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2年秋学期期末八年级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2年秋学期期末教研片教学调研
八年级语文试卷
学校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密????封????线????内????不????准????答????题?????? (考试时间:12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考试形式:闭卷) 题 号 得 分 评卷人 一 二 (一) (二) (三) (四) 三 总 分 一、积累与运用。(35分)
1.填空。(10分)
(1) 商女不知亡国恨, 。 (杜牧《泊秦淮》) (2) 落红不是无情物, 。 (龚自珍《己亥杂诗》) (3) ,今日又南冠。 (夏完淳《别云间》) (4) ,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5) ,提携玉龙为君死。 (李贺《雁门太守行》) (6) 登高望远,兴发豪情,古人独占高峰。《望岳》中“ , ”是杜甫志满于山的千秋慨叹;《登飞来峰》中 “ , ”则是王安石对杜诗精髓的延续传承。 (7) 庭下如积水空明, ,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回答问题。(7分)
【甲】我与汉字形影不离,朝夕相处。忧伤时,汉字为我擦泪□欢乐时,汉字为我鼓掌。 ;课下写作时,携汉字低声吟唱。
【乙】(A)一个民族的文化能否得到复兴,不是取决于它吸收了多少外来文化的精华,而是取决于这个民族的优秀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传承。(B)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根,是中华民族的血液,它为我们留下了万千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C)即使在网络时代,我们也要越来.
越深ān自己的母语,不能让汉字沦为失落的文明。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2分)
脍炙人口( ) 深ān .
(2)在“□”内填上正确的标点符号。(1分) “□”内的标点是 (3)请结合甲段文意,仿照画浪线句,补全空缺内容。(2分)
, 。 (4)【乙】段A、B、C三句有一个是病句,请找出来并说明修改意见。(2分)
句是病句,我的修改意见是:
八年级语文·期末·第 1 页 共 11 页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句是(2分)【 】 ..
A. 在这场意外事故中,我们大家都受益匪浅。 ....
B. 以《中国好声音》为代表的各类选秀节目正在各电视台如火如荼地进行。 ....C.“阳光体育运动”实施以来,各级各类学校因地制宜,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 ....
D. 李娜沉着应战、顽强拼搏,终于获得法国网球公开赛冠军,实现了她梦寐以求的愿望。 ....4.选出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2分) 【 】 ..(1)尽管“朋”“友”两字各有所指,后来人们往往把这两个字连在一起使用,指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帮助的人。 (2)“朋”在古代是一个货币单位,相当于现在的元、角、分。“友”在甲骨文中就是把两只右手合在一起,表示两个人握手的意思。 (3)这里的“朋”“友”已不分彼此,互为一体了。 (4)“朋友”是人们现实生活中最常用的词语,在我国古代,“朋”和“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含义。 A.(2)(1)(3)(4) B.(4)(2)(3)(1) C.(2)(1)(4)(3) D.(4)(2)(1)(3) 5.【名著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并回答问题。(6分) “妈一定刚刚起床,可是我已经下班回来了,”他一面想着,一面加快脚步,嘴里吹着口哨。“离开学校倒也好。反正那个该死的神父是不会让你好好念书的,现在我恨不得吐那家伙一脸唾沫。”他正想着,已经到家了。
(1)这段文字节选自名著《 》,语段中的“他”是 ,此人在 的影响下,逐步走上革命道路。(3分)
(2)结合原著中这段文字之外的相关内容,说说他为什么对神父如此愤恨。(3分)
答: 6.【综合性学习】(8分) 汉字作为民族文化的承载工具,横竖撇捺都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让我们一起走近汉字,完成以下任务。 (1)【汉字起源】参考图片及“孝”的古文字,猜猜“孝”的本义。(2分)
本义:
(2)【汉字传承】(4分)
2012年5月31日,首届中国汉字文化节盛大开幕。下面是小记者的采访片段,请在横线上补写出恰当的内容。
小记者:张教授,您好!我是一名校报小记者,请您谈谈汉字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张教授:好的。总的来说,电脑等现代技术的广泛使用,改变了人们的书写习惯,“提笔忘
八年级语文·期末·第 2 页 共 11 页
字”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汉字的丰富内涵正逐渐流失,由汉字传承的中华文化有衰败倾向。
小记者: 张教授:也不能完全这么说。汉字历史悠久,字形优美,内涵丰富,有很强的生命力,越来越受到有识之士的重视,而且全球范围内的汉语热也不断升温。本次活动,正是为搭建交流平台,引发公众思考,推动中华文化发展而举办的。
小记者:哦!我明白了。建议本次活动增设一条宣传标语: 。
张教授:拟得不错,很切合本次活动的主题。
(3)【汉字美化】:近年来,很多中学生不重视汉字的书写,字迹潦草、书写不规范等现象屡见不鲜,针对此现象,请你给学校提两条加强写字教学的建议。(2分)
二、阅读理解。(55分)
(一)阅读下面【甲】【乙】两首诗歌,完成7-8题。 (6分)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丰乐亭游春三首[1] (其一) 欧阳修
绿树交加山鸟啼,晴风荡漾落花飞。鸟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归。
【注释】[1]此诗作于庆历七年,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的第三年。丰乐亭,在琅琊山幽谷泉上,距醉翁亭不远,为欧阳修所建。
7.两首诗都写春天景物,但时段不同,白居易写的是 时的景物,欧阳修写的
是 时的景物。(2分)
8.欧阳修诗的三四两句,除用拟人手法外,还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两种手法各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修辞手法:拟人、 (1分)
表达效果: (3分) (二) 阅读【甲】【乙】两个文言语段,完成第9-12题。(16分)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
[1][2]
【乙】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然万竹中雪子敲戛,铮铮有声,
[3]
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自叹每有欲往,辄复不遂。然流行坎止,任之..而已。鲁直所谓﹕“无处不可寄一梦”也。 ――袁中道《游居柿录》 注释[1]沙市:在湖北江陵县东南十五里长江北岸。 [2]雪子:即霰,南方称雪子。
[3]流行:远行。坎止:静止。
八年级语文·期末·第 3 页 共 11 页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 (2)犬牙差互 ...(3)自叹每有欲往 (4)辄复不遂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
11.甲文“潭中鱼??皆若空游无所依”从侧面表现了 ;
乙文“万竹中雪子敲戛铮铮有声”反衬了 。(4分) 12.甲乙两文表现了不同的思想感情,甲文抒发了 ;
乙文表现了作者 的情趣。(4分) (三)阅读《苏州园林》选段,完成13-16题。(共13分)
①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臵。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臵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②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13.选文第①段的主要内容是 ,其中“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一句从 的角度突出了假山堆叠的艺术效果。(3分)
14.文中说“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臵”,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明是怎样配合布置的。(3分)
15.选文第②段语言生动优美,请举一例具体分析。(3分)
八年级语文·期末·第 4 页 共 11 页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