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222阿赖耶识的所缘行相不可知执受处了

222阿赖耶识的所缘行相不可知执受处了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1 12:01:07

2-2-2阿赖耶识的所缘行相——不可知执受、处、了

(3)不可知执受, 处了常与触,作意受想思,相应唯舍受。二、阿赖耶识的所缘行相——不可知执受、处、了此颂中的执受、处、了,是第八识的所缘境和行相作用,行相也就是能缘,因为能缘和所缘的关系非常密切,所以将两者合在一起。同时,第八识的能缘和所缘具有共同的特点,即颂文所说的“不可知”。在《成唯识论》卷二云:“不可知者,谓此行相,极微细故,难可了知;或此所缘内执受境,亦微细故,外器世间,量难测故,名不可知。”这就是说作为阿赖耶识,无论是能缘的因还是所缘的境,都不是我们能够感知的。也就是说此第八识的境相和作用,在我们的意识领域范畴里是不能够明白了知的。此不可知的境相有三,1、不可知执受,2、不可知处,3、不可知了。若列表如下: 这里所说第八识所缘的境界和行相,第八识既然是心法,当然是了别境界的,是能缘的;既然有能缘,则必定有所缘的境界,如果无有所缘境,那么能缘心,就不能生起。所以说“境空则心空”。再如焰口中说“法不孤起,杖境方生,道不虚行,遇缘即应”。此中所说的法就是心。此第八识所缘的境界有三种:一、根身,二、种子。此二是第八识心所执持,所缘虑的,是有感受的肉体。三、是器界,就是广大的宇宙,如山河大地的一切事物等等。佛法一般都是从心法讲起的,

尤其是唯识佛法,如在世亲菩萨的《百法明门论》当中安立的次第就是:心法、心所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无为法。心法即识的自相;心所法是“以心相应故”,为心在活动过程中的助手;色法是“二所显现故”,是心和心所在活动过程中所显现的境界;心不相应行法是“三位分别故”,如时间、空间、运动,是心法和心所法在活动过程中所呈现的状态,是假名安立的;而无为法才是识的实性。那么为什么在此《三十颂》当中先讲能缘,而后再讲所缘呢?不过这一次第也是随就凡夫的认识所安立。凡夫总是先认识到境界,然后才能心随境起。也正因为这心随境起的特点,唯物论才得出了“物质决定意识”的结论。不过在很多论师在讲演此《三十颂》时,都往往先解释心,而后再说境。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色法所缘的境是由能缘的心所派生的,是故先从心讲,再后说境。不过在此今天还是依颂文次第讲。(一)执受作用——不可知执受第八识又可译为执受识,它不仅能够接受熏习,更具有保存的功能。所以有个名字叫之阿陀那识,此是执持义。所谓的“执受” 《成唯识论述记》卷五中说:“执受义者:执者,是摄义持义。受是领义、觉义。摄为自体,持令不坏,安危共同而领受之能生觉受,名为执受。”不可知执受者,就是说第八识所执受的有二类:一者根身,也就是我人的眼等五根或六根,就是我们的肉体,五根在唯识宗里分为两类:一是扶尘根;一是胜义根,又名净色根。眼、

耳、鼻、舌、身之类的外在器官属于扶尘根;而净色根则是我们肉眼看不到的,要通过天眼才能看到。从唯识宗的角度来说,当我们接触并认识世界时,真正产生作用的是净色根而非扶尘根。我们此根身如果不由第八识所执持的话,那么就会损坏断灭。因为在八识中,第七识无此功能,第六识有间断,所以只有此第八识,自生起时,执受受根身,乃至死位,而令不损坏,且同安危。第六意识所依之根,如果依上座部的说法就是肉团心;如果依生理学来说,统理我人之知觉,而发生知觉者,不是肉团心而是大脑。在我们佛学是还没有说到大脑,可以说在上古时代还没有此发明,所以我们不妨说肉心就是大脑。在有部说来意根乃是过去的六识影子,也可说是大脑所留下来的印象,即是第六意根。这是意根属于根身之一。二者是种子,谓第八识中所摄藏一切法种子。此根身与种子是所执受,第八识是能执受。由于此识一类相续,能够使根根身不坏失,且同安危,使种子不失,能够待缘而生现行,所以名之为执受。所以我们的根身所有的一切都是由此第八阿赖耶识所执受,如果没有此识执受之力,那么我们的根身生命早就结束了,此根身就会腐烂,化为灰烬,归于尘土。所以在《成唯识论》卷三当中引契经说:“契经说:'有色根身,是有执受,若无此识,彼能执受,不应有故,谓五色根及彼依处,唯现在世是有执受,彼定由有能执受心,唯异熟心,先业所引,非善染等,一类能遍,相

续执受,有色根身。”

(二)有境作用——不可知处不可知处者,“处”就是处所,就是器世界,包括山河大地草木宇宙万有,宇宙间虽然包罗万象,但不外乎地、水、火、风,也不外乎色、声、香、味、触、法,任何物质现象都是如此。所以,《唯识三十论》根据它们构成的实质称之为“处”,这也体现了本论精炼而又简约的特色。器是受用之义,就是被有情界所受用的,都叫做器界,又名为依报。这就是第八识所皆对象,《成唯识论》卷二云:“所言处者,谓异熟识由共相种成熟力故,变似色等器世间相,即外大种及所造色,虽诸有情所变各别,而相相似,处所无异,如众灯明,各遍似一。”这就是说一切世界的现象所,都是由各各有情的第八识所变的。如契经说:“一切有情增上力,共所起故。这里所谓的第八识的共相种所变,就是显示一切万物皆不离识,都是内心所有的。其实,在《唯识三十论》里,又将所缘的境界分为共变和不共变两类。共变指的是我们共同感受到的,如居住的环境及气候等等;而不共变指的是唯独自己才能感受的,如我们各自的身体状况等等。共变和不共变就取决于我们的共业及不共业,由共业熏成共相的种子,由不共业熏成不共相的种子;又由共相种产生共变,由不共相种产生不共变。此中可分为共中共,共中不共,不共中共,不共中不共等情形。所谓的共中共者,比如来此普陀山,只要你有钱,任何人买了门票就可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2-2-2阿赖耶识的所缘行相——不可知执受、处、了 (3)不可知执受, 处了常与触,作意受想思,相应唯舍受。二、阿赖耶识的所缘行相——不可知执受、处、了此颂中的执受、处、了,是第八识的所缘境和行相作用,行相也就是能缘,因为能缘和所缘的关系非常密切,所以将两者合在一起。同时,第八识的能缘和所缘具有共同的特点,即颂文所说的“不可知”。在《成唯识论》卷二云:“不可知者,谓此行相,极微细故,难可了知;或此所缘内执受境,亦微细故,外器世间,量难测故,名不可知。”这就是说作为阿赖耶识,无论是能缘的因还是所缘的境,都不是我们能够感知的。也就是说此第八识的境相和作用,在我们的意识领域范畴里是不能够明白了知的。此不可知的境相有三,1、不可知执受,2、不可知处,3、不可知了。若列表如下: 这里所说第八识所缘的境界和行相,第八识既然是心法,当然是了别境界的,是能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