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09年01月00399学前游戏论试卷和答案
全国2009年1月自考学前游戏论试题
课程代码:00399
本试卷分A、B卷,使用2003年版本教材的考生请做A卷,使用2001年版本教材的考生请做B卷;若A、B两卷都做的,以B卷记分。 A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1分,共24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30年代左右,出现了最早的一批游戏理论,在今天被称为“经典的游戏理论”,下面不属于经典游戏理论的是( D )10-251 A.剩余精力说 B.生活预备说 C.复演说 D.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
2.世界上第一个系统研究了儿童游戏,并把游戏作为幼儿园教育基础的教育家是( A )9-241 A.福禄培尔B.柏拉图 C.夸美纽斯 D.蒙台梭利
3.奠定了我国儿童游戏研究基础的是( D )9-247 A.张雪门 B.陶行知 C.张宗麟 D.陈鹤琴
4.在我国,儿童游戏理论与实践基本处于移植阶段的是( B )9-248 A.从20世纪20年代左右至建国初期 B.从建国初期到“十年浩劫”之前 C.“十年浩劫”时期 D.“十年浩劫”后至今
5.20世纪80年代以后流行的两种游戏理论分别是( B )10-251 A.发泄论、认知发展论 B.觉醒论、元交际论 C.生活预备说、觉醒论 D.活动论、发泄论
6.现代西方心理学流派中,最重视游戏问题的一个派别是( D )10-255
A.经典学派B.认知发展学派 C.社会文化历史学派
D.精神分析学派
7.把游戏的发展划分为三种类型或水平:练习性、象征性、规则性游戏的心理学家是( A )10-269 A.皮亚杰 B.伯莱茵
C.弗洛伊德 D.维果茨基
8.早期的理论研究中,一直深刻影响后来人们对游戏的理解的观点是( B )1-10 A.社会性本质观 C.非自觉性理解
B.生物性本质观 D.生物—社会性理解
9.克拉思诺和佩培拉的游戏四因素论包括( C )1-25 A.创造性、肯定的情感、内部控制、虚构性 B.灵活性、内部控制、虚构性、内部动机 C.灵活性、肯定的情感、虚构性、内部动机 D.外部规则束缚、肯定的情感、内部控制、虚构性
10.从角色扮演角度区分,不能说明儿童在游戏中的角色是( C )1-32 A.互补性角色 B.机能性角色 C.本我性角色 D.想象或虚构性角色
11.按照儿童在游戏中的体验形式,将之分为机能、想象、制作、接受等四种游戏的心理学家是( B )2-45 A.帕登 B.比勒
C.戴伊 D.萨顿·史密斯
12.儿童自主自发表现出的一种活动,其目的隐含于游戏活动本身的本体性游戏,也称之为( A )2-51 A.目的性游戏 B.工具性游戏 C.结果性游戏 D.过程性游戏
13.“只有当人是最充分意义的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并且只有当他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全的人。”说这句话的学者是( A )教材无标准答案 A.席勒 B.皮亚杰 C.弗洛伊德 D.维果茨基
14.儿童成就性动机主要激发的是( C ) 教材无标准答案 A.运动性游戏 B.智力游戏 C.合作性游戏 D.象征性游戏
15.影响儿童游戏的环境因素,从性质上可分为( B )4-100 A.心理和物质环境 B.物理和社会环境 C.生态和社会环境 D.物理和心理环境
16.使用精美逼真的玩具进行游戏,更可能的是促使幼儿( A )4-105 A.模仿 B.记忆 C.操作 D.创造
17.学前教育实施游戏的两条途径包括游戏的教育化和( A )5-127
A.教学游戏化 B.游戏化教学 C.教学游戏 D.教育的游戏化
18.就活动的方向来说,游戏和教育之间( C )5-126 A.是异大于同 B.是完全相同的 C.是完全不同的
D.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19.提倡就地取材,利用自然物和废旧物品自制玩具。这是玩具、材料选择与提供要求中的( A )6-146 A.经济适用B.符合卫生和安全要求 C.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 D.具有教育性
20.制定游戏计划过程中,将美工区的教育目标确定为“培养幼儿美感和动手操作能力”,这违背了( C )6-155 A.在确定游戏目标时,需考虑儿童年龄特点
B.制定游戏计划时,需结合对各游戏类型的教育功能特点的分析,确定侧重点不同的游戏目标 C.游戏的教育目标一定要有实际针对性,切忌过泛、过于笼统 D.游戏的计划和目标应体现出渐进发展性
21.给婴儿一些无法清洗或很难清洗的玩具、材料,这主要违背了( C )6-146 A.安全标准B.符合婴儿年龄特点的要求 C.卫生标准 D.考虑婴儿发展个别差异的要求
22.寻找声源(半岁前)属于婴儿游戏中的( C )7-188 A.活动性游戏 B.发展语言的游戏 C.感官游戏 D.智力游戏
23.指导幼儿表演游戏中,选择的文艺作品要符合的两个基本要求,一是便于幼儿理解,并富有教育意义;二是( D )7-218 A.情节性 B.戏剧性 C.娱乐性 D.表演性
24.亲子游戏的早期阶段和启蒙阶段是( A )8-224 A.婴儿时期B.学前时期 C.幼儿时期 D.儿童时期
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25.纽曼的“三内说”1-25
答:
纽曼提出,用控制( control)、真实性(reality)和动机(motivation)这三种指标来确定一种活动是不是游戏。游戏的特征是内部控制、内部真实、内部动机。 26.以物代物 2-57 答:
以物代物是用一种东西代替另一种不在眼前的物体,并且能够用被代替物的名称命名当前的物体。 27.角色游戏2-48
答:
角色游戏是以模仿和想象,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生活的游戏。 28.亲子游戏8-224
答:
亲子游戏是家庭内成人(父母等)与儿童之间发生的游戏。它既是儿童游戏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亲子交往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家庭中开展亲子游戏,对于改善亲子关系,提高家庭育儿的质量具有特殊意义。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29.认识游戏为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的意义和价值。1-17
答:
把游戏的本质概括为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把游戏看做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强调了儿童在游戏活动中内部的主观体验即主体性体验的决定性地位,有助于深化对游戏活动结构的整体和全面的认识。
(2)把游戏看做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充分地对游戏活动中儿童能动地驾驭和控制作为活动对象的客体的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主体性属性予以承认和肯定,以主体性在活动中的表现和程度对活动的性质进行本质上的辨别,不再把儿童的游戏和非游戏的非主体性活动相互混淆,深刻揭示了游戏本身所固有的、区别于其他活动的本质特征。
(3)把游戏看做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揭示游戏中儿童主体性发挥和发展的功能特性,展现出游戏满足儿童身心发展需要,促进儿童主动性、独立性与创造性发展,有益于儿童主体性培养,从而实现游戏活动的独特功能和价值。
(4)把游戏看做是儿童主体性的活动,充分肯定了儿童自身作为游戏主体的兴趣、需要、能力等在游戏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并不排除作为活动对象的客体(即周围的人和事物)对儿童游戏主体性发挥和发展的制约。
(5)把游戏看做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促使我们在促进和引导儿童的游戏的实践中,必须以尊重儿童的主体性为其根本前提和基础。
30.大众媒体对学前儿童游戏的影响。4-117 答:
一、电视是普及面最广、影响力最深的大众媒体之一。看电视节目是儿童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人们常常可以看到,孩子看了什么电视,就会在游戏中反映什么样的电视内容,扮演电视中的角色。电视对儿童游戏的影响是积极还是消极:
1、一方面取决于节目内容是否健康、是否适合于儿童的心理特点及发展水平, 2、另一方面取决于该子每天看电视的时间的长短是否适宜。
二、在时间长短的适宜范围内,儿童观看适合其身心水平、特点的电视儿童节目,是可以达到增长知识、丰富想象的效果的,并促进其游戏主题和角色扮演的多样化,有助于儿童游戏的发展。
三、孩子如果每天在电视机前坐的时间过多过长,无论什么样的电视内容(节目)都会影响到儿童的身心发展和游戏的发展。它会使身体特别是眼睛和大脑神经处于疲倦状态,影响到孩子的身体健康,也会削弱孩子身心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灵活性,对儿童游戏产生不利的影响。
四、一般幼儿观看电视的时间每天宜控制在半个小时左右,即使到了学前末期也不宜超过一个小时,这样才不致影响学前儿童游戏的积极参与,并有助于丰富儿童游戏的内容和发展儿童的想象力。
31.简述幼儿结构游戏的指导要点。7-209 答:
(1)丰富并加深幼儿对物体和建筑物的印象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