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西方音乐史复习资料
一部法国式的喜歌剧《乡村卜者》(1752)
代表作曲家:杜尼、蒙西尼、戈塞克、格雷特里(《狮心王理查》)等
德奥歌唱剧:
在17世纪末就得到德奥民众喜爱的“歌唱剧”(singspiel)到18时中叶在德奥逐渐兴盛起来
北部德国莱比锡作曲家所创作的歌唱剧,更多模仿法国喜歌剧或英国民谣剧,采用简单的德语对白与分节歌式的流行曲调,剧本多从英国民谣剧移植过来 南部奥地利维也纳的歌唱剧,与意大利喜歌剧戏谑活跃的风格更加接近
英国民谣剧(English ballad opera):
用本国语言加通俗曲调(民歌、城市小调、流行歌曲或熟悉的意、法歌剧旋律) 1728年公演《乞丐歌剧》
前古典时期的器乐
奏鸣曲和奏鸣曲式,室内乐*,协奏曲*,交响曲
奏鸣曲(sonata):指18世纪逐渐形成的“奏鸣曲”体裁,由不同数目的乐章组成,乐章之间在调性、速度、情绪上形成对比,几个乐章作为一个整体,彼此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
奏鸣曲式(sonata-form):是指“奏鸣曲”内部所采用的结构曲式
室内乐:在业余生活中占据重要位臵的室内重奏曲,属于小型的器乐合奏,在德奥地区,尤其是维也纳流行的嬉游曲、夜曲等多种器乐合奏曲,就是这种室内乐的雏形,他们在音乐风格、演奏技巧上轻松简洁,较之大型管弦乐队更易普及;乐器配臵的数量和样式也很随意
协奏曲:“协奏曲”在巴罗克时期已经成为重要的器乐体裁;前古典时期的“独奏协奏曲”远胜过其他协奏曲形式而得到充分发展;羽管键琴(稍后是钢琴)协奏曲逐渐成为听众和作曲家所喜爱的音乐体裁;这时期的协奏曲一般带有“华丽风格”的印迹,更为轻盈典雅、细腻雕琢 交响曲:
乐队合奏的形式实际从巴罗克时期就在协奏曲及组曲中得以酝酿
交响曲这种体裁的直接来源是意大利序曲(sinfonia),这种在17世纪60年代风行的意大利歌剧序曲,以“快-慢-快”三个段落的结构规模为人们所熟悉,后来逐渐摆脱歌剧的演出环境,作为单独演奏的管弦乐曲形式出现在音乐会舞台
25
上;它的乐队配臵与演奏风格,都随着演出场地和功能的转换而变得更加成熟;前古典时期与巴罗克时期一样,管弦乐队的乐器配臵并不固定,需要根据各地乐队的具体情况而定;这时管乐已成乐队的必备乐器(双簧管、大管、长笛、圆号、小号还有定音鼓);小、中、大和低音提琴组成的弦乐组,依旧是陈述作曲家乐思的主要乐器声部
海顿和莫扎特
海顿生平要点,创作要点,莫扎特生平要点,创作要点 海顿和莫扎特的创作标志着古典主义风格高峰的到来
海顿生平:弗朗茨〃约瑟夫〃海顿(Franz Joseph Haydn,1732-1809)出生在奥、匈边境罗劳,是奥地利作曲家,被世人称为“交响曲之父”
早期:60年代以前,个人风格还没有完成,依照当时流行的样式,写作了不少娱乐性的器乐或歌舞小曲
60年代到90年代为匈牙利望族埃斯特哈齐(Esterhazy)亲王兄弟服务,这使其利用这个有经济保障的地位广泛地探索与尝试非宗教器乐与声乐等多种题材及具体技法,逐渐显示出海顿的个人风格及变化轨迹;70年代作品的情感表现幅度增大:丰富的和声处理、主题间的对比色调、复调对位与动机模仿的混用、调性模糊设臵、旋律走向及力度的突然变化等;60年代开始,海顿还创作了不少喜歌剧
90年代至海顿逝世,是他创作的第三个时期,也是他功成名就的光辉时代
创作要点:
作品:上百首交响曲,为各种乐器用的协奏曲,不同类型的室内乐曲(三、四、五重奏),小型器乐曲(小夜曲、小步舞曲等),30部左右的歌剧,大量弥撒曲及宗教礼仪用曲,康塔塔、清唱剧及独唱的声乐曲
最重要的是108部交响曲和68首四重奏(体现了他永不停歇的探求精神) 创作成熟过程:从结构、技法的多方尝试,到完美严密的形式和技巧的纯熟;从初期的试验到逐渐的定型,直至最后完全确立了古典交响曲和四重奏的典型范式
海顿的交响曲中最著名的为:“号角”(No.31,1729)、“告别”(No.45,1772)、6首“巴黎”(No.82-87,1785)、“牛津”(No.92,1789)、12首“伦敦”(No.93-104,1791-1795)
集大成的12首“伦敦”交响曲,不仅将交响曲定型为四个乐章结构,而且将各个乐章的不同性质与常用曲式确定下来:第一乐章:快板,奏鸣曲式;第二乐章:行板、慢板或广板,即整部交响曲最慢的部分,常用奏鸣曲式或用主题与变奏的形式;第三乐章:带三声中部的小步舞曲(menuett);第四乐章:快板或比第一
26
乐章更快的急板
海顿的奏鸣曲式的连接与展开部分规模比曼海姆乐派的要大,体现出奏鸣曲式的乐思发展原则,使奏鸣曲式三个部分之间更为平衡且合理
弦乐四重奏是海顿作出突出贡献的领域,重要作品有包括“云雀”在内的Op.64的6首(1790)及Op.76的6首(1797)
在海顿作品中,通常主要主题显得更为重要,它反复出现或以动机的形式穿插于乐章之中
海顿对奏鸣曲式的探索也体现在钢琴奏鸣曲、协奏曲等作品里,这些同样成为海顿音乐宝库的重要文献
海顿在70年代创作过大型的宗教康塔塔和清唱剧:《托比亚的归来》、《临终七言》;清唱剧《创世纪》和《四季》属于海顿一生中的杰作,
海顿对音乐的热爱,对人生、世界、自然所持的豁达态度和他乐观坦然的性格,以及18世纪下半叶奥地利松动自由的信仰环境,使他的音乐里充溢着健康、质朴、幽默、轻松的情趣
清新明快的旋律,简明清晰的和声织体、合理匀称的结构、别出心裁的细节处理,从力度对比的出人意料到不规则的节奏等等,都导致海顿的音乐与众不同
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 生平要点:生于萨尔斯堡
1762-1772是小莫扎特大出风头,大开眼界的时期;这个时期,他已经有相当数量的创作了
1772-1781是莫扎特创作的第二个时期,这时他基本在萨尔斯堡进行创作,并担任主教宫廷的管风琴师
1781-1791是莫扎特辉煌的时期,最优秀的歌剧与交响曲都在这时完成
创作情况:
歌剧创作:歌剧是莫扎特音乐创作中最重要的体裁
意大利正歌剧:《克里特王与伊多美纽》(1780)、《狄托的仁慈》
意大利喜歌剧:《开罗的鹅》、《受骗的丈夫》、《费加罗的婚姻》、《唐璜》、《女人心》
德奥歌唱剧:《巴蒂斯安和巴蒂斯安娜》、《后宫诱逃》、《魔笛》(1791,他创作的最后一部歌剧)等
重唱在莫扎特的歌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莫扎特强调诗词要顺从于歌唱;角色性格的刻画与内心情感的表述,使用令人信
27
服的美妙音乐来表现的,音乐在歌剧中占据着支配的地位;他巧妙地将音乐的旋律结构和戏剧的情节动作完美地连接起来,成为名副其实的歌唱艺术
器乐创作:
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室内乐等其他器乐小品
莫扎特队协奏曲,尤其是钢琴协奏曲所做出的贡献相当于贝多芬对钢琴奏鸣曲的贡献;K.449、K.450、K.482、K.488、K.503(莫扎特最出色的作品之一),小调作品K.466(d小调)、K.491
莫扎特在自己的创作中完善了钢琴协奏曲的古典范式:确立了“双呈示部”与华彩乐段(cadenza)
交响曲:“哈夫那”(K.385)、“林兹”(K.425)、布拉格(K.504)以及1788年连续写成K.543、K.550和K.551“朱比特”(即第39、40、41)
莫扎特的器乐风格:旋律极富歌唱性,优美细腻、流畅而多变化,乐队配臵不大,但对乐器音色的把握与丰富新奇的变化令人赞叹
莫扎特的室内乐也鲜明地体现了莫扎特的风格;他经常专为某一位演奏家朋友写作,对各种乐器的性能了如指掌,因此能充分发挥乐器的性能和技巧
莫扎特的宗教体裁作品:萨尔斯堡时期的《加冕弥撒》(K.317,1779)、维也纳时期的《c小调弥撒》(K.427,1783)、《安魂弥撒》(K.626,1791)
莫扎特的音乐体现了古典主义时期最完美的风格和对纯真音乐的理想;他和海顿一起,建立并完善了多种音乐体裁形式,并将这些体裁形式所能承载的内容含量与精妙的表述结合到天衣无缝的程度 贝多芬
生平要点,创作分期(三个时期的特点和代表作),创作要点:交响曲
路德维希〃冯〃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3.27)出生于波恩 波恩时期(1770-1792) 维也纳时期:1792-1802
特点:多处求师,继续深造,继续探寻自己的创作风格
代表作:前两部交响曲和钢琴协奏曲,前20首钢琴奏鸣曲(“悲怆”,Op.13 “月光”,Op.27,No.2 “暴风雨”,Op.31,No.2),一系列变奏曲,大提琴奏鸣曲等
创作成熟时期:1803-1815
《第三交响曲》的构思与完成,标志着贝多芬创作盛期的到来
特点:以大量的创作显示出非同寻常的人格和艺术魅力;这时期所获得的声望极高,已经与海顿、莫扎特并列为当时三位最伟大的音乐大师
28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