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20年中考化学人教版专题复习:分子、原子、离子
2020年中考化学人教版专题复习:分子、原子、离子
考点必读
1.理解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了解微粒的基本性质,能用微粒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知道原子的构成,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离子结构示意图的关系和含义;知道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互相转化。
知识梳理
考点一、分子1.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性质”是指化学性质。分子有什么化学性质,由这种分子聚集成的物质就有什么化学性质。如一氧化碳分子能与氧分子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分子,所以一氧化碳有可燃性。分子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因为物质的物理性质是由分子的聚集状态决定的,单个分子不能表现物质的物理性质。如水分子间距离很小时水呈液态,水分子间的距离较大时水呈气态,水分子规则排列,不能自由移动时水呈固态(冰)。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有些物质直接由原子或原子团构成。 2.分子基本性质: (1)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2)质量和体积都很小。1个水分子的质量大约是3×10有1.7×1021个水分子。
(3)分子间有间隙,且不断运动,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用此性质可解释一些物理现象,如热胀冷缩、分子扩散、蒸发等。
(4)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如氢分子能与氧分子反应,而水分子不能与氧分子反应。 【要点诠释】
用分子理论解释物理、化学现象: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变化,如水加热变成水蒸气,水分子本身没变;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其他物质的分子,如水
通电????氢气+氧气,在此反应中,水分子变成了氢气分子和氧气分子。
-26
kg,一滴水(约0.05 g)中约
2.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是由同—结构的微粒构成。如:纯水是由水分子(H2O)构成。
混合物是由不同结构的微粒构成。如:空气由氮分子、氧分子、二氧化碳分子、水分子、稀有气体分子和其他的微粒构成。 考点二、原子
1.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即原子是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的粒子。 2.原子的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H除外)。 3.原子的不可分性和可分性:
(1)不可分性: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核不会改变,所以在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个数不变。
(2)可分性:在核反应中,原子核发生改变。从核反应和其他实验人们可推断出原子的结构。 【要点诠释】 1.记住两个等量关系:
(1)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核内中子数不一定等于质子数); (2)质子数+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
2.对于原子,有:①同种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不同种原子核内质子数不同。②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③原子核所带正电荷的电量与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的电量相等且电性相反,原子不显电性。④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原子的体积主要由核外电子运动的范围决定。
考点三、核外电子排布
1.电子层: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有的电子能量较低,通常在离核较近的区域运动,有的电子能量较高,通常在离核较远的区域运动,为了形象说明,通常用电子层表示。 2.核外电子分层排布:
(1)核外电子在不同的电子层内分层运动叫做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2)现在发现的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最少的有1层,最多有7层,它们按离核的远近分别用
K L M N O P Q1 2 3 4 5 6 7表示,第1层离核最近。
3.原子结构示意图:原子结构示意图可以表示出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情况。
以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例:
【要点诠释】 1.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1)各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电子层序数的平方的2倍,即2n2(n表示电子层序数)。 (2)最外层最多不能超过8个(只有l层的不能超过2个)电子。
2.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元素的性质,特别是化学性质,与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关系密切(见下表)。
元素分类 金属元素 非金属元素 稀有气体元素 最外层电子数 一般<4(较少) 一般>4(较多) 8(He为2) 结构的稳定性 不稳定 不稳定 稳定 化学性质 易失最外层电子,达到稳定结构 易得电子,达到稳定结构 一般不参加化学反应 原子都有形成稳定结构的趋势,有的是通过得电子形成稳定结构,有的是通过失电子形成稳定结构。考点四、离子和原子团
1.离子: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如Mg2+、Cl等。 2.离子的分类:
3.离子符号的意义:
2Mg2+
注意:离子符号前面的化学计量数表示离子个数。
4.确定离子所带电荷数的方法:离子所带的电荷数等于该原子失去或得到电子的数目。
表示2个镁离子
表示每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正电荷
离子
阳离子——带正电荷的原子,如Na+、Mg2+;
-
-
-
(1)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如Na、Mg、O、Cl。 (2)阳离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如Na+、Mg2+。 (3)阴离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如Cl、O2。
5.原子团:在许多化学反应里,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好像一个原子一样,这样的原子的集团,叫做原子团。如:
Ca(OH)2+Na2CO3==CaCO3↓+2NaOH 其中OH、CO32作为整体参加反应。
注意:原子团并不是在任何反应中都保持不变。如:在碳酸盐与酸反应时,碳酸根离子变成了二氧化碳:CaCO3+2HCl==CaCl2+CO2↑+H2O;氯酸钾受热分解,氯酸根离子分解产生 氧气:2KClO3
MnO2 △ -
-
-
-
2KCl+3O2↑。
-
6.离子的颜色:有些离子在水溶液中呈现不同颜色,如Fe3+呈黄色、MnO4呈紫色,铜离子呈蓝色。 【要点诠释】
1.分子、原子和离子的比较:
分子 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用分子式表示,如H2、H2O、CO2 用元素符号表示,如:H、Fe、He 用离子符号表示,如Cl、Na+、NO3 --原子 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离子 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既讲“种类”又讲“个数” 当化学式、元素符号、离子符号前加上数字时,如2H2、2H、3Na+,则它们只表示微粒“个数”(微观化),不表示元素或物质 阳离子????原子????阴离子 2.物质结构关系:
失电子得电子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