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西方音乐史复习资料
前身:克劳苏拉(clausula):原意为“句子”、“段落”,即礼拜音乐中的一个片断。
目的:在礼拜仪式中替换同样圣咏的单声片段,或替换建立在同样圣咏片段的其他复调片段(故又被称为“替换克劳苏拉”)。
特点:风格和写作上属于第斯康特样式;各声部都被纳入节奏模式,有较清楚的节拍节奏特征。
由其独特的替换作用使其便于保存,后逐渐成为经文歌的前身。
经文歌的形成:在二声部的克劳苏拉的上方声部加上歌词,这种上方声部有词的克劳苏拉就变成了经文歌(motet)。
13世纪最典型的经文歌是三声部;后来上声部歌词逐渐方言化。
经文歌中,无论音乐还是歌词重心都在上声部,低声部旋律声部只是起到基础作用。
13世纪下半叶以后经文歌各声部逐渐出现对比(这种风格以活跃于1250-1280年的作曲家、理论家弗朗科命名,称为弗朗科经文歌)
13世纪末出现两种倾向:上声部更加活跃,速度前所未有(由彼得罗〃德〃克吕塞创作,被称为彼得罗经文歌);朝单纯化发展,常以法文的世俗歌曲为固定声部,上方所有声部节奏相似。
13世纪复调音乐发展小结:多声部音乐中止式的形成,三度、六度被接受为协和音程,他们具有“解决”意味地反向进行到五度、八度;既普法进一步发展(约1260年左右弗朗科在《有量音乐艺术》中提出“有量记谱法”)
(三)、中世纪方言歌曲
法国游吟诗人(时间、地点、名称、 构成、 音乐特征,题材) 时间、地点:始于11世纪末,最先出现在南部地区 名称:
特罗巴多(Troubadour):法国南部的游吟诗人,以奥克语或普罗旺斯语写作 特罗威尔(Trouvere):法国北部的游吟诗人,以奥依语写作(这种方言既古法语,是现代法语的前身)
构成:游吟诗人构成比较复杂(下层诗人音乐家戎格勒、骑士阶层、宫廷贵族、帝王等)
音乐特征:歌曲反映出教会和世俗旋律风格的影响,大多是单声的,常加上器乐伴奏;南方歌曲分句不明确,旋律细腻精美,节奏处理较为自由;北方歌曲受到南方歌曲的影响,但比南方歌曲朴实和直率,与民间歌曲相近,旋律轮廓比较分明和规整;北方歌曲多加叠歌(即反复歌唱时加上固定的歌唱部分)
5
题材:以爱情题材为主,其中一种所谓“宫廷之恋”的题材非常流行
关于爱情题材的歌曲:康佐(canso,以宫廷之恋为题材);晨歌(alba);田园歌(pastorela);
其他题材的歌曲:向国王表忠心的歌曲(sirventes);哀悼的悲歌(planh);辩论歌(tenso)等
吟唱诗人历时200多年,随着骑士阶层的衰落而衰落
(四)、十四世纪“新艺术”(Ars Nova)
定义:针对于“旧”的被称为“古艺术”(Ars Antiqua)的13世纪音乐。 特征(三个方面):
总的趋向:大量的音乐创作与礼拜活动分离,音乐创作空前世俗化,作曲家把宗教复调技巧与世俗音乐语汇相结合,探索音乐形式创造的各种新可能,这导致了作曲技巧和音乐形式上的一系列变化 具体:
1、新的记谱方式:节奏时值的不断细分要求出现新的更小的节奏时值;新的时值与其他音符之间的关系变得迫切;
新记谱原则最大的特色便是增加更小的音符时值,以及突出二分的不完整拍的地位(二分的节奏划分在高音的旋律声部逐渐占据主导,三分的节奏则主要用在下方比较慢的固定旋律声部和第二声部)
2、等节奏:14、15世纪的对等节奏技术(isorhythm)的探索和试验 特征:在低声部利用固定音列(被称为“克勒”[color]的旋律音列)和固定节奏(被称为“塔里”[talea]的节奏型)这两个要素周期性地反复出现,使经文歌建立一种统一的逻辑结构
3、新的对位音响:14世纪开始注意发掘变化音级的和声效果以获取新的表情风格。常见的是使用于终止(喜欢在终止时旋律临时升高,以小二度上行结束,这种新终止带来新的音响,为以后的调性思维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马肖的创作:(三种体裁,以三类世俗歌曲为主)
纪尧姆〃德〃马肖(Guillaume de Machaut,1300-1377)是法国新艺术音乐的最重要人物,其诗歌和音乐的创作情况的资料保存得非常完备,在西方音乐史上它是作品得到完整保存的第一位音乐家。 1、经文歌的创作
马肖继承和发展了前期经文歌创作的传统,共写有23首经文歌(17首为法文歌词),主要也是三声部,持续声部由器乐担任,上方两声部人声歌唱;在创作技巧方面,马肖非常重视等节奏技术的运用,并将等节奏扩展运用到上面各个声部,更自由灵活地探索更复杂的节奏技巧
6
2、弥撒曲(弥撒曲源于宗教礼拜活动的弥撒仪式)
马肖只写过一部弥撒曲《圣母弥撒》(Messe de Nostre Dame),其贡献在于他第一次把常规弥撒的各个段落视为一个整体来统一构思
《圣母弥撒》的特点:庞大的规模,使用当时罕见的四声部织体;各个乐章之间具有明显对比,但各个段落之间在音乐材料上具有内在的联系;马肖还把经文歌中的各种复杂节奏技巧(如等节奏)运用于弥撒曲的写作中 3、世俗歌曲
单声世俗歌曲:莱歌、25首维勒莱 马肖歌曲创作中最有影响的是世俗复调歌曲
马肖把世俗歌曲用于复调创作,并使复调歌曲这一简单形式达到很精细和完美的地步
马肖在创作中特别注重对歌曲的表现力的开掘,认为音乐和诗歌只有发自内心才具有感染力,音乐家应该特别注意高声部旋律的表现作用
马肖的复调歌曲主要体现于14世纪法国诗歌和音乐的三种“固定形式”(formes fixes):维勒莱、回旋歌(roudeau)、叙事歌(ballade),它们都是固定各式的诗歌体裁,诗歌内容多是“宫廷之恋”题材
意大利十四世纪音乐(Tre cen to Music):
意大利音乐家则注意旋律的流畅和歌唱技术,内容上更多与城市市民的现实生活有关
1、猎歌(caccia):是一种标题性的世俗多声部音乐(12世纪初出现与法国 ),一般为二声部,性格活跃,具有描绘性,常与狩猎情景相联系
2、牧歌(maddrigal):表现内容丰富多样,如政治讽刺、道德寓意,更多是田园诗和爱情诗,也用模仿手法,高声部富于情感表现 3、巴拉塔(Ballata):原指舞蹈歌曲
兰迪尼(Francesco Landini,1325-1397):意大利盲人音乐家 兰迪尼流传至今的作品全部是世俗音乐,有154首作品,以巴拉塔居多
三 、文艺复兴时期音乐
概述:文艺复兴的时期划分:约1300-1650;
音乐史中的文艺复兴时期:1430-1600;又分为早期1430-1490,中期1490-1560,晚期1560-1600 定义:
狭义:文艺复兴是一场意在恢复古代哲学和艺术价值的运动 广义:人类社会产生新思想,有新的发现,发展出现飞跃的时期
7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最有影响力的思想潮流;“人文主义”一词最初来自于与“神学学科”相对立的“人文学科”;文艺复兴时代的学者被称为“人文主义者”;人文主义者反对一切以人为本的旧观念,提倡古典文化中所表现出来的一切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因此人文主义也被称为“人本主义”;肯定现实生活,颂扬尘世欢乐和幸福,认为人有追求荣誉和财富的权利;他们认识到人的尊严,追求个性的自由和人性的全面发展
对音乐的影响:尽管文艺复兴的音乐具有明显的世俗化倾向,但是仍然与宗教保持着密切的联系;音乐的世俗化也反映在音乐家的身份上;文艺复兴时期欧洲音乐风格和创作技法有了新的发展;器乐开始摆脱对声乐的束缚,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一)、文艺复兴早期
英国音乐的影响:较少抽象理论的约束,与民间音乐保持着联系,倾向大调性、主调风格
英国音乐最显著的特征是习惯于自由地运用三、六度音程,因而产生出和谐丰满的音响
英国这一时期第一位重要的作曲家是利奥波尔〃鲍尔(Leonel Power),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具有英国音乐的那种和谐的音响,特别是甜美悦耳又雅致的旋律,受到欧洲大陆作曲家的注意。他不仅创作单乐章和双乐章的弥撒曲,还是15世纪最早的创作弥撒曲套曲的作曲家之一
这一时期英国最重要的作曲家是约翰〃邓斯泰布尔(John Dunstable,约1390-1453),与欧洲大陆作曲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并对他们产生了很大影响;邓斯泰布尔很注意不和协音的控制,其作品多为三个声部,上声部较为突出,但与同时代作曲家相比,他对三个声部的处理更为平等,各声部常是一致的节奏;经文歌是其最重要的题材;他创作有双乐章弥撒曲,还是15世纪最早创作真正弥撒曲(即弥撒套曲)的作曲家之一
15世纪英国还发展了一种比圣诞颂歌更简单的带有即兴性质的复调音乐手法(在一个写出的素歌声部的基础上,于演唱时,在素歌声部的上下方分别加入一个声部的复调音乐手法)
15世纪上半叶的后30年,欧洲大陆也形成了一种与英国的法伯顿相似的谱写复调音乐的技巧——福布尔东(fauxbourdon),高声部是加以装饰的素歌,低声部与高声部构成以平行六度为主的进行,间或出现八度,每一个乐句总是结束在八
8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