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文学精品课程资料
期的文学,研究范围包括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史和不同阶段出现的文学思潮、文学运动、文学流派、作家作品等。
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虽然短暂,但内涵丰富,名家辈出,经典灿若星辰,许多名家和经典文学作品依然保持它昔日的风采。
中国现代文学教学目的与重点首先使学生了解现代中国文学发生、发展和流变的历史过程及其相关社会文化背景,掌握现代中国文学的基本历史分期、主要文学形态及其特点,重点把握有代表性文学运动、文学思潮、文学流派的基本面貌。
其次使学生了解现代中国文学史上主要的文学现象、文学活动,熟悉主要作家或代表性作家的思想、理论主张和创作道路,重点把握经典作家作品的思想内容、创作个性、艺术特色及其文学史价值。引导学生通过课内外相结合的学习,拓展学生的现代文学史知识,研讨现代文学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探索现代文学发展中的历史经验、教训,分析现代文学的历史或现实的影响、启示。
再次是从文学史的角度训练学生的专业思维和写作技能,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开放的文学史观,培养学生鉴赏和分析文学作品的基本功。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创新能力。
本课程在教研室全体教师的不懈努力下,已形成结构合理的课程体系:以“中国现代文学”课程为主干,并开设了“鲁迅研究”、“现代经典作家作品研究”、“现代华文文学”、“名作欣赏”、“现代中国乡土文学研究”等延伸性专题课和选修课。
三、《中国现代文学》阅读书目
一、文学史部分 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 唐弢《中国现代文学史》 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 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 黄修己《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 郭志刚《中国现代文学史》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 孙庆升《中国现代戏剧思潮史》 吴中杰《中国现代文艺思想史》 二、参考文献
胡适《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系·导言》 茅盾《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 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 郑伯奇《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三集·导言》 王瑶《论五四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学的价值重估》 陈涌《鲁迅小说的思想力量和艺术力量》 王富仁《<呐喊><彷徨>综论》
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小说的精神特征》
徐麟《鲁迅中期思想研究》 钱理群:《心灵的探寻》
温儒敏《一份率真,一份才情》、《郭沫若其人其诗》 丁帆《乡土文学派小说主题与技巧的再认识》 王文英《论郭沫若抗战时期历史剧的审美价值》 罗成琰《现代中国的浪漫文学思潮》 龙泉明《中国新诗潮流变论》 孙玉石《最丰富的想像在这里开花》 蓝棣之《现代诗的情感与形式》 孙玉石《穿起那串散乱的珠子》 佘树森《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 孙席珍《论现代中国散文》 温儒敏《新文学现实主义的流变》 艾晓明《中国左翼文学思潮根源》 茅盾《<子夜>是怎样写成的》 乐黛云《<蚀>与<子夜>的比较分析》 樊骏《论<骆驼祥子>的现实主义》 陈思和《人格的发展·巴金传》 凌宇《从边城走向世界》、《沈从文传》
王晓明《沈从文:“乡下人”的文体与“土绅士”的思想》 谭桂林《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佛学》 王晓明《沙汀艾芜的小说世界》
赵园《论小说十家》
许子东《重读<日出>、<啼笑因缘>和〈第一炉香〉》 秦林芳《萧红创作的文体特色》
孙玉石《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潮流的回顾与评析》 何凝(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序言》 王瑶《鲁迅<故事新编>散论》 朱自清《论现代中国的小品散文》 林语堂《论小品文笔调》 鲁迅《小品文的危机》
钱谷融《<雷雨>人物读》、《淡谈<日出>中的陈白露》 辛宪锡《<雷雨>若干分歧问题探讨》 宋剑华《基督精神与曹禺戏剧》
王文英《现实主义的杰作——<上海屋檐下>》 赵园《路翎小说的形象与美感》 温儒敏《<围城>的三重意蕴》 赵园《孙犁对“单纯情调”追求》 杨匡汉、杨匡满《艾青传论》 王彪《论艾青诗歌的力感》 袁可嘉《九叶集·序》
谢冕《一颗星亮在天边:穆旦诗全编·序》 三、必读作品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