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黄冈中学精神
备课时,有很多同志的一篇讲读课文教案写到七八页,有的甚至写到十几页,真的有那么多的东西可写吗?恐怕也是该写的写了,不该写的也写了,也许他们认为教案越详细越好,大到课文重点、难点的全面分析,小到自己上课时说的每一句话,都历历在目,一个都不能少。这些同志的这种做法果真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吗?写了十几页的教案,结果上课时,几个问题已经把全部的内容囊括了,接下去不知该说什么;有的则是预计2个课时该完成的,3个课时还觉得紧张。这不能不说是备课的一个失败。究其原因,是因为自己对课文认识得不够透彻,还没有抓住重点,更不要对说教学目的的理解和设计啦,他们这种胡子、眉毛一起抓的做法,得到费力不讨好的结果也是不足为怪的。
教案是教学的方案,更确切地说是教师上课时大致思路的一个行动指南,而不是自己所有的心里所想。因此,教案不应过于详细,只要能围绕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设计好几个探讨的问题,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即可,不必样样都详。如备教案时,像时代背景、作者简介等则完全可以让学生从书上找出或老师一点即可(重点的写一点),万不能像写文学史一样来写它们。另外,写教案时,关键的几个问题设计好了,至于怎样分析的过程,以及自己对它的理解,只写个大概即可。因为我们记上的东西就算已定了位,而学生的思维却是多变的。为了教会学生,以定位来适应运动多变是不行的,可行的只有变换角度,变换不同的说法,否则,一个问题追求惟一标准的答案,很可能要浪费很多时间,而且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二、系统
系统是指每一节教案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练习中的一个部分,一个环节。因为从一本书来看,它是整本书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部分,从一个单元来看,它又是一个单元的一个部分,正是这一节节的教案构成一个个单元,再构成整本书的教学系统的,因而,只有注意到这一点,才能把每一节的教案都放在它恰当的位置。
例如,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三单元的第八课备课时,心里首先要想到本册书主要学习的是议论文,再次要了解该单元的教学目的是学习提出学习议论文的方法,然后再看第八课采用的是什么方法提出论点的,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设计学生如何识别和运用这种提出论点的方法,这就达到了本课要求的主要教学目的,且为后边的几篇课文的学习做了铺垫。在大的教学目的的指引下,学生的思考都会围绕着课文提出论点的方式转。在讲完这一单元后,再来一个知识性的总结,就会使学生发现原来常见的提出论点的方式有这几种呀!
由上述的分析可知,我们无论备哪一节课都不能只顾它自己,要前翻翻,后看看,看看前后和该课的联系是什么,是不是需设下那么一个伏笔和下一堂课的内容衔接呢?总之,一句话,一份教案如果不具备系统性,那么可以说这位教师对课文的理解是散乱的,那么教给学生的知识也形不成一个个的网络。 三、实用
所谓实用就是指教案的设计,要适合于自己的学生,适合于自己的实际习惯,不能由自己的性子来,想怎样就怎样。
我们就拿初中语文课本第三册的语法、句子成分来说,备课时就要考虑自己的学生对短语的知识掌握得怎样,只有掌握了学生的情况,才能确定是从短语复习入手备课,还是单刀直入直接从句子成分开始。若备课时如常考虑着这样的问题,那么备出来的教案上课时便很少会出现提出了问题,学生大眼瞪小眼,不知如何回答的现象。
当然把实用列为写好教案的一个大问题来说,主要是要求教师知己知学生,同时也可以说是主要针对那些应付性的教案来说的。什么是应付性的教案呢?书写不认真,照抄照搬别人的教案,说话不切实际。这三点说成是应付性教案的特性,我认为是再确切不过了。特别是有的同志备课时较认真,翻阅了不少的课外资料或特级教师的教案,按说,借鉴别人的长处也未免不可,可他想,自己再写得好也比不上人家特级教师的呀,于是把人家的教案往自己教案本上一抄,认为这算一大成功。但他却没想过人家设计的东西,怎能适合自己的学生呢?上课时碰一鼻子灰我想是不可避免的。总之,教案如果备出来没有实用价值,那它还有什么意义呢?
综上所述,备课时如能紧扣教学目的,做到简明、系统,且时时注意观察学生的实际情况,那么备出来的教案在上课应用时,既得心应手,又能事半功倍,何乐而不为呢? 我还有自己的想法:
教案设计,一要追求结构小巧;二要追求问题精练;三是倡导学生参与;四是体现语文特色。
结构小巧,是说,一节课设计几个环节,严密紧凑,不要过分拓展。
问题精练,是每节课问题要少,能笼罩全课,切中训练目标、训练重点,讲究一招制敌。
倡导学生参与,语文课最忌教师独角戏,枯燥乏味。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参与(可运用心理学知识)。 体现语文特色,这时语文教育的根本。一切人文熏陶,都要在语文工具性训练中渗透,而不是单列。 以上拙见,供各位参考。 在过程中教给方法
-----------《雨霖铃》教学实录 邵子华
[说明]:这个教案是为市中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班上示范课设计的,在高一年级下学期试讲。共讲了5次,老师和学生反应都不错。培训班的主要任务是帮助教师理解新的课程理念,指导课程改革实践,所以,这个教案突出了两点:一是引导学生积极体验文本,二是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体验文本要从字词入手,要展开想象,要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文学文本的探究方法一般是先感知内容,品味字句,再评判价值和欣赏手法。这些都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有节奏地展开。文学阅读的教学只有和学生的生命融为一体的时候才是有效的。贴在这里,与大家交流,欢迎批评。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柳永的《雨霖铃》,这首词写得棒极了!可谓美轮美奂,它在同类题材的作品中凌空而立,横绝古今。
请大家先把这首词轻声读一遍,看看他写的是什么内容。 是情,是离情。(板书:情) 你是从哪些词句上感受到的?
我们先感知了词的内容,再来品味它的字句。(板书:感知内容,品味字句) 请看注释2,“寒蝉”有两种解释,你认为哪一种解释好?说说你的理由。
“凄切”:是寒蝉的鸣叫本来如此呢,还是词人感觉到凄切?侧重于客观还是侧重于主观? 侧重于主观,即词人的内心感受。 “长亭”是作什么用的?
分别之处。情深意重之人要相送到十里长亭。所以长亭是分手之处,是伤心之地。 “骤雨初歇”,急雨刚刚停下,词人希望这样吗?
不!崔莺莺不是“恨不得倩疏林挂佳斜晖”吗?他多么希望这雨能一直下下去,用厚厚的雨幕围成一个两个人的世界,把此一刻划作了永恒。
这三句写景,这是什么情调的景,你对此有什么感受?
是远山无语,近水凝噎,阴风嗖嗖,乱云飞渡,满眼满心的凄切! “都门”是何处?
“帐”是临时搭起的帐篷,在这里用作了状语。设酒食以送行,这叫“饯行”。(板书:饯行) “无绪”:为什么无绪呢?
“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假若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气息,泥滋味。” “兰舟”是对船的美称。“催发”的是谁?离人何在?
正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毛泽东别扬开慧时,有词:“眼角眉梢都是恨”,“汽笛一声肠已断”。是的,情深难离别啊!柔肠寸断,昆仑崩摧!
我们把这两句朗读一遍:“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板书: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从这两句看出词人怎样的心情? 前途渺茫如烟,难测似海。漂泊、孤独、忧伤。 这两句景和前三句景有什么不同?
前三句是近景,是实景,这两句是远景、虚景,而且辽远无边。写小情用小景,写深情要用大景。这情弥漫充塞于天地之间。
“多情自古伤离别”一句,单单是词人自己的感受吗? “清”是什么意思?(板书:哪堪)
凡有情人皆如此。一个人的感受道出了千万人的心声,即有哲理。个体具有了普遍的意义。
“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怎样一幅画面?你能描述一下吗?
写景有声有色,有层次有浓淡。人在船中,船在水上。对面是岸,岸上是一行稀疏的褐色的杨柳。低处的风在船舱口呜呜的啼叫,高处的风在树梢上瑟索的颤抖。深蓝的夜空又高又冷,那儿漂浮着一弯孤独的残月。
这景中的神是什么? 是孤冷的心境。
“经年”:一年又一年。君问归期未有期啊。人生如转篷,今生可能再相逢? “虚设”之虚,是说没有良辰美景,还是说眼前有景赏不得? 美景也得有心赏啊!心中人不在眼前,便觉百花黯然。
良辰美景空惆怅。那落叶飘飞的黄昏呢?那雨打芭蕉的长夜呢?那阴风晦雨的清晨呢?景物如此,人何以堪?离别的日子真难熬啊! “风情”是什么意思?
我理解成是知心的话。可以是思念,是欢乐,也可以是痛苦、忧伤和茫然。所谓情话,苦语也成甜蜜。 “更与何人说”:是没人听他诉说,还是他不愿诉说?
“天涯何处无芳草”?是他不愿诉说,因为能听他诉说的人还留在长亭以外。 这是一种什么感情态度?如何评价它的价值?(板书:评判价值)
专一!对。因为专一而真挚,因为真挚而坚贞,因为坚贞而可贵!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情绵绵无绝期。 我们为什么需要这样的感情?
面对千年不变的高山,我们的生命是多么地短暂;面对绵延不绝的大海,我们的人生是多么地破碎。每念及此,每一个热爱生命的人,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怎能不捶心地疼痛!怎么办?我们只有去寻找一段真情。当我们找到的时候,默默相对啊,并肩前行啊,我们就拥有了大海的丰富和高山的坚定,我们的生命就美丽而且永恒。
词的前三句写景物,接下来写神态,后面写心理活动, 那么,何处写情呢?
字字句句都是情。情融于景中,情在眼角眉梢,情在心底! 写情之法,词人工于点染。(板书:工于点染)
起句已是离情满目,到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达到抒情的高潮。词人转而写别后的心理活动,景、情、理,波澜横生,微妙耐思。把个感情抒发得淋漓缠绵,且情中寓理。(板书:微妙耐思、淋漓缠绵,情中寓理) 这是欣赏手法。(板书:欣赏手法) 读文之法,就这四步:
1、先是感知内容,要敏锐地捕捉住阅读的第一感觉,要自信,这最重要。 2、品味字句,是对我们感觉的培养和发展,更深透地理解作品。
3、评判价值,是对思想感情的吸取和超越。努力提高思想水平,把它内化为我们的人格修养。 4、欣赏手法。手法不仅仅是技巧,更是智慧,是心灵的折光。这一步是发展思维,开启心智。
柳永的这首《雨霖铃》很美。这不仅因为它艺术上的精湛,更因为它表达我们人性中最纯美的部分,就是对真情的珍重。同学们,让我们记住它吧。在以后的人生路上,它会鼓舞我们去寻找美好的感情,更会 让我们永远珍惜那份真情!(板书:柳永 雨霖铃) 让我们一起来朗诵这首词。
作业:在古今中外的爱情诗词中自选6首阅读:叶芝:<<当你老了>>;聂鲁达:<<我们在一起>>;裴多非<<我愿意是急流>>;陆游<<钗头凤>>;张香华<<单程票-----给柏杨>>;邵子华<<体验爱情>>. 写出读后感,准备在“我的爱情观”主题会上发言。 板书设计: 柳永 雨霖铃
感知内容 景物 工于点染 饯行 品味字句 神态 情 淋漓缠绵 凝噎
评判价值 心理 情中寓理 哪堪 欣赏手法 微妙耐思
我很支持邵子华老师的观点。
我愿意补充一点。我们不仅要教给方法,还要善于帮助学生巩固方法。
譬如,我在教学毛泽东的《卜算子 咏梅》时,先让学生说说,阅读咏物词,首先要读懂词的什么?学生说出“读懂内容,了解物的形象”。我又问,接着要解决什么问题?学生答道“领悟主题,感悟物的品格”。然后,我又问,第三步研究什么?学生齐声说“琢磨寓意,了解物的象征意义”,最后,我问,第四步做什么?学生说“欣赏美点,品析词句、修辞、手法”。于是,我们就按这样的步骤开始了文本的阅读、探究。读读、议议、说说、背背,学生在文本的情景中自由漫步、欣赏、赞叹、交谈,完成了文本的学习任务。 可以想像,如果我们经常这样巩固学习方法,学生不仅掌握了方法,培养了自学能力,而且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钻研习惯,他们收益将是多方面的。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