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古诗文默写及阅读在语文考试中占着六分之一的比重
古诗文默写及阅读在语文考试中占着六分之一的比重。古诗文默写以《语文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的50篇为主。古诗词阅读以《语文课程标准》在附录中推荐的34首为准;文言文阅读以《语文课程标准》在附录中推荐的16篇为主,适当结合课外浅易的文言文。 一、具体要求
? 1.能够顺畅地朗读,读音正确,节奏合理。 ? 2.了解古诗文名篇涉及的重要的作家作品知识。 ? 3.能理解古诗文中常用词语的含义。
? 4.了解句意,能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 5.理解古诗文的基本内容,背诵和默写规定的古诗文。
? 6.对古诗文中的关键词句、写作特色等能够作必要的理解和赏析。 二、古诗词复习 一、关于名篇的默写
1.考查内容:包括课标规定的34首古诗词、16篇文言文中的重要句子。 七上:1.孔子语录
2.观沧海(东临碣石) 曹操
3.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 王湾 4.钱塘湖春行 5.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马致远
6.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李白 7.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 李商隐
8.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 杜牧 9.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晏殊 八上:
10桃花源记 陶潜 11.陋室铭 刘禹锡 12.爱莲说 周敦颐 13.三峡 郦道元 14.记承天寺夜游 15.望月 杜甫
16.春望(国破山河在) 杜甫 17.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 王维 八下:
18.马说(四) 韩愈
19.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20.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21.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 杜牧
22.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 文天祥 2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24.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 张养浩 25.小石潭记 柳宗元 26.岳阳楼记 范仲淹 27. 醉翁亭记 欧阳修
28.饮酒(其五) 陶渊明
29.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 李白
30.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 杜甫 3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 岑参 32.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 龚自珍
33.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 王勃
34.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 韩愈 35.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李商隐 36.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李煜
37.登飞来峰(飞来峰上千寻塔) 王安石 九上:
38.出师表 诸葛亮
39.渔家傲 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 范仲淹 40.江城子 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 苏轼 41.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辛弃疾 42.观刈麦(田家少闲月) 白居易 九下:
43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44.鱼我所欲也 孟子 45.曹刿论战 左传
46.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47.关雎(关关雎鸠) 诗经 48.蒹葭(蒹葭苍苍) 诗经
49. 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 李贺 50.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 陆游 2.主要题型有: 直接型默写 理解型默写 运用型默写 开放型默写
3.学生答题易失分的原因是: (1)字迹潦草。 (2)写错别字。
(3)有的文言文不会背。 (4)没有审清题。
(5)句意把握不准或理解错误。 4.教学中应关注:
(1)强化认真写字的习惯和认真审题的习惯。
(2)古诗文一定要理解。教师只注重讲解,不注重落实;学生只注重背诵,不注重动笔。
(3)命题的依据是课标,不是教材。 二、古诗词赏析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明确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考试说明》古诗词简单赏析考查课标在附录中推荐的34首古诗词。 1.古诗词主题的理解。
2.对名句的赏析(描绘画面) 3.品味炼字
4.对古诗词中突出的修辞和写法的赏析进行判断、选择。 三、教学中关注:
1. 按主题归类复习课标在附录中推荐的34首古诗词。 2.简单赏析抓住重点,为的是理解诗意。 3.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默写 四、复习方法
? 1.推荐背诵的古诗文要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练背诵、默写。
培养语感,除了不念错字音外,注重节奏与停顿。注意不添字、漏字、不写错别字。 ? 2.要明确作者、出处及写作背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都是名家名篇,了解作者和背
景不仅能准确回答文学常识方面的试题,也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把握。 ? 3.学会归类复习,达到举一反三。 三、文言文知识分类整理 二、通假字 七上:
项为之强 “强”通“僵”,僵硬。(《童趣》) 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 诲女知之乎 “女”通“汝”,你。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通“智”,聪明。(《<论语>十则》) 尊君在不 “不”通“否”。(《与陈太丘友期》)
? 七下: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通“攀”,牵、引。(《伤仲永》) 对镜帖花黄 “帖”通“贴”(《木兰诗》) 满坐寂然 “坐”通“座”(《口技》) 孰为汝多知乎 “知”通“智”(《两小儿辩日》) 止有剩骨 “止”通“只”(《狼》)
八上:
便要还家 “要”通“邀”,邀请。(《桃花源记》) 左手倚一衡木 “衡”通“横”
右手攀右趾 “攀”通“扳”,往里拉。 诎右臂支船 “诎”通“屈”,弯曲。(《核舟记》) 选贤与能 “与(ju)”通“举”,推举。
矜、寡、孤、独、废疾者 “矜(guan)”通“鳏”,老而无妻的人。(《大道之行也》) 略无阙处 “阙”通“缺” (《三峡》
? 八下:
? 蝉则千转不穷 “转”通“啭”,鸟叫声。 ?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反”通“返”(《与朱元思书》) ? 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通“才”,才能。
?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通“饲”,喂养 ? 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表现。
? 其真无马邪? “邪”通“耶”,语气词,表疑问。(《马说》) ? 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
? 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的意思。(《送东阳马生序》)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具”通 “俱”,全。 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通“嘱”,嘱咐。(《岳阳楼记》) 九上:
发闾左適戍渔阳 “適”通“谪”,强迫去守边。 为天下唱 “唱”通“倡”,倡导。 固以怪之矣 “以”通“已”,已经。 将军身被肩执锐 “被”通“披”,穿着。 卜者知其指意 “指”通“旨”,意图。(《陈涉世家》) 故不错意也 “错”通“措”,筹划。
轻寡人与 “与”通“欤”,表示询问语气,相当于“吗”。 仓鹰击于殿上 “仓”通“苍”(《唐雎不辱使命》) 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通“伸”,伸张。 自董卓已来 “已”通“以”(《隆中对》 九下:
子墨子九距之 “距”通“拒”,抵抗。
子墨子守圉有余 “圉”通“御”,防守,抵挡。 公输盘诎 “诎”通“屈”,理屈。(《公输盘》)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 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 衡于虑 “衡”通“横”,梗塞,不顺。 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通“弼”,辅佐。《<孟子>两章》 故患有所不辟 “辟”通“避”,躲避。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通“辨”,辨别。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通“德”,感激。 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通“向”,从前。(《鱼我所欲也》) 小惠未徧 “徧”通“遍”,遍及,普遍。(《曹刿论战》)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反”通“返”,还,返回。
甚矣,汝之不惠 “惠”通“慧”,聪明。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没有。
?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厝”通“措”,放置。(《愚公移山》) ? 意将遂(suì)入以攻其后也假寐(mèi) 三、一词多义
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句中的意义往往不同,阅读时应根据不同的语境确定词在句子中的意义。现将初中文言文中常见的多义词整理如下。
?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
?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 备: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
备《口技》) 3、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 被:1、影响(被于来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 ?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
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 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2、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
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