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6九上课外古诗词背诵中考试题集锦
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背诵中考试题集锦
一、《观刈麦》中考试题集锦 1本诗描绘了那三幅画面。
妇姑童稚送饭,丁壮南冈割麦,贫妇抱子拾麦 2主要写了那两个场景?
农人挥汗如雨割麦揭示农民辛苦;贫妇抱子挎篮拾麦揭示赋税的繁重。 3诗中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景物描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场面描写;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语言描写;家田赋税尽,拾此充饥肠。 心理描写;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4全诗留露出怎样的感情?
诗人通过描写盛夏五月繁忙的情境,表现了对穷苦百姓的深切同情和愧疚之情。 二、《月夜》中考试题集锦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 (1)“更深”“阑干”是什么意思?请选择其中一个回答。 “更深”是夜深的意思。(“阑干”是横斜的样子。)
(2)“虫声新透绿窗纱”描写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诗人什么心情?
诗句描写了蛰虫涌动,春天来临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喜悦(惊奇、喜爱)的心情。 (3)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作用?
描写了月夜、人家、星星、虫声、绿色的窗纱等景物。烘托月夜的寂静。
(4)请给诗句“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写一段简要的赏析文字。 在更深人静、夜寒袭人之时,诗人忽然感受到春天温暖的气息,冬眠后小虫的叫声,第一次透过绿色纱窗传进了屋里,透露出春意,令人欣悦。这两句诗以动衬静,诗人全身心去体察大自然,展现出诗人捕捉物象的敏锐独特的审美视角,饱含了对乡村生活的一片深情,洋溢着对春天、对生命的赞颂之情。
三、《商山早行》中考试题集锦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两句描写动静结合,互相映衬。诗中写到“雁”是用以表达 思乡怀亲、急于返家的迫切 之情。
2、这首诗的题目是“商山早行”,从诗中看,“早行”的原因是什么?诗中最能体现“早”的内容是什么?
早行的原因是思乡(或悲乡),最能体现“早”的内容是:在鸡鸣之时,天上还挂着月亮,行人已经将足迹印在板桥的白霜上。(“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亦可) 3、赏析“鸡鸣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表达效果。
这句话罗列了很多早晨所特有的景物,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形神兼备的渲染了一幅清幽淡远的晨景图。
4、颔联是被人传诵的佳句,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只用几笔淡墨的线条,就勾勒出富有画意的山村“霜月早行图”;每句有三个名词组成,形象地勾画出一幅“早春图”;通过景物,含蓄地表示“道理辛苦,羁愁旅思”。 5、这首诗善于通过特征性景物,表现出“早行”之“早”的特点。请结合“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联,试作简要分析。
鸡声茅店月”,写旅人在茅店中闻鸡鸣而起身看月色,看见天上有月光就收拾行装出门赶路; “人迹板桥霜”,原以为自己“早行”,谁知板桥上所积之霜上已有人的足迹一一原来更有早行人。 对早行的情景可谓绘声绘色,如在目前。
6、、“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与“凫雁满回塘”分别是何处景色?各有什么特点?写两种景色的作用是什么?
①“槲叶”“枳花”是旅途上景色;回塘凫雁是梦中故乡景色。②旅途荒山凄凉,故乡回塘水暖。③两种景色鲜明对照,表现羁旅愁情和思乡悲情。解答时注意,“枳
花明驿墙”指残月把花影映在驿站墙上,此景衬托荒山早行之苦,不是乐景;还要注意“悲故乡”是情语,点明全诗旨趣,据此可知“杜陵梦”含意。 7、说明“枳花明驿墙”一句的含意。
用白色的枳花映(照)亮驿墙表现出行之早(或:点出“早行”二字)(意对即可) 8、“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中的“照”字,很多版本写作“明”字,你觉得哪个更好些?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照”字比较好,既暗示了在早晨“枳花”颜色的雪白,也富有动感的传达了这种白色的“枳花”将在晨光中还显得黑暗的驿墙都照亮了。
9、“枳花明驿墙”一句中的“明”用得很妙,请说出妙在何处。
“明”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为“照亮”之意。枳树白花照亮驿墙,衬托出拂晓前的暗,突出了行之“早”。
10、尾联在全诗的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内容:思乡之情,反映了诗人留恋故乡的真挚感情,才离开家乡不久,便在夜里梦到自己家附近的池塘,凫雁来回游动,自得其乐,而自己却在离家远行的路上。 结构:与首联中的“客行悲故乡”照应。
11、“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怎样的意境?联系首联解说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春回故乡、野鸭满塘的温暖意境。通过这个温暖的乡梦反衬了漂泊在外的作者对家乡深切的思念。 四、《卜算子.咏梅》中考试题集锦
1、词的上阕通过驿站、断桥、黄昏、风雨等意象,营造了 落寞凄清 的意境。从内容上看,上阕写梅花 艰难、恶劣的处境(意思对即可) 的处境,下阕则写出了梅花 高洁、坚贞(不慕名利、傲立风雪) 的品质。
2、“驿外断桥”“寂寞”点明了梅怎样的生长环境?描写这样的环境有什么作用? 点明了梅花荒僻、残破、凄清的生长环境,烘托了梅顽强、高洁的品质。
3、“已是黄昏独自愁”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零落成泥碾作尘”中的“碾”字有何表达效果?
拟人;“碾”原指将东西压碎、压平,在这里指梅花落地之后与泥土混合之后的情景。表现出摧残者的无情,被摧残者承受的压力之大,描绘出梅花悲惨至极的图景。 4、本诗所使用的主要艺术手法是什么?举一例并赏析。
托物言志。如“零落成泥??如故”一句,意思是即便梅花凋零飘落成泥,它的芳香依旧不变啊。陆游以梅花自喻,在梅花那种虽凋犹香的神韵中寄托了生则高洁、死亦留芳的人生追求。
5、这首词虽在“咏梅”,可作者意在言外,如同周敦颐的《爱莲说》一样,那么,作者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呢? 以梅花高洁品质来喻示自己孤傲、坚贞自守的品格。 五、《破阵子》中考试题集锦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的壮观场面。 示例:士兵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甘情愿的战 斗乐曲。将士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在这秋高气爽的时节接受将军的检阅。 2、词人为什么要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
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表现作者渴望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壮志和壮志难酬的无奈、悲愤。
3.“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词,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营造了将士们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氛围 4.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 5、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是赋壮词,试结合作品加以解释。
(1)从内容(题材)上看,是写军营中的生活情景,看剑、听角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点兵、骑快马、挽强弓,这种种情境都极勇猛雄健; (2)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 (3)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而不纤巧;(4)从塑造的形象上看,塑造了一位爱国失意的将军形象。 6、赏析“沙场秋点兵”一句的表达效果。
五个字紧凑有力,写得肃穆威严,展现出一位豪情满怀、临敌出征的将军形象,渲染出战争浓烈的气氛。其中“秋”字,既点明了季节,也为将士出征增添了肃杀之气。 7、赏析“可怜白发生”一句。
凝聚着作者万千感慨,词意急转直下,作品就在这力重千钧的转笔中收尾,有如重锤猛击在铜钟之上,震荡着读者的心。其中“可怜”两字极为沉痛,为壮志难酬表现出极大的惆怅和愤慨。
8、辛弃疾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恋着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这种眷恋的情结从词中哪两个细节中可以看出。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9、“吹角连营”与“霹雳弦惊”描绘了什么样的场面?
10、“可怜白发生”的慨叹与前面的豪壮格调形成巨大反差,这样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思想感情?
作者有心为国家出力,希望收复祖国山河,但却不被朝廷重用,心中非常痛苦(报国无门的失望之情)(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