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儿童社会性发展-练习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个体对特定情境中他人的思想情感等的理解是: C A观点采择 B心理理论 C移情 D竞争 二、填空题:
1、在心理理论研究中,最为经典的实验任务是 韦尔曼和普那 设计的 “错误信念任务” 。
2、塞尔曼研究儿童观点采择所采用的方法是人际关系 结构分析取向 。 三、名词解释:
1、社会认知:是指人对社会性客体及其之间的关系,如人(他人和我)、人际关系、社会群体、社会角色、社会规范和社会生活事件的认知以及对这种认知与人的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和推断。(P231) 2、观点采择:区分自己与他人的观点,并进而根据当前或先前的有关信息对他人的观点(或视角)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P237)
3、移情:是指儿童在觉察他人情绪反应时所体验到与他人共有的情绪反应。(P256)
4、心理理论:指个体对他人心理状态以及他人行为与其心理状态的关系的推理或认知。(P259)
5、自我中心:(1)意味着儿童对认识世界的相对性和协调观点缺乏理解;(2)儿童不自觉地把“自我”的品质和自身的看法强加于事物和他人。(P244)
6、去自我中心:意味着儿童从“自我中心”中解脱出来。要克服“自我中心主义”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意识到“自我”是个主体,并把主
体与客体区分开来;(2)把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观点协调起来,而不是把自己的观点看做是独一无二的,即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和问题,并以一种非自我中心的方式把它们整合到自己的认知图式或表象之中。(P244) 四、 简答题
1、社会性知识与非社会性知识的区别(P233)
答: 1.客体特性。两者区别表现在两个维度上:(1)静态性—易变性。社会性客体与非社会性客体相比,其外在表现随时间而具有更大的变化性。(2)变化的动力源。物理客体发生变化的作用力大多存在于客体之外,而大多数社会客体的变化作用不能归因为外力的作用。2.知觉者的特性。(1)相互主观性;(2)因果归属;(3)自我中心的评价。3.人类行为的随意性。人类的行为不单是外力作用的结果,其大部分是由内部力量引起的。这就使得人的行为不像物理客体的运动,完全不服从物理学的因果规律,而是具有很强的随意性。4.两类客体的活动原则不同。物理客体是按物理规律运动的,人则是按心理原理和社会规范活动的。 2、霍夫曼的儿童移情发展的阶段理论(P257)
答: 霍夫曼认为,儿童移情的发展要经历以下4个阶段:阶段1.非认知的移情阶段。人生第一年的移情处于一种非常原始的阶段,即非认知的移情阶段。阶段2.自我中心的移情。出生第二年,儿童开始能够对他人的情感作出反应。阶段3.推断的移情。2~3岁开始,儿童形成最初的角色采择的能力,表现出一些利他主义的尝试。阶段4.超越直接情景的移情阶段。童年晚期以后。儿童能够注意到他人的生活经验和情景,
对他人的情感反应超越了直接情景的局限。 3、塞尔曼的儿童观点采择发展阶段(P252)
答: 塞尔曼把3岁到青春期儿童观点采择的发展5个阶段或水平:阶段0.自我中心或未分化的观点(3~6岁),儿童只知道自己的观点,意识不到别人的观点;阶段1.社会信息的观点采择(6~8岁),儿童认识到人们能由于他们自己不同的观点,但相信这是由于个人所接受到的信息的不同;阶段2.自我反省的观点采择(8~10岁),他们能够考虑对方的观点;阶段3.相互的观点采择(10~12岁),儿童能够同时考虑自己和别人的观点并且认识到别人也这么做;阶段4.社会和习俗系统的观点采择(大致12~15岁以上),青少年期望他人考虑和采纳其社会群体中大多数人所持的意见。
4、儿童观点采择与社会互动的关系(278)
答: 儿童的同伴交往或互动能够促进其自我中心或观点采择的发展,因为在同伴互动中,儿童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为他们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观点之间的差异提供了机会,使它们能够有机会了解自己和他人在活动过程中对活动内容和相关问题的观点的差异。同时,在游戏中发生冲突时,为了使游戏继续进行,儿童必须对自己的观点和同伴的观点进行整合,作出妥协。因此这些具有相同地位的同伴间的互动会加快儿童去自我中心化的过程,推动和促进其观点采择和人际理解的发展。
5、儿童对社会规则的认知发展特征(P273)
答: 2~3岁儿童区分违背道德规则的行为与违背习俗规则的行为以
及言语发展的研究中最小的儿童(2岁)在任何一维度上都不能区分违背道德的行为与违背习俗的行为;近3岁的儿童认为违背道德的行为从普遍上来说要比违背习俗的行为更为错误,而3岁半的儿童却认为违背道德规则的行为要比违背习俗规则的行为更不依赖于规则与权威。从普遍性维度上讲更为不对,而且程度更加严重。研究表明,学前儿童对保护身体安全的谨慎规则有很清楚的认识,但认为这些规则的重要性差一些,违背这些规则要比违反道德规则在严重程度上差一些。 五、论述题
1、达蒙关于儿童对权威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268)
答: 达蒙将儿童权威认知的发展分为前后相机的6个水平或阶段。 水平1 儿童不能将权威人物的要求与自身的愿望区分开来,对权威一种盲目崇拜和依赖的态度,在行为上倾向于无条件的服从。
水平2 儿童意识到权威人物的要求与自身的愿望之间的冲突,并通过对权威的单向的服从来消除这种冲突,避免可能的麻烦。
水平3 儿童把权威看作拥有至高无上的社会地位或体力优势、全知全能的人。
水平4 儿童的服从行为基于交换或互惠原则,将服从作为对权威过去付出的一种报偿或为获得某种报偿而作出的必要投资和努力。
水平5 儿童开始放弃对权威人物的盲目崇拜或情绪支配下的无条件服从,而代之以理性的评论与有条件的服从。
水平6 儿童将能为集体成员带来福利,为集体所认可的人奉为权威。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