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表内除法(一)
【情景导入】
1.谈话:同学们,你们都养过蚕宝宝没,养过多少呢?是怎么放的呢?
2.出示教材第23页例3情景图。这节课我们来研究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新课讲授】 1.应用提升。 (1)引导指出问题。
师:看着有关放蚕宝宝的情境,你能提出一个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吗?讲给你的同桌听听,相互评一评。 汇报、交流。
生1:一共有15只蚕宝宝,放到3个纸盒里,平均每个纸盒放几只?
生2:一共有15只蚕宝宝,每个纸盒里放5只,要用几个纸盒? (2)引导解决问题。
师:你能用学过的知识解决这两个数学问题吗?在练习本上试一试。 小组交流。 全班汇报交流。
生1:第一个问题:15只蚕宝宝,平均放到3个纸盒里,每个纸盒放几只?列式是:15÷3=5(只)。
师:能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计算吗?15÷3=5这个算式表示什么
意思?
生1:因为15只蚕宝宝,平均放到3个纸盒里,也就是把15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所以用15÷3计算求出每盒放5只。 师:说得真好!谁能说说第二个问题应该怎么解决?
生2:15只蚕宝宝,每个纸盒放5只,要用几个纸盒,列式是:15÷5=3(个)。
师:能说说是怎么想的吗?15÷5=3这个算式又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2:因为15只蚕宝宝,每个纸盒放5只,求用几个纸盒,也就是求15只里面有几个5只,用除法计算,所以15÷5=3,求出可以分3个。
生3:15÷5=3,表示的意思是一共15只,每5只放一盒,求要用几个纸盒。 师:说得很有道理。 (3)引导比较小结。
师:通过解决这两个问题,你能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吗?和你组里的同学讨论讨论。(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生1:我们发现这两道题说的是同一件事,只不过条件、问题调换了一下位置,所以用的方法也就不一样。
生2:我们发现这两道题的算式是有关系的。乘法算式中的两个乘数就是除法算式中的除数或者商,乘法算式中的积就是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不仅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解决了这两个问题,而且还发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4)引导补充条件,解决问题。
师:如果又拿来了3只蚕宝宝(板书:又拿来了3只蚕宝宝),每个纸盒应有几只?把自己的算法说给同桌听一听。汇报交流。 生1:我是这样想的:原来有15只,又拿来了3只,一共是15+3=18(只),把18只平均分到3个纸盒,每个纸盒6只,也就是18÷3=6(只)。
生2:我是这样想的:原来有15只,平均分到3个纸盒,每个纸盒有15÷3=5(只);现在把又拿来的3只平均分到3个纸盒,每个纸盒分1只,也就是3÷3=1(只),现在每组有5+1=6(只)。 师:真聪明!用这两种方法都可以求出现在平均每组有6只。 2.拓展练习。 分一分,再写算式。
(1)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 )支笔?
(2)每人分4支笔,可以分给( )个小朋友?
组织讨论:
① 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② 独立思考,尝试列式、计算。
③汇报、总结。
小结:①8支铅笔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就是把8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2。用算式表示:8÷4=2。
③ 8支铅笔每人分4支,也就是求8里面有几个4,写成算式:8÷4= 2。
两道题的算式一样,但单位不同,表示的意义也不同。 【课堂作业】
1.出示小刺猬运水果的情境图。
12个苹果,每次运3个。
(1)请学生观察情境图,用自己的话讲小刺猬运水果的故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从图中收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独立解决书中提出的问题。
(3)鼓励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解答出结果。
2.完成教材第24页练习五的第1题。 (1)出示分茶叶情景图。
(2)让学生观察画面,用完整的话说出图意。
(3)要求学生根据画面,先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再独立解答。
(4)先小组内交流,再集体订正、评价。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