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史

中国教育史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6 22:23:37

一、 两汉时期的太学 1、时间和培养目标

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

2、太学的教师与学生:博士和博士弟子。 3、太学的教学内容:从今文经学到古文经学。(熹平石经) 4、太学的教学形式:个别教学、集会讲经、次第相传。 5、太学的教学风气:重师法和家法。

6、太学的考试制度和方法:“设科射策”、开卷、对策、口试。 太学教官博士由博通儒学,并对其中一经有精深造诣的学者充当,其主要职责是向太学生传授经学。

师法、家法:一般来说,师法是指汉初立为博士或著名经学大师(如董仲舒)的经说。如果大师的弟子对师说有所发展,能够形成一家之言,被学术界和朝廷承认,便形成家法。因此西汉多论师法,东汉多论家法。其实,师法、家法在发展过程中也是相对的,对上是家法,对下则又是师法。师法演为家法,表明学术在稳定中发展。 二地方官学 郡国:学

县道邑、侯国:校 乡:庠 聚:序

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学的中落 一、中央官学 二、地方官学

第四节隋唐官学的复兴

一 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

1、设国子学:目的是“殊其士庶,异其贵贱”。 2、设分科大学:冲破了汉以来儒家学说垄断太学课程的局面,对隋唐的分科教育很有影响。 3、设律博士。开后世律学之先河。 4、四门小学。

5、北魏正式建立郡国学校制度

公元3至6世纪是我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频繁、政局动荡不安,该时期的学校教育总体上说来是官学时兴时废,教育的延续主要通过私学进行,但该时期的学校教育也发生了一些新的变革,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 三国时期(魏、蜀、吴)的官学基本上承袭汉制,兴修太学,重视儒家学术,传授儒家经典,制定“五经课试法”。

“五经课试法”的基本程序是:

刚入太学的预备生学满两年,并经考试能通一经者成为正式生,未通者被遣送回家;学满两年经考试能通二经者可成为文学掌故,未通者经补考也可成为文学掌故;文学掌故满两年并能通三经者可成为太子舍人,未通者经复试再通过者也可成为太子舍人;太子舍人满两年并能通四经者可成为郎中,未通者经复试再通过者也可成为郎中;郎中满两年并能通五经者可量才录用,未通者经复试再通过者也可录用。

“五经课试法”既规定了太学的学习内容,也建立了定期的考试制度和选士制度,把学校教育与文官选拔考试相结合,对于太学的稳定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二、隋朝的官学

三、唐代的官学

四、隋唐时期官学发展的特点

1、建立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教育行政体制

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中央官学由国子监和国子祭酒负责,地方官学由地方长史负责;二是统一管理和对口管理并举,以统一管理为主。中央设国子监统一管理全国的教育事业,同时将一些专科学校如医学、艺术、天文学等由各专职行政部门管理。 2、建立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

从入学到毕业都有制度化规定,如考试制度有旬考、岁考、毕业考试;假期分长假和短假两种,长假又分田假(5月份,田里麦子成熟之际放假)和授衣假(9月份,天气转凉需要添加衣服时放假),每次放假一个月。短假又称旬假或常假,每10天放假一天。这是我国放假制度的由来,后来吸收欧美国家的经验,将假期安排在每年寒暑两季。 3、扩充教育内容和知识范围

唐朝把儒家经典分为大经、中经和小经。大经包括《礼记》和《左传》,中经包括《诗经》《周礼》和《仪礼》,小经包括《周易》《尚书》《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另有公共必修课《孝经》和《论语》。不同的学校学习不同的内容,并且学习时间不同。各种类型的专科学校如书学、律学、算学、医学、崇玄学也为学生开设了广泛的专业课程。但总的说来,各种类型学校仍以传授儒家经典为主要职责。 4、教育等级性明显

唐朝政府明文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招生标准,达官显贵子弟可进入专门的贵族学校如四门学、太学等,一般庶民子弟只能进入水平较低、待遇较差的专科学校。前者毕业后成为各级官吏的候选人,后者毕业后只能成为专业人才。 5、学校类型多样化

唐朝的学校既有以讲授儒经为主的学校,也有以传授专业知识为主的专科学校,还有行政部门中附设的训练机构。但在所有的学校中,经学教育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6、学校布局较广

中央有中央官学,地方有府州县学,乡里有乡学,还有私学和家学,它们一起担负着培养人才和传播知识的重任。 7、重视医学教育

唐朝在中央和地方都设有医学校,培养医学人才。 8、教育、研究和行政机构合为一体

如弘文馆和崇文馆既担负整理图书的任务,又招收学生从事教育活动,因此既是一个研究机构,又是一个教育机构,这是唐朝教育的一大特色。

第五节宋元官学的发展

一 北宋的三次兴学运动对官学教育的影响 兴学背景

宋王朝对科举取士的特别重视,而学校教育相对衰落。宋初八十三年间,官学状况与唐末五代时期差不多。教育不振,只重科举,结果所取人才,并无真才实学。 宋祁等奏:“教不本于学校,士不察于乡里,则不能核名实。有司束以声病,学者专于记诵,则不足尽人才。臣等参考众说,择其便于今者,莫若使士皆土著而教之于学校。然后州县察其履行,则学者修饬矣。先策论,则文词者留心于治乱矣;简程式,则宏博者得以驰骋矣;问大义,则执经者不专于记诵矣。” (一) 庆历兴学

公元1044年(宋仁宗庆历4年),在范仲俺的主持下,北宋开始第一次兴学运动。这次运动

的主要措施包括3个方面: 1、普遍设立地方学校。 2、改革科举考试。

3、创建太学,并采用分斋教学的形式。

庆历教育改革最终失败,虽然州县兴学之令并未取消,亦只依地方官吏之好恶而兴废。科举全部恢复旧制。

庆历兴学开启了宋代的新学风,促进了两宋教育发展。尤其是倡导“明体达用”之学,取胡瑗苏湖教法著为太学令,对于北宋学术风气的形成,是有深刻影响的。 (二) 熙宁兴学 公元1070年(宋神宗熙宁3年),在著名改革家王安石的主持下,北宋开始第2次兴学运动。这次运动的主要措施包括4个方面: 1、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 2、恢复和发展州县地方官学。

3、恢复与创立武学、律学、医学等专科学校。 4、编撰《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 太学三舍选察升补之法

将太学分为外舍、内舍和上舍三个程度不同,依次递升的等级。

外舍:定额700人,地方官学所送学生经考试合格者入学。每月一试,每年举行一次升舍考试,成绩第一、二等者再参考平时表现升入内舍。

内舍:定额300人,每两年举行一次升舍考试成绩为优、平者再参考平时表现升入上舍。 上舍:定额100人,每两年用科举考试的“省试法”考核,上等者免殿试直接授官,中等者免省试直接参加殿试,下等者免乡试直接参加省试。 (三) 崇宁兴学

公元1102年(宋徽宗崇宁元年),蔡京主持了北宋的第3次兴学运动。这次运动的主要措施包括5个方面:

1、在州、县两级普设学校,并在路一级设提举学事司进行管理。 2、建立县学、州学、太学三级联系的学制系统。 3、新建辟雍,并扩大了太学的名额。

4、恢复医学,新设算学、书学、画学等专门学校。 5、罢科举,改由学校取士。 北宋三次教育改革,虽前两次均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但都不同程度地将北宋的学校教育事业向前推进了一大步。第三次教育改革的主持人是蔡京,被称为“六贼”之首。但在执政任内,尚大事兴学,力主学校教育改革,对宋代的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元朝的官学

1、国子学中采用“升斋等第法”和“积分法”。

积分法是累积计算学生全年学业成绩的方法。始于宋太学,完善于元国子学。有利于督促学生平时的学习。

2、 中央设置了掌管全国地方学校的行政机构――大司农司。

第六节明清时期官学的衰落 一、明代的国子监教育

明代的国子监,开始设在南京,后来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又在北京设了一个国子监,所以明代国子监有南,北两监之分。纵观我国封建官学教育,就官学的兴盛而言以唐代为最,但从学校制度的建设而言则以明代国子监为最。

1、教师和学生

(1)教官分工的精密化。 管理人员:

祭酒:总管监务大事的正职。 司业:协调各馆课程的副职。 监丞:督察教官,监生的总管。 教学人员:博士、助教、学正,学录 教辅后勤人员:

典簿,管理文书和钱粮出纳 典籍,管理书库和书籍

2)学生来源的多样化掌撰,管理师生伙食。

举监:在京会试落第的举人,由翰林院择其优秀者送入国子监; 贡监:从各地方官学选送到国子监的学生; 荫监:三品官以上子弟或功臣,外戚子弟;

例监:百姓捐资纳粮于国家后,政府特许其子弟入学的,又称“民生”。 2、教学制度--分斋教学:

明代国子监借鉴宋、元太学分舍分斋的教学模式,分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智、广业六堂教学。凡通《四书》未通经者,住正义、崇智、广业三堂;一年半以后,文理条畅者升修道、诚心两堂;又一年半,经、史兼通,文理俱优者,升率性堂。 3、 考试制度--积分法

率性堂为高级,升入后即实行积分法,在一个季度里,第一个月试本经义一道,第二个月试论一道,诏、诰、表、内科一道,第三个月试经史策一道,判语二条。每次考试,文理俱优者给一分;理优文劣者给半分;言不及义者无分。一年内得八分者为及格,给予出身,不及格的,仍坐堂肄业。如有才学超异的,报告给皇帝裁夺 4、 实习制度-- 监生历事制 明初国子监还实行“历事制”,规定国子监生学习到一定年限,分到政府各部门“先习吏事”。历事期间,他们白天到各部门值班,晚上则归宿国子监斋舍,温习功课。有的学生还被远派到州、县历事。历事时间短则三月,长则一年。期满后考核任官。“历事制”可视为是一种实习制度。

5、考勤制度——“勘合簿”和“出恭入敬牌”。

勘合簿类似于今天的点名册,每堂一本,坐堂一天,画一红圈,缺席一日,画一黑圈,红圈达七百个才合格。“出恭入敬牌”每人一块,相当于现在学校的校徽或者学生证,出入国子监都要出示此牌,上厕所也必须持领此牌 二、清代的官学

清代学校教育制度基本承袭明代旧制。中央官学设有国子监和特殊性制的宗学、旗学、觉罗学,还有算学馆及俄罗斯学馆等;地方官学设有府、州、县等“儒学”。此外还有书院。清代的学校制度比较完整,但因特别重视科举,所以较之前代更加有名无实,形同虚设。 (一) 中央官学

1、国子监,又称太学国子监生分别编在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六堂肄习,分内外两班,学生最多时共计三百名。

2、算学馆初于康熙九年(1670年)取满洲官学生六人汉军官学生四人,令钦天监教肄。至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始设算学馆于畅春园,选八旗子弟入学学习算法。

3、俄罗斯学馆雍正六年(1728年)俄罗斯遣其陪臣子弟鲁喀、佛多德、宜畹等到京,恳请肄业。清廷即在北京国子监下设立“俄罗斯学馆”,选派汉满教师,教授其学习汉满语文及经

搜索更多关于: 中国教育史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一、 两汉时期的太学 1、时间和培养目标 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 2、太学的教师与学生:博士和博士弟子。 3、太学的教学内容:从今文经学到古文经学。(熹平石经) 4、太学的教学形式:个别教学、集会讲经、次第相传。 5、太学的教学风气:重师法和家法。 6、太学的考试制度和方法:“设科射策”、开卷、对策、口试。 太学教官博士由博通儒学,并对其中一经有精深造诣的学者充当,其主要职责是向太学生传授经学。 师法、家法:一般来说,师法是指汉初立为博士或著名经学大师(如董仲舒)的经说。如果大师的弟子对师说有所发展,能够形成一家之言,被学术界和朝廷承认,便形成家法。因此西汉多论师法,东汉多论家法。其实,师法、家法在发展过程中也是相对的,对上是家法,对下则又是师法。师法演为家法,表明学术在稳定中发展。 二地方官学 郡国:学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