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一化学必修一全套练习:专题4_硫、氮和可持续发展_过关检测
专题4过关检测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化学与环境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CO2属于大气污染物 B.酸雨是pH小于7的雨水
C.CO2、NO2或SO2都会导致酸雨的形成
D.大气中CO2含量的增加会导致温室效应加剧
解析:CO2不是大气污染物,A错;酸雨pH<5.6,所以pH大于5.6而小于7的雨水不是酸雨,B错;CO2不是导致酸雨形成的原因,C错;D项属于化学常识的考查,正确。 答案:D
2.下列反应起了氮的固定作用的是( ) A.N2和H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NH3 B.NH3经催化氧化生成NO C.NO与O2反应生成NO2 D.由NH3制碳铵或硫铵
解析:氮的固定是指将氮元素由游离态转化为化合态。 答案:A
3.浓硫酸能跟木炭反应,说明浓硫酸具有( ) A.酸性 B.吸水性 C.脱水性 D.氧化性 解析:C+2H2SO4(浓)CO2+2SO2↑+2H2O,浓硫酸只体现了氧化性。 答案:D
4.下列应用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Na2O2用作呼吸面具的供氧剂
B.工业上电解熔融状态的Al2O3制备Al C.工业上利用合成氨实现人工固氮
D.实验室用NH4Cl和Ca(OH)2制备NH3
解析:首先写出各应用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再根据元素的化合价是否变化判断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A项主要发生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其中O元素由-1价变成0价和-2价;B项发生反应:2Al2O3(熔融)应:N2+3H2
4Al+3O2↑,Al元素由+3价变成0价,O元素由-2价变成0价;C项发生反2NH3,N元素由0价变成-3价,H元素由0价变成+1价;D项发生反
应:2NH4Cl+Ca(OH)2CaCl2+2NH3↑+2H2O,元素化合价未发生变化,为非氧化还原反应。 答案:D
5.将等物质的量的SO2气体和Cl2同时作用于湿润的红色布条,则布条的颜色( ) A.变白色 B.变无色 C.不变色 D.先褪色后又复原 解析:SO2+Cl2+2H2OH2SO4+2HCl,而H2SO4和HCl都不具有漂白性。 答案:C
6.从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大量制取硝酸铜最宜采用的方法是( ) A.Cu+AgNO3Cu(NO3)2 B.Cu+HNO3(稀)Cu(NO3)2 C.Cu+HNO3(浓)Cu(NO3)2 D.CuCuOCu(NO3)2
解析:A项原料不廉价,B、C有污染性气体产生。 答案:D
7.如下图所示,锥形瓶内盛有气体X,滴管内盛有液体Y。若挤压胶头滴管,使液体Y滴入锥形瓶中,振荡,过一会儿,可见小气球a鼓胀起来。气体X和液体Y不可能是 ( )
X Y A NH3 H2O B SO2 NaOH溶液 6 mol·L-1 H2SO4溶C CO2 液 6 mol·L-1 Na2SO4溶D HCl 液 解析:气球鼓胀,说明锥形瓶内压强变小,即挤入的液体Y能溶解X或能与X发生反应,A中NH3溶于水,B中SO2与NaOH溶液反应,D中Na2SO4溶液中含水,HCl也可以在其中完全溶解,A、B、D均都满足要求,只有C中CO2不与H2SO4溶液反应,也很少溶解,C符合题意。 答案:C
8.关于SO2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它可使石蕊溶液褪色 B.它与水作用生成H2SO4
C.它能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BaSO3沉淀
D.等物质的量的Cl2和SO2通入品红溶液中,品红溶液不褪色 解析:A项,变红;B项,生成H2SO3;C项,SO2与BaCl2溶液不反应。 答案:D
9.往2支分别装有浅绿色的Fe(NO3)2和FeSO4溶液的试管中分别逐滴加入稀盐酸时,溶液的颜色变化应该是 ( ) A.前者基本没有改变,后者变黄色 B.前者变黄色,后者也变黄色 C.前者变黄色,后者基本没有改变 D.前者、后者都没改变
解析:N在酸性条件下具有强氧化性,会把Fe2+氧化成Fe3+,显黄色,而稀硫酸不能将Fe2+氧化。 答案:C
10.工业上将氨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体通过铂—铑合金网发生氨氧化反应,若有标准状况下V L氨气完全反应,并转移n个电子,则阿伏加德罗常数(NA)可表示为 ( )
A. B.
C. D.
解析:NH3被催化氧化转化为NO,转移电子数为5,由题意可得5V L/22.4 L·mol-1×NA=n,解之得NA=22.4n/5V,故答案为D。 答案:D
11.对下列事实的解释错误的是( )
A.在蔗糖中加入浓硫酸后出现发黑现象,说明浓硫酸具有脱水性 B.浓硫酸和浓盐酸混合可制得氯化氢,说明浓硫酸是一种难挥发的酸 C.常温下,浓硫酸可以用铝罐贮存,说明铝与浓硫酸不反应 D.反应CuSO4+H2SCuS↓+H2SO4能进行,说明CuS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硫酸
解析:Al与浓硫酸发生“钝化”,不是不反应,而是Al被浓硫酸氧化成致密的氧化物薄膜。 答案:C
12.(2015课标全国Ⅰ,8)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8 g D2O和18 g H2O中含有的质子数均为10NA B.2 L 0.5 mol·L-1亚硫酸溶液中含有的H+数为2NA
C.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时,生成0.1 mol氧气转移的电子数为0.2NA D.密闭容器中2 mol NO与1 mol O2充分反应,产物的分子数为2NA 解析:D2O的摩尔质量为20 g·mol-1,则18 g D2O和18 g H2O的物质的量不同,所含的质子数不同,A项错误;亚
硫酸为弱酸,水溶液中不完全电离,故B项错误;由可知,生成0.1 mol 氧气时转移电子为0.2NA,C项正确;NO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但常温下,二氧化氮与四氧化二氮之间的转化存在化学平衡,故产物的分子数小于2NA,D项错误。 答案:C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40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40分)
13.(10分)国外正在研究用Na2SO3吸收法作为治理SO2污染的一种新方法:①用Na2SO3水溶液吸收SO2;②加热吸收液,使之重新生成Na2SO3,同时得到含高浓度SO2的水蒸气。写出上述两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 ; (2) 。
解析:Na2SO3性质类似于CaCO3,NaHSO3性质类似于Ca(HCO3)2。 答案:(1)Na2SO3+H2O+SO22NaHSO3 (2)2NaHSO3Na2SO3+H2O+SO2↑
14.(10分)小刚同学探究二氧化硫分别与BaCl2溶液、Ba(OH)2溶液反应的实验。请回答有关问题。 (1)少量SO2通入到Ba(OH)2溶液中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为 , 过量的SO2通入到Ba(OH)2溶液中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为 。
(2)小刚同学将SO2通入到BaCl2溶液中,出现了异常现象,看到了明显的白色沉淀,为探究该白色沉淀的成分,他设计了如下实验流程: 所得悬浊液观察现象,并判断 则操作①的名称为 ,试剂A的化学式为 。实验表明,小刚加入试剂A后,白色沉淀未见溶解,则该白色沉淀的成分是
(填化学式),产生该白色沉淀的原因是 。
解析:(1)少量SO2通入Ba(OH)2溶液时生成正盐,过量SO2通入Ba(OH)2溶液时生成酸式盐。
(2)白色沉淀应为BaSO4,因为BaSO3溶于盐酸,所以试剂A应用盐酸,不溶解进一步说明是BaSO4,不能用HNO3或H2SO4,因为HNO3将+4价硫氧化为+6价硫产生S答案:(1)SO2+Ba2++2OH-BaSO3↓+H2O
,而H2SO4会提供S
。
白色沉淀 SO2+OH-HS
(2)过滤 HCl(填H2SO4或HNO3均不正确) BaSO4
SO2溶于水生成H2SO3,H2SO3被O2氧化为H2SO4,H2SO4与Ba2+生成BaSO4 15.(10分)现代生产硝酸的重要方法是氨的催化氧化法。
(1)(4分)第一阶段:氨氧化成NO,化学方程式为 ;若没有催化剂,氨只能在纯氧中燃烧生成N2,有关化学方程式为 。
(2)(2分)第二阶段:NO氧化成NO2,NO2被水或稀硝酸吸收生成硝酸。若用水吸收NO2,化学方程式为 。
(3)(4分)从吸收塔出来的尾气中尚含有少量未被吸收的 ,为消除它们对大气的污染,可用烧碱溶液吸收,制得重要的化工原料NaNO2,其化学方程式为 。
答案:(1)4NH3+5O24NO+6H2O 4NH3+3O22N2+6H2O (2)3NO2+H2O2HNO3+NO (3)NO、NO2 NO+NO2+2NaOH2NaNO2+H2O
16.(10分)为了证明铜与稀硝酸反应产生一氧化氮,某校学生实验小组设计了一个实验,其装置如下图所示(加热装置和固定装置均已略去),B为用塑料网包裹的石灰石,内装块状碳酸钙固体;E为一个空的蒸馏烧瓶;F是
用于鼓入空气的双连打气球。
(1)实验时,先将B装置下移,使碳酸钙与稀硝酸接触产生气体,当C处产生白色沉淀时,立刻将B装置上提,使之与稀硝酸分离。该组学生设计此步操作的目的为 。
(2)将A中铜丝放入稀硝酸中,给装置A微微加热,在装置A中产生无色气体,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装置E中开始时出现浅红棕色气体,用F向E中鼓入空气后,可观察到烧瓶E内气体颜色加深,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
(4)一段时间后,C中白色沉淀溶解,其原因是 。 (5)装置D的作用是 。
解析:CaCO3与HNO3反应,生成CO2,排出装置中的空气,A为制NO的装置,E为向下排空气法收集NO,C中为澄清的石灰水,CO2与之反应生成CaCO3,而用F鼓入空气后,NO变为NO2,进入到C中后,生成HNO3,使白色沉淀溶解,D为尾气处理装置。
答案:(1)产生二氧化碳,排出装置中的空气
(2)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3)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未能排尽烧瓶中的空气,少量NO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少量的红棕色的NO2;鼓入空气后,NO与氧气反应,生成大量的红棕色的NO2
(4)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生成硝酸,硝酸使白色碳酸钙沉淀溶解 (5)吸收尾气,防止污染大气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