瞒每笔资金的转入转出,同时伪造公司印章,虚构科龙的销售收入,并且通过少提坏账准备、少计诉讼赔偿等编制虚假报表。这些行为使得近几年科龙电器的财务报告严重失实:2002年、2003年、2004年分别虚增利润1.2亿元、1.19亿元、1.49亿元;2003年的现金流量表少计“借款收到现金”30.255亿元,少计“偿还债务所支付的现金”21.36亿元,多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8.897亿元。2006年8月份,格林科尔集团老总顾雏军被拘。证监会公布的顾雏军几宗罪是“财务造假、虚假信息披露、通过关联交易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有专业人士指出,财务造假和虚假信息披露是手段,其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占用上市公司资金。因此,顾雏军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问题。 三、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手法分析
(一)虚构主营业务收入、少计坏账准备、少计诉讼赔偿金等编造虚假财务报告 科龙舞弊手法之一:经查,在2002年至2004年的3年间,科龙共在其年报中虚增利润3.87亿元(其中,2002年1.1996亿元,2003年1.1847亿元,2004年1.4875亿元)。仔细分析,科龙2001年中报实现收入27.9亿元,净利1975万元,可是到了年报,则实现收入47.2亿元,净亏15.56亿元。科龙2001年下半年出现近16亿元巨额亏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计提减值准备6.35亿元。2001年的科龙年报被审计师出具了拒绝表示意见。到了2002年,科龙转回各项减值准备,对当年利润的影响是3.5亿元。可是没有证据能够证明其巨额资产减值计提及转回都是“公允”的。如果2001年没有计提各项减值准备和广告费用,科龙电器2002年的扭亏为盈将不可能;如果没有2001年的计提和2002年的转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