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含3套新高考模拟卷)高考化学总复习非选择题系列练题29
故A正确;B.F-、Mg2+、Al3+离子核外电子层数相等,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故离子半径大小顺序为:F->Mg2+>Al3+,故B正确;C.磷的单质有红磷和白磷,存在同素异形体,故C错误;D.镁在二氧化碳中的燃烧生成MgO和碳单质,故D错误;故选D。 3.下图为一种利用原电池原理设计测定O2含量的气体传感器示意图,RbAg4I5是只能传导Ag+的固体电解质。O2可以通过聚四氟乙烯膜与AlI3 反应生成Al2O 3和I2,通过电池电位计的变化可以测得O2的含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正极反应为:3O2+12e-+4Al3+=2Al2O3
B.传感器总反应为:3O2+4AlI3+12Ag=2Al2O3+12AgI C.外电路转移0.01mol电子,消耗O2的体积为0.56L D.给传感器充电时,Ag+向多孔石墨电极移动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传感器中发生4AlI3+3O2═2Al2O3+6I2,原电池反应为2Ag+I2=2AgI,所以原电池的负极发生Ag-e-=Ag+,正极发生I2+2Ag++2e-=2AgI,充电时,阳极与外加电源正极相接、阴极阴极与外加电源负极相接,反应式与正极、负极反应式正好相反 【详解】
A.原电池正极电极反应为I2+2Ag++2e-=2AgI,故A错误;
B.由题中信息可知,传感器中首先发生①4AlI3+3O2═2Al2O3+6I2,然后发生原电池反应②2Ag+I2=2AgI,①+3②得到总反应为3O2+4AlI3+12Ag═2Al2O3+12AgI,故B正确; C.没有指明温度和压强,无法计算气体体积,故C错误;
D.给传感器充电时,Ag+向阴极移动,即向Ag电极移动,故D错误;
29
故选B。
4.磷酸氯喹在细胞水平上能有效抑制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的感染,其结构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基态C1原子的核外电子有17种运动状态 B.C、N、O、P四种元素中电负性最大的是O C.H3PO4分子中磷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为4
D.与足量H2发生加成反应后,该分子中手性碳原子个数不变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基态C1原子的核外有17个电子,每个电子运动状态均不相同,则电子有17种运动状态,故A正确;
B.非金属性越强,元素的电负性越强,非金属性:C<P<N<O,四种元素中电负性最大的是O,故B正确;
C.H3PO4分子中磷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4+
1(5+3-2×4)=4,故C正确; 2D.磷酸氯喹分子中只有一个手性碳,如图(?所示):,与
足量H2发生加成反应后,该分子中含有5个手性碳原子,如图(?所示):
,故D错误;
答案选D。 【点睛】
30
计算价层电子对数时,利用的是成键电子对数和孤电子对数之和。 5.关于胶体和溶液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胶体能透过半透膜,而溶液不能 B.胶体加入某些盐可产生沉淀,而溶液不能 C.胶体粒子直径比溶液中离子直径大
D.胶体能够发生丁达尔现象,溶液也能发生丁达尔现象 【答案】C 【解析】 【详解】
A. 胶粒能透过半透膜,而溶液中的离子和分子也能透过半透膜,A错误; B. 胶体加入某些盐可产生沉淀,而溶液也可能生成沉淀,B错误;
C. 胶体粒子直径介于10-9~10-7m之间,而溶液中离子直径不大于10-9m,C正确; D. 胶体能够发生丁达尔效应,溶液不能发生丁达尔效应,D错误。 故选C。
6.事实上,许多非金属氧化物在一定条件下能与Na2O2反应,且反应极有规律。如:Na2O2+SO2 → Na2SO4、Na2O2+SO3 →Na2SO4+ O2,据此,你认为下列方程式中不正确的是 A.2Na2O2+2Mn2O7→4NaMnO4+O2↑ B.2Na2O2+P2O3→Na4P2O7 C.2Na2O2+2 N2O3→NaNO2+O2↑ D.2 Na2O2+2 N2O5 →4NaNO3+O2↑ 【答案】C 【解析】 【分析】
Na2O2可与某些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反应,生成对应的盐(或碱)和O2,Na2O2具有强氧化性,与所含元素不是最高价态的氧化物反应时,只生成相对应的盐,不生成O2。据此分析。 【详解】
A.Mn2O7是最高价态的锰的氧化物,NaMnO4中的锰为+7价,符合上述规律, A正确; B.P2O3不是最高正价,生成Na4P2O7,符合上述规律,B正确; C.N2O3不是最高价态的氮的氧化物,不符合上述规律,C错误;
D.N2O5是最高价态的氮的氧化物,因此过氧化钠与五氧化二氮反应生成硝酸钠和氧气,D
31
正确; 答案选C。 【点睛】
Na2O2具有氧化性、还原性,所以与强氧化剂反应体现还原性,与还原剂反应体现氧化性,同时也既可以作氧化剂,也作还原剂,再依据得失电子守恒判断书写是否正确。
7.根据溶解度曲线,在80 ℃时将含有等物质的量的硝酸钠和氯化钾混合溶液恒温蒸发,首先析出的是
A.氯化钾 C.氯化钠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B.硝酸钠 D.硝酸钾
在8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9克,氯化钾的溶解度为51克,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70克,硝酸钠的溶解度为150克;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物中有沉淀生成或有气体生成或有水生成,所谓沉淀就是生成的物质的溶解度小,就会有沉淀生成,所以加热蒸发溶液的温度在80℃时开始析出的晶体是氯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NO3+KCl=NaCl↓+KNO3,故选C。
8.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用高粱酿酒的原理是通过蒸馏法将高粱中的乙醇分离出来 B.超导材料AB2在熔融状态下能导电,说明AB2是电解质 C.推广使用煤液化技术可以减少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 D.人体摄入的糖类、油脂、蛋白质均必须先经过水解才能被吸收 【答案】B
32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