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必修3 - 第三单元文言文训练题教师版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单元过关训练题
班级: 姓名:
一、基础知识(每题3分,共30分)
1.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 A.吾从而师之 B.赢粮而景从
C.君子生非异也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2.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线词的释义,有误的一项( C )
A.王好战,请以战喻(好:喜欢) 斧斤以时入山林(以:按) B.或百步而后止(或:有的人)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绝:横渡)
C.谨庠序之教(谨:认真从事) 数罟不入洿池(数:多次) D.王道之始也(始:开端) 申之以孝悌之义(申:反复陈述)
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D )
A.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C.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D.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B ) A.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B.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C.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 D.古之学者必有师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D ) ①邻国之民不加少 ②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③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④以致天下之士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C ) ①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也 ②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③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④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A.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 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D.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7.下列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
A.①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②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
1
C.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②则群聚而笑之 ..
D.①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8.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B ) A.①外连衡而斗诸侯 ②项伯杀人,臣活之 ..B.①以弱天下之民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②序八州而朝同列 ..D.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②天下云集响应 ..
9.下列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D )
A、师不必贤于弟子 B、而耻学于师
C、申之以孝悌之义 D、未之有也
10.从句式的角度看,下列各项不相同的一组是( A ) A.①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B.①居庙堂之高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①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②不拘于时
D.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二、阅读题(每题3分,共18分)
(一)阅读下列语段,完成文后题目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1.对下列句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自
己) A.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下:低于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身:身体
C.士大夫之族 族:类 D.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复:恢复
12.对下列句中加线虚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B )(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A.犹且从师而问焉 犹且:尚且,还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之:结构助词,的
2
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于:对于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乃:竟 1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D )(应是“逐层批判了‘今之众人’、‘士大夫之族’和‘君子’”)
A.本段古今对比,赞美“古之圣人”,批评“今之众人”,指出他们在学习态度上是不同的
B.本段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原则,指出学习不要有门户之见,并论述了从师的必要性 C.本段重点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恶劣风气
D.从论证方式上看,本段立足于“破”,逐层批判了“士大夫之族”、“今之众人”和“君子”,从反面论证了作者的观点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4.对下列句中加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C )(加:更。)
A.学不可以已 已:停止。 B.假舆马者 假:借助。
C.臂非加长也 加:增加。 D.其曲中规,虽有槁暴 中:合乎。
15.下列句中的加线词,和现代汉语的意义相近的一项是(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C.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16.下面对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是比喻论证)
A.文章先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运用列举事例的论证方法说明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
B. 荀子发展了儒家的“劝学”传统,认为礼义道德和系统知识,只有靠后天学习才能获得,把学习的重要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C.文中阐述的要重视学习以及学习必须“善假于物”、逐渐积累、持之以恒等见解,
3
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和借鉴意义。
D. 随着作者设喻的连续和手法的变换,文章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产生铿锵起伏的节奏,表现出荀子谆谆劝学的激情。 三、重点语句翻译(每空5分,共20分)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译文: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那么他就会聪明机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3)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译文:在这时,商鞅辅佐秦孝公,在国内建立法律制度,致力于耕种纺织,修造防守进攻的武器,对外实行连横,来使诸侯各国相斗。 (4)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译文:我学习的是知识道理,又何必理会老师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 四、情景默写(每空1分,共32分)
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学不可以已 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 2.韩愈《师说》中“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观点相同。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 《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 学不可以已 ”。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5.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6.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7. 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子是: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8.韩愈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明确自己所说的老师不是指启蒙教师的句子是:
4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9.本文从多个方面进行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人,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并用一个反问句推断圣人更圣明,愚人更愚笨的原因的语句是: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10.本文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11.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择师的标准是: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12.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5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