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张镇幼儿园课题文献综述
讲述交流与分享图书中的内容。“角色游戏区”要求幼儿能用礼貌言行,能自己选择游戏伙伴;自行分配调整角色,共同协商处理问题,游戏结束能分工按类整理材料等。
六、发展3—6岁幼儿合作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合作是双向的、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和协调一致的言行才能完成。但在具体的游戏活动中,往往因为双方的兴趣不一致或观点不同等产生矛盾冲突,而幼儿的合作技能又比较缺乏,致使活动不能顺利进行。因此,帮助幼儿掌握合作方式,提高合作技巧,是发展幼儿合作能力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1.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1)激发幼儿兴趣。
兴趣是推动幼儿探索和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那么,如何培养幼儿对合作的兴趣呢?就是要珍视孩子的好奇心,让幼儿感觉到与人合作是一件有趣的事,激发幼儿尝试与人合作的欲望,帮助幼儿克服不良心理,大胆与他人合作。 我们可以通过文艺作品和身边的事例激发幼儿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如故事《狐狸和兔子》,幼儿通过讨论、分角色扮演,体会出“合作的力量是巨大的”,从而使幼儿喜欢与同伴合作,对与同伴合作保持一种持续的兴趣,为进一步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奠定基础。 (2)树立良好的合作榜样
幼儿在生活中,较多的是模仿他人的行为,因此要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首先教师必须以身作则。在教学工作,日常管理中,与搭班老师、阿姨友好协作,比如,在开展活动时,搭班老师共同合作。一位指导幼儿开展活动,另一位则帮忙准备摆放、分发材料。又如和搭班老师一起协商、布置班级环境;午餐时与阿姨一起收拾和整理桌子,打扫卫生等,以实际行动给幼儿树立合作的榜样。反之,教师之间,教师与保育员之间的某些不合作行为,也为幼儿产生直接的消极影响。因此,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行为。
(3)注意物质环境的创设中渗透合作内容
在班级墙面环境中注意结合分享与合作的主题内容,鼓励幼儿主动参与,师生合作共同布置。如在开展《我是中国人》主题之“我们一起登长城”活动,我们利用墙面,让孩子们通过绘画、制作等形式来共同制作长城,并表达愿意共同
9
登上长城的心愿。孩子们尝试利用牛奶盒等裁剪制作“烽火台”;在牛皮纸上由下而上地“砌”砖头,再正反折叠剪的方法来制作“古城墙”,再将各自剪折的“古城墙”,与“烽火台”全部连接起来。由于“工程”比较浩大,在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努力下终于一起完成了“长城”的创作,孩子们还画了自画像,一起“登”上长城。通过活动孩子们体会到了合作的重要性,及与他人合作的快乐。 (4)鼓励孩子收集一些合作互助的资料。
在开展“学做小雷锋”主题时,有意识的请幼儿去收集一些雷锋中合作、互助的资料。通过交流分享各自收集的资料,孩子们也能从中体会出合作的重要性,加强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2.教师多组织合作活动,提供幼儿产生合作的机会。
如“做做玩玩游戏”,设计了“编辫子”“恐龙乐园”等活动,让幼儿充分体验独自玩与合作玩的不同感受,逐渐让幼儿意识到与同伴合作才能较快达成目标,合作是游戏成功的“阶梯”。再如“结构游戏”,设计了“公园”“城堡”“铁路”等主题,刚开始,常常出现一组孩子各执己见、游戏迟迟不能开展的情况,对此老师没有加以直接干预,而是让孩子们在游戏结束后自己寻找游戏失败的原因,从而悟出怎样的合作方式是恰当的,逐步学会与他人的合作。还有“体育游戏”,设计了“小蜜蜂”“运送伤员”“小小杂技员”等合作游戏。孩子们在玩中体验到合作的愉快,合作行为逐渐由被动型转为主动型。 3.教给孩子合作的方法
幼儿可能不会在需要合作的情景中自觉地表现出合作的行为,也可能不知如何去合作,这就需要教他们合作的方法,指导幼儿怎样合作。 (1)学习合作语言
自我中心特点明显、不善于与人合作的幼儿平时往往缺少友好交流和商量的语言,而这些友好的语言正是合作开始的引子。因此,我经常利用一些情境让幼儿学习合作性的语言,如“你好,我能和你一起玩吗?”“我们一起来做,你觉得怎么样?”“我来帮你,好吗?”合作性的语言可以为幼儿的合作行为做好铺垫。掌握了合作性语言后,幼儿的合作行为就会增多了。
10
除此以外还应让他们学会一些交往的态度、表情、动作等。例如在幼儿游戏时,教师可以以“大朋友”的身份参加到活动中去,积极引导和做好示范,帮助幼儿克服困难情绪,培养他们的兴趣,学习掌握交往规范。 (2)教会与同伴协商的方法,
比如,搭积木或玩商店游戏前,应大家一起商量,分工合作;遇到矛盾时,要协商解决问题;当玩具或游戏材料不够用时,可相互谦让、轮流或共同使用;当同伴遇到困难时,要主动用动作、语言去帮助他;当自己遇到困难、一人无法解决时,可以主动找小朋反协助,等等。通过这些具体的合作情景,帮助幼儿逐渐习得合作的方密策略。 4.强化幼儿的合作情感体验。
幼儿在与小伙伴交往中逐渐学会合作后,在交往中感受到合作的愉快,会继续产生合作的需要,产生积极与人合作的态度。这时,教师让幼儿体会合作成功的快乐情绪主要可运用以下几种方法:
(1)成果展示交流法,如:展示幼儿的合作画,让幼儿欣赏到合作后的成果,产生愉快情绪。并让合作顺利的幼儿讲一讲是怎样合作成功的。
(2)表扬法,教师看到幼儿能与同伴一同友好配合地玩耍,或协商,或询问,或建议,或共享,或给以帮助,或求助时,要及时给予表扬。如在户外运动:发现侯嘉琦主动搀扶张文龙过竹梯桥,就此事在集体面前表扬,激励起其他孩子向她学习。
(3)激励法,对合作中有冲突的幼儿要给予指导和激励使他们也产生积极情绪。教师的评价对幼儿的情绪很重要,这是使幼儿能否体验成功的关键。所以教师要对幼儿合作后的结果给予恰当的肯定和激励。
对合作不好的幼儿给予肯定也要和鼓励。以免对合作对方产生抱怨情绪,从而打消继续合作的积极性。
(4)比较法,比较此次合作与上次不合作或不愉快的合作,引导幼儿自己从中找原因,以便下次更好的合作。
5.积极争取家长配合,保持家园教育的一致性
11
通过家长会、家园联系专栏、家园联系册、平时接送时间等做好家长工作,帮助家长认识培养孩子合作能力的重要性,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共同培养孩子良好的交往行为。
建议家长在家中,家长也应适宜地引导孩子为同一个目标而合作。和幼儿共同制作小玩具、小制作;让孩子做小助手,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如剥毛豆、整理屋子等;一起为班级主题活动收集一些资料等。经常让孩子参与与大人一起合作完成某一件事,可以让孩子从中懂得齐心协力力量大的道理。
还可以结合节日如“三八”、“六一”等,邀请家长与孩子共同表演节目,玩游戏,加强亲子之间的合作。 七、成果转化情况及应用前景
1、加速了幼儿合作能力的提高,对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以及健全人格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如大班组的“在做做玩玩中培养幼儿合作能力的实践研究”, “始终合作,完成作品”的幼儿由实验前的22%上升到68%;而中班组“在结构游戏中培养幼儿合作能力的实践研究”,“始终合作,完成作品”的幼儿由实验前的11.3%上升到83.7%。说明我们的研究是卓有成效的。
2、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教师在研究中成熟起来。课题组成员中有一人被评为“顺义区学科带头人”,两人被评为“顺义区骨干教师”;教师撰写论文、经验总结近二十篇,教学随笔十余篇。其中,魏利老师的教育叙事《会跑步的轮胎》、朱黎明老师的《游戏让体育活动更有趣》、《快乐分享开心合作》,展出的课题资料以及教学活动“毛毛虫变变变”得到了好评。另外,还结集了《在游戏教学中培养幼儿社会性的实践研究成果集》等园刊。
3、探索出了在游戏中培养幼儿合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即合作意识的树立、产生合作的需要、合作技能的提高、体验合作成功的愉悦。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应为幼儿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并加以指导。\而\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这也是新《纲要》社会领域目标中明确提出的。我们的合作教育,始终以新《纲要》精神为指导,以游戏为载体,着眼于幼儿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研究。四年多的实践,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第
12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