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儿童社会性发展-练习题-+-答案
第七章 儿童道德与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实用临床法研究儿童规则认识和道德发展的心理学家是( D )。 A、詹姆斯 B、华生 C、谢弗尔森 D、皮亚杰 2、亲社会道德两难故事法的创立者是( A )。
A、柯尔伯格 B、皮亚杰 C、艾森伯格 D、埃里克森
3、皮亚杰关于儿童道德发展研究的著作,于1932发表的是( A )。 A、《儿童的道德判断》 B、《发生认识论》 C、《人类发展生态学》 D、《前运算阶段》
5、亲社会行为不包括( C )。 A、分享 B、合作 C、依恋 D、捐赠 二、填空题
1、对偶故事法提出者是皮亚杰。
2、皮亚杰把儿童道德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前道德 、他律道德、自律道德。
3、海因兹偷药故事的提出者是柯尔伯格。
4、吉利根对公正是否为大众唯一的道德取向首先进行质疑,并提出道德的另一种取向关怀。
5、社会行为规范包括三种,分别是社会责任规范、相互性规范 、应得性规范。 三、名词解释
1、道德发展:是指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掌握判断是非标准以及按
该标准去表现道德行为的历程。(280)
2、他律道德:4、5~8、9岁之间的儿童对道德的看法是遵守规范。只重视行为后果,而不考虑行为意向。(284)
3、自律道德:9~10岁以后的儿童不再盲目服从权威,他们开始认识到道德规范的相对性,同样的行为,是对是错,除了看行为的结果外,也要考虑当事人的动机。(284)
4、亲社会行为:通常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合作、助人、安慰、捐赠等。(P303)
5、移情:是指儿童在觉察他人情绪反应时所体验到与他人共有的情绪反应。(P326)
6、角色扮演法:是一种使人暂时置身于他人的社会位置,并按照这一位置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行事,以增进他人对社会角色及自身原有角色的理解,从而更有效地履行自己角色的心理学技术。(P328)
7、移情训练法:是一种旨在提高儿童善于体察他人的情绪,理解他人的情感,从而与之产生共鸣的方法。
8、榜样示范法:榜样学习在道德教育及亲社会行为领域的研究中曾引起广泛的注意。对榜样模仿问题的研究最突出的首推班杜拉。 四、 简答题
1、皮亚杰关于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阶段理论的主要观点(P284) 答: 第1阶段:前道德阶段。此阶段大约出现在4~5岁以前,儿童的思维是自我中心的。第2阶段:他律道德阶段。此阶段大约出现在4、5~8、9岁之间,以学前儿童居多数。此阶段的儿童对道德的看法是遵守
规范。只重视行为后果,而不考虑行为意向。第3 阶段:自律道德阶段。自9~10岁以后的儿童不再盲目服从权威,他们开始认识到道德规范的相对性,同样的行为,是对是错,除了看行为的结果外,也要考虑当事人的动机。
2、艾森伯格的亲社会行为理论模型的三个阶段的名称(P315) 答: 1.对他人需要的注意阶段。 2.确定助人意图阶段。 3.意图和行为相联系阶段。
3、亲社会行为的早期发展及发展的一致性和连续性(P333)
答: 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在很早的年龄就出现。分享、助人、安慰、保护、合作等各种形式的亲社会行为在生命的第一、二年即已出现。关于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一致性问题的研究表明,儿童不同类型、情境下的亲社会行为之间的相关相对较低。关于儿童亲社会行为的跨年龄的一致性问题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年龄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之间存在中等程度的正相关,表明个体的亲社会性具有相对较高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五、论述题
1、试论述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P287)
答: 第1水平:前习俗水平。大约在学前至小学低中年级阶段。此水平又分为两个阶段:第1阶段:惩罚和服从的取向。第2阶段: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取向。第2水平:习俗水平。大约自小学高年级开始,此水平又分为两个阶段:第3阶段:好男孩—好女孩的取向。第4阶段:法律和秩序取向,注意中心是权威或规则。第3水平:后习俗水平。大约自青年末期接近人格成熟时开始。此水平又分为两个阶段:第5阶段:
社会契约的取向。第6阶段:普遍的道德原则的取向。
2、能够联系实际,运用相关理论分析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培养方法。(P328-331)
答: 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社会认知和移情是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重要中介变量,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除此之外,社会学系也是儿童亲社会行为获得的重要机制之一。培养方法如下:
1. 角色扮演法:是一种使人暂时置身于他人的社会位置,并按照这一位置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行事,以增进他人对社会角色及自身原有角色的理解,从而更有效地履行自己角色的心理学技术。
2.移情训练法:是一种旨在提高儿童善于体察他人的情绪,理解他人的情感,从而与之产生共鸣的方法。
3.榜样示范法:榜样学习在道德教育及亲社会行为领域的研究中曾引起广泛的注意。对榜样模仿问题的研究最突出的首推班杜拉。班杜拉认为,人在社会环境中进行学习从而形成自身的人格特征。因此,设置一定的社会情境,树立一定的榜样,使儿童有意无意间进行模仿,可以有效促进儿童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第八章 儿童的攻击 一、选择题:
1、把攻击分为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的心理学家是( C )。 A、詹姆斯 B、华生 C、哈吐普 D、马什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