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桂花雨》教案及反思
回忆。也让我们明白了抢收桂花、摇落桂花和分享桂花都能给母亲、我和乡亲们带来欢乐,这是杭州的桂花无法做到的。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布置作业:
①听写生词。 ②熟读课文。
③小练笔: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尝试写下来。
④最后,老师向大家推荐一本散文集《桂花雨》,希望大家能从中对作者有更深的了解。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进行课堂练习 教学过程:
(一)听写: (二)选择正确的读音,用“ ”画出来: 笨(bèn bèng)拙(zó zhuó) (三)辨析,组词:
尤( )绝( )拣( )缤( ) 龙( )决( )捡( )宾( ) (四)问答:
1.课题“桂花雨”是什么意思?
2.为什么“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5 / 7
板书设计: 12、桂花雨
赏桂花
摇桂花(主) 快乐、乡情
用桂花
忆家 忆桂花 教学反思:
《桂花雨》是一篇文字优美的散文,作者琦君用抒情的笔调,写下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故乡的怀念。文笔疏淡有致,令人回味。文首开篇明旨,写小时候我喜欢桂花,因为它的香气、童年的摇花乐。文章后半部分,写母亲爱家乡的桂花。 面对这样的文章,每一段都非常优美,很难取舍。在第一次对文本进行解读后,我们把教学重点放在了:
一、谈话营造阅读期待,感受桂花雨迷人的香
在这个面的教学上,抓住一个“浸”字,扣住花香,感受桂花香已经融入到了人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
二、享受摇花乐,体悟母亲的思乡情怀
借助朗读,把文字化成一幅幅画面,从画面中点出这是思乡之雨、回忆之雨。这样的处理,主要是抓住了桂花的香、摇花的乐,花雨的美,牵出对童年的怀念,对故乡有留恋,让作者魂牵梦萦。但是,在把这种对教材的解读实施在课堂教学后,我们却发现这样的问题:教师在对文本进行细读后,过于拘泥于文本,觉得文本中的很多枝枝叶叶都值得学生去体悟,都想跟学生交流、享受,想把教师自已对文本的解读来触动学生。学生在下面听着老师很激情的投入,他们的情感体验远没有老师那么强烈,甚至说是很少的。我们认真地检讨,发现我们老师的教学思路其实是非常清晰的,但是学生的学路是非常不清晰的,他们很吃力地跟着老师在文本中跳来跳去,而面对文本、潜心阅读、自我感悟的东西是并不多的。 于是,一个这样的问题摆在了眼前:如何使教师的解读与学生的认识走在一起?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不能把自己的感情强加于学生,而是站在
6 / 7
学生的角度去引导学生发现,于是我们对教学的顺序进行了如下调整: 1、从课题入手,营造阅读期待:
什么是桂花雨?然后定格文章第5自然段,分享桂花雨的美丽,体会那份摇花的快乐。
2、品读“浸”字,感受桂花雨迷人的香:
3、对比母亲的话,杭州的桂花再香,也比不过家乡的桂花:
这里,出示杭州满觉陇的桂花,的确是非常美非常香,但是为什么母亲还是认为家乡的桂花更香更美呢?回文再读,再次品味那摇花乐,那桂花香。于是这份快乐更乐,这份花香更香,情感上自然也就提升到了思乡的层面。
这样的处理,不仅老师的教路非常清晰,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教师也以一个学习伙伴的身份参与到学习中去。 其实,这样的生成过程真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当我们在仔细解读文本后,满心欢喜地想把这种阅读体验带给学生时,却由于学生难以一下子达到这种体验,使教学效果备案阻滞不前,于是再三修改、再实践。不过,与其说是痛苦,不如说是一种教学的磨砺。
7 / 7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